10月,长虹与陕西省乾县教育局签订总额2.8亿元的《乾县教育均衡发展“双高双普”教育信息化和部室配套PPP项目合同》。这次合作,作为国内第一个教育信息化“服务化”采购案例,标志着智慧教育时代,教育相关产业崭新的“商业形态”的探索。
智慧教育,信息化时代促使客户需求“升级”
传统教学“设备和设施”采购市场,是典型的“一锤子买卖”:即,政府部门组织项目需求论证、然后招投标,购买产品和安装调试服务,销售商交付产品后基本“万事大吉”。
这种传统的教育采购模式,非常适应以“硬件”为核心元素的教学方法升级。但是,一旦教学过程进入信息化时代、智慧化时期,“硬件”产品的核心价值开始“下降”,软件、内容、信息的价值开始提升,应用服务的长周期,使得传统的“采购模式”不在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实践。
例如,智慧教育中会有如下场景:某教师A擅长古诗文教学,对中国古典诗词比较有研究;另一位语文教师B则对外国文化更有研究,其擅长教材中外国文学课程的讲解。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一个学生不是在A的班级,就是在B的班级,这样就限制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智慧教育中,通过录播系统,学生可以在课后自主选择“复习A还是B的课堂讲授”过程。
这个案例中,涉及的信息就是“录播内容”,应用则是“课后点播”,实现途径要依赖于“互联网技术、云存储技术、个人学习终端、必备的软件”等。一个良好的信息化教育系统,应该能满足这种非常基本的功能。
但是,在满足这个功能应用的时候,教学设备供应商的客户不再是简单的“政府采购单位”,而是要具体到某一个老师和“学生”;其产品服务的范围也再是简单的教室,而是跨出校园、进入整个互联网能覆盖的虚拟与现实空间。对其产品系统存在的“需求指标”,亦不再是简单的“硬件参数可以定义的”,而是随着动态应用而不断变化和升级的。
类似的情景中,教学信息化设备的提供者与采购者的关系,从B2B的标准模式,变成了C2B的“行为化过程”。——教学信息化和智慧化的产业服务,不再是提供一些设备就完成任务,而是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具有扩张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和老师可以自由的“配置资源”。
智慧教学,从“一对N”到“N对一”的过程
思考信息时代、智慧教学,教育设备提供者如何构建新商业模式,必须了解“智慧教学”到底和传统教育有哪些不同。
标准的学校教学模式是一个老师一个科目一个班级,构成长达一年的固定教学体。且虽然有所谓的“择校热”、“借读生”,但是实践中,学生依然无法选择老师。而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特点总不是“尽善尽美”;一个班的学生水平和特点也是差异巨大。这就导致,传统模式下定有学生适应这个班级,另有学生不适应这个班级——对于后者则是“一耽误就是一年”。
这个现象首先催生了家教市场、又产生了辅导班产业。这两者就是为了解决“一个学生如何得到更充分、更个性化、多样化”的差异教学的问题。但是即便如此,传统教育产业依然不能跳出“一个老师对多个学生这种1对N”的典型模式。
而在智慧教学时代,教学过程、教室过程、教师讲解过程都可以“信息化、片段化、零碎化,并进行有效的网状再组合”。同时,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内容——这种学习不仅可以一门学科有多个老师的讲解,甚至可以精细到一个知识点、一道习题都有多种讲解思路和方法来参考。
后者显然是将学生从程式化的教学束缚中解放了出来,并使其处于学习选择的真正主动地位:最终实现N个老师对应一个学生。且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主要做的是信息调度和匹配,并不需要真正增加N个教师的开支。因此,业内人士也认为智慧教育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在效率上是几何级数的提升。
从“一对N”到“N对一”的过程转变就是智慧教育的根本特点。这个特点的实质变化是“还学习者以根本的自主权”。后者决定了未来的智慧教育、信息教育场景中,服务提供商的商业模式必然具有“C2B”的特征,必然是以个体差异性为中心的“商业模式革命”。
大数据模式,信息化教育的核心立足点
今年暑期,浙江一些地区进行了“分层分科教学”试点。即按照学生的基础,实现更为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进度设计,解决优等生吃不饱、下等生咽不下的传统教学难题。这个实践尝试的核心意义,非常简单,即是增加教学过程的个体针对性。而实现这种精细操作,且确保操作过程准确有效的前提则是“科学的评估学生的现有水平”。这个评估过程就是教学大数据的典型应用。
“分层分科的教学”实验,本质也是形成学校教学更多的“针对性”。上文提到智慧教学的相态过程是“N对1”的,但是这个N对1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的目标是“一对一的教学针对性”。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就涉及到如何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内容、教辅、设备”等等的问题。固然学生的主观选择、家长的选择、教师的推荐是必要途径,但是这些高度依赖于个人行为的方式,未必具有最终准确的科学结果。另一个很好的方法是“大数据研究与匹配”:依靠对大量教学实践数据、学生学习过程经验,以及目标学生长期的学习数据的研究,给出最终“最合理的一对一解决方案”。
所以,如果将教学采购的目标对准信息化,只有录播、只有更多的辅助内容是不够的——后者倒是会让学生在“题海”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教海”——海量信息创造价值的根本途径是有效的配给和选择。后者就是所谓的智慧化教学过程。
而数据的产生和积累是需要时间过程的——这就决定了“一锤子”的设备交易模式,不能满足教学信息化的“需求”;同时,数据的存在和使用需要规模和专业性——这就决定了单个的教室、学校、甚至一个地区的教育机构,单个的家庭无力完成“教学智慧化”的升级与应用。
那么谁来添补这个产业空白呢?教学信息化综合服务商即应运而生。即教学采购从“硬件设备为王”到“服务落地”的转变。长虹PPP教育项目的实践则为这种行业变革提供了可行的“商业模式”尝试范例。
智慧教育时代,教育产业链大整合
一个教育多媒体产品供应商,会不会去卖黑板?这个问题,如果是十年前提出,很多人都会觉得“开玩笑呢!”
的确,黑板和教学多媒体设备之间“科技距离是天壤之别”。但是,从实践中看,教学多媒体不过是“白板中心”的硬件。电子白板和黑板是相同教学环节的相似信息承载设备——因此,现在的教学采购,更多的采购者要求“一体提供的解决方案”。即,教学采购从最开始的,一个设备一个设备的逐步来,已经变成一次性采购一个教室、甚至一个学校,以至于一个地区网络的“大方案化”方式。
单一设备干不过解决方案,这是近年教学信息化背景下,教育采购的最大变革。这种变革使得此前平行存在的设备供应商,必须结成伙伴,产业链中亦诞生了专门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业务的从业者——后者所采用的软硬件产品未必是“自家制造”。在这种变革下,教学采购的供给市场,已经成为被“综合解决方案”提纲挈领的“倒树形结构”。
而对于未来智慧教学,包括软件、硬件、内容、维护、长期计算力和存储力服务等在内,一个解决方案所包容的内容将会更为广泛。这样的市场变化必然促使“解决方案商”升级为“平台服务和运营商”。
后者不是说传统的教学硬件企业,例如录播、白板、投影机、PC企业会消失。而是这些专注产品的企业和品牌,不在与“采购者直接联系”,而是通过“综合运营和服务者”获得“间接订单”。教育信息化的综合服务和运营者,则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产业巨头”。
对于这种产业链的变革和整合过程会引起多大的“商业地震”,可以如下描述:即便抛开未来社会教育自身的成长,只考虑目前的学校教育、培训、家教市场,这也将是是一个万亿级的产业。而且,考虑到中国人口众多,素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国家资源投入巨大、全国拥有接近统一的教育发展纲领和体系,这种“教育信息综合服务商”的个头之大可能是“国家级、世界性”的。
以上这个巨大的“巨头化产业理想”,与今天教育采购中存在的众多本地供应商、数百个不同品牌的硬件、软件和内容企业形成了鲜明差异——这个差异就类似于淘宝诞生之前的零售市场,与今天淘宝、JD等在零售行业的“支配”地位的差别。
20年前,淘宝提出电商平台理念的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一个划时代性革命的开始;今天长虹PPP教育项目的落地,又有多少有人意识到,这背后可能蕴藏着的巨大能量呢?机遇垂青有准备者,但是你的先发现机遇——智慧教育、信息时代的教育平台化、服务化、运营化,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巨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