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谷歌、索尼、HTC等巨头的加入和热捧,虚拟现实(VR)及增强现实(AR)概念一下子火遍了全球,于是,VR/AR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应用也成为人们最为关切的话题。不少人十分看好VR/AR在以游戏、电影、主题公园等为代表的娱乐领域的应用,不过,至少在目前来看,VR/AR在这些领域的应用距离“普及”还有很远的路程。而另一方面,教育教学领域却已经在VR/AR的强力攻势下快速“沦陷”了。
日前,IES沉浸式课堂在北京培新小学及北京东城区体育馆路小学开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戴上VR眼镜,开启了一场特殊的宇宙之旅。从地球出发,学生们将“飞向”各个行星,对其进行近距离的观察,曾经遥不可及的星球仿佛触手可及。由于体验感太过真实,一些学生甚至情不自禁地“飞”了起来。“VR眼镜实在太神奇了,我感觉自己像置身外太空的宇航员,轻轻转动头部就可以‘飞’向任何一颗行星!”学生们惊叹道。
校方负责人表示,将VR技术引入课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优势,更好地为课堂服务。VR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极大的促进了学生们对于知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VR进课堂,必将给教学带来崭新的气象。
在青岛实验高中,VR技术被运用于生物课学习,戴上VR眼镜,学生们即可“进入”人体内部,近距离观察生物体结构,代谢过程等。地理课上,学生们也能通过VR技术探索神秘的宇宙及平时难以触及的地球内部结构。
学校老师表示,VR课堂把停留在文字和图片上的知识变成了视、听、触、味、嗅一体化的五觉虚拟环境,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在这样的VR场景中学习,学生的感官体验远远大于直面的课本示意图,可以沉浸其中加深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在学习时,学生不会再昏昏沉沉,疲倦懈怠,而是时时刻刻处在情境体验的学习兴奋中,从而在无形中掌握了教学知识。
除去带给学生们身临其境的观察体验之外,虚拟现实也被用于为学生提供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在中国海洋大学国家级海洋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生们在水温调查仿真实验课上,可以利用VR/AR系统,在虚拟的海面上进行水温观测的实操,切身体验相关仪器的安装与使用。
教学中心老师表示,水温现场调查等项目,受海洋环境的限制较多,且仪器、船只等设备昂贵,学生实践的时间有限。而通过水温调查仿真实验,学生可以在实验室虚拟的“真实”调查环境下,通过反复训练,熟悉水温调查观测的整个流程、掌握主要观测仪器的设置、安装与使用,具有虚拟现实的交互性和沉浸感,同时减少了现场调查可能导致的人员安全与设备损坏的风险,是现场调查实验的重要补充。
事实上,VR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大热点。2016年年初,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批准北京大学考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通知》,大力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通过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实现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达到认知与实践教学效果。
VR/AR具有出色的沉浸式体验效果,可灵活模拟复杂实验环境等优势,是常规教学手段良好的补充,特别是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VR/AR技术为载体的虚拟课堂有望快速实现教育教学应用普及。不仅如此,在企业人员培训,医疗机构人员培训,飞行员训练,技工培训,以及军事部门虚拟作战演练等教学相关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
其实,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离我们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