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录播系统不知不觉已经成为取代电子白板、交互式一体机的教育装备最热门词汇。而在2016年的春季普教展上,常态化录播系统更有甚嚣尘上的趋势。录播系统也走入了一个全民化的时代。只是,录播真的需要走入每个教室吗?这成了教育装备部门挥之不去的思考,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参与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录播系统引入普教的目的
录播系统引入普教已有时日,我们有必要回头去看看录播系统引入普教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初始,不少人认为课程实录是学生复习功课的必备,可现实是:学生有这个时间和条件吗?后来,才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到其为教研服务的本质。是的,学校里,老师是铁打的营盘学生是流水的兵,提高教学质量最核心的还是师资队伍的培养。录播系统能够完美再现课堂,对于教师反思、互评提供了基础,从而在这些研讨中得到能力提升。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也不难发现这个初衷。录播系统的发源其实是始于微格教学,录播系统的环境构建本质和微格环境是一致的,只是加入了更多现代化的手段,而微格教学则是师范大学培训准教师的训练系统。也因此,专业录播教室便自然成为了如同理化生实验室一样的标准功能场室,进驻到每个学校的科技综合楼里。
优课录制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一师一优课已经连续举办两届,该活动无疑很大程度激励了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录播教室则成了该活动中至关重要的基础保障。可是,问题来了,一方面国家的规划是一个学校只一个专业录播教室,而且很多学校还没有建立起录播教室,甚至可以预见,很多偏远地区学校的录播教室建设还遥遥无期,一师一优课活动该如何得到基础保障呢?另一方面,基于电子白板走进每个教室的启示,让录播进入每一个教室的常态化录播则成为了每个厂商角逐的战场。这有着鲜明对比的两种现象,成为了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混沌。这二者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常态化录播走入每个教室,是为解决一师一优课问题吗?还是为微课录制?而微课的出现,本是为翻转课堂服务,是教师备课时的录制行为,需要到教室里面进行吗?
常态化录播系统会成为趋势吗
在我看来,常态化录播走入每个教室,纯粹是厂商基于利益驱动的单方面行为。国家的政策与经费,不足以支持这种导向。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没有录播教室的或者偏远区域的学校,应该用怎么的配备来享受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服务,真正减少资源的不均衡,而不是眼巴巴地看着城市里面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室都安装了常态化录播,而他们,却一无所有,连一师一优课这个教育部的重头活动,都无力自行解决,需要不远千里,到城里去完成本应在自己学校完成的优课录制,而听课学生还不是自己学生的一场作秀?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不均,结果教育资源却更加不均。
基于市县镇三级应该如何保障录制环境
优课是一种促进教研的运动式形式,教研常态化是学校师资提升的安生立命之本。资源不均是每一个教育关心着和参与者心里的痛,但把经费平均分配到市、县、镇三级,其实并不是一个现实存在。所以,面对这些现实,基于市、县、镇三级,推出档次不同、形式各异的录制环境成为了一个必须的现实问题。
毋庸置疑,全自动高清录播系统,是经费充裕学校的首选。在很多一线城市,甚至基于全专业摄像机构建的高档全自动高清录播教室也上演得如火如荼,借助这种现代化的专业设备,让老师的讲解能丝毫必现,这,可以理解。
移动录播系统,也基本在教育部门装备采购中作为全自动高清录播系统的补充,逐步被采纳。虽然需要人工参与,但是因为成本略低,可以在各个学校和同一学校不同教室间移动等特点,也已广泛应用在很多学校优课的录制中。
但是,还有更多的基础学校,应该如何构建优课录制环境呢?至少目前的情况是,因为专业录播教室、移动录播系统的数量大大不足,所以很多学校只能采用DV或者摄像机进行传统录制,然后通过后期编辑来达到效果。这些操作一般都是外包给第三方企业来进行的。消耗了大量财力,同时也不能达到录播系统输出的效果。最关键的,这样只能对付运动式的优课录制活动,却不能在常规的教研活动中如此进行。
看起来,一种自助式微录播系统应该才应该是解决之道。对于这种学校,如果有一种可以自助式操作、可移动的、录制结果堪比专业录播系统的简单产品出现,必然可以解决这些学校的两大问题:
1、 优课录制
2、 常态化教研环境的建立
实际上,现在有些厂家已经在进行这个思考了,并已有产品出现。北京德威研制的德威录播盒就是这样一个产品。它是一个两路输入的自助微录播系统,能方便地对老师授课场景音视频、电脑画面、以及学生音频信号进行自动切换录制成和专业录播教室一样品质的电影画面的课程实录。系统部署简单,所有设备,只需要两根线即可完成部署;有7寸触摸屏,类似手机操作,人人都会;支持一键上传或直接U盘存储,方便课件的分享;整套系统包装在一个14寸笔记本大小的箱子,总重量不超过2kg,方便移动。总之,是基层学校录制优课和构建常态化教研环境的不错选择。
这个产品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教研组轻松构建一个微课录制环境,成为实践翻转课堂的有力武器。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优课录制乃至常态化的教研环境建立,需要考虑学校基础条件差异,按层次进行采购部署:
1、 经费充足的,全自动精品录播教室
2、 中档的,移动录播系统
3、 低端的,自助式微录播系统
后续,本人将单独介绍自助式微录播系统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