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是什么?就是让消费者似懂不懂的营销计量——这是一个行业老前辈16年前,在大屏君刚刚入行的时候说过的话。
对此,基本的逻辑理由是:第一,那些市场上的新概念,不是由工程师、科学家在推出和解读,而是由企业的企划和营销部门在操作——这些人、操作者,很可能是技术外行;第二,企业和品牌花那么多钱,让一个又一个概念接踵而来,在网络、TV、报纸上不断曝光,它一定会有所回报,而且往往回报要比投入高——拥有利润,才能不断的投入到新的概念营销中去。
认识到这个“逻辑”,对于消费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对于大屏君这样的职业观察者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这是我的“饭碗”嘛!)。本文大屏君将要和读者们分享一下,彩电显示市场4大新概念的“火”与“水”。
首先是4K。液晶电视基本已经实现4K对2K的有效性替代。即,在4K和2K机种共存的产品线上,二者之间的价格差异小于30%。这对于形容为“4倍性能”的一项新技术而言,已经是足具有吸引力的价格了。
但是,4K比较2K,提供4倍的像素总量,真的就能被视为“4倍”性能吗?大屏君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100英寸(2214mm*1245mm)的大屏幕,4K和2K产品的像素间距分别为0.6毫米和1.25毫米。后者的颗粒感,相当于一颗小米粒,在3米的一般家用观看距离上颗粒感是切实存在的。前者则可以显著消除这种画质颗粒感,进而提升产品体验。
但是,在另一种极端情况:目前市场最小的4K电视,40英寸(900 mm *500 mm)产品上,4K的像素间距是0.23毫米。即便是2K产品其像素间距也只有0.47毫米。后者的大小比一般的“针眼”宽度还要小,足以满足3米观看距离下的画面精细感。
由此可见,4K到底能给眼睛带来多大的“惊喜”,与电视画面的尺寸大小相关。由此引发的一个消费感受是,市场销量最大的55英寸及其以下尺寸4K电视,往往体会不到所谓的“4倍性能提升”,甚至于2K产品体验差距甚小。在4K小尺寸电视的营销上,厂商有意的回避了,在一般观看距离上,人眼的有效分辨能力,简单突出技术进步的数据,事实性的误导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选择。
第二,QLED量子点电视。这个概念现阶段最大的营销戏法是:把一种技术改进,营销成一种新技术。
液晶电视的显示依赖于背光源。目前主流的背光源是白光LED产品。白光LED产品的绝大多数技术路线是蓝光LED混合绿色和红色荧光粉(早期产品为了降低成本,直接使用一种黄色荧光粉)。而现在市场上销售的QLED量子点电视,则是将前面提到的荧光粉换成了一种新材料,即量子点材料。
用量子点材料替代荧光粉的好处是,转换效率更高(同等亮度更节能,散热需求更低);转换后的出光波长分布更为集中(原色色彩准确度更高)。这些好处,固然可以带来液晶显示性能的提升,但无力解决所有问题。其显著的性能变化仅仅是,有助于实现广一点的色域范围。
对此,大屏君要说的最关键的几个点是:量子点电视也是液晶电视;量子点电视也是LED液晶电视;量子点电视确有提升色彩的效果——但作用仅仅到此为止;量子点材料产能有限、价格高昂、因此量子点电视还不能普及,其效果提升与价格提升不成比例。
第三,去年开始流行的HDR概念。HDR,又叫宽动态技术,这是彩电、乃至整个显示产业都在为之躁动的技术。这项技术有何优势呢?即可以提高不同场次画面中明暗部分的差距,也可以提高同一场次中明暗不同部分的亮度差距。或者是说,整个视频效果被展示出更多的细节,尤其是在很亮的画面和很暗的画面上,细节得到更多的显示。
这种效果的书面解释,看起来真的很不错。但是,HDR作为最新“神器”真的进入我们的生活了吗?答案非常复杂。
1. 有HDR显示设备,未必有HDR内容;2.用软件算法将SDR(传统内容)变成HDR内容的方法,效果总是很有限的;3.HDR显示设备之间也可以有巨大的技术差异:例如,一方面,用简单软件实现对HDR的支持和模拟并不困难,已经销售的电视机基本都可以做到,但效果提升有限;另一方面,包括背光源、液晶屏、驱动和算法都支持HDR技术的液晶电视,其可动态调整的范围大小、在有效调整区间内的细节展示能力还会不同。
但是,以上这几个都不是大屏君最想说的。大屏君认为,我们人类的眼睛才是对HDR效果最根本的考验。大家都会有一个感觉:晚上,房间突然关灯之后,我们的眼睛短期看不清东西,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新的亮度环境。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自然界的“亮度对比度动态范围都很大”,“眼睛可调整亮度感知范围比较大、对比度范围有限”,“眼睛调节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自然界和显示技术调整动态范围的速度”——三点结合在一起,使得实践中的HDR是这样的:显示器的确完美显示出来了宽动态范围,但是,由于我们眼睛的调整比较慢,在较快速的动态范围变化画面中,并没有“看到”显示效果提升,甚至使得眼睛更为疲劳。
对于HDR,大屏君最后要说的是:如果他真如概念描述的那么神奇,为何直到今天才大规模宣传呢?要知道动态光圈技术实现投影显示的宽动态,可是一个很古老的技术了。秘密就在于,厂商需要新概念,但是技术进步总有饱和的时候。所以,最优“技术点”卖完之后,就要卖“次优点”、“可有可无点”了。也就是说:亲们不要对HDR的效果抱有太多的期望哦。
第四,彩电上市另一个大炒的概念OLED。作为次世代技术,液晶的继承人,OLED理所当然的有理由“火热”。尤其是有苹果这个免费宣传员(据传下一代苹果手机会采用OLED屏幕),OLED火的理由真的有很多。
不过,OLED也遇到了“水”的问题。1.寿命,虽然OLED一直努力在克服,虽然20000+的初期寿命足以满足所有的主流应用(毕竟大多数手机也就消耗几千小时的寿命,电视机8成以上在16000小时寿命内被换成新机器了)。但是,不制造OLED电视的企业还是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说:寿命。
2. 成本。OLED的显示性能较液晶有了不少的提升。问题在于这些性能提升都是“OLED”原生的、娘胎带出来的。与其成品工艺没关系,或者说与成本没有关系。那么是不是说消费者可以低价格享受OLED产品了呢?答案是非也。
因为新兴TFT技术,低温多晶硅和金属氧化物技术成品率有瓶颈。这个技术用在液晶显示上也有同样的瓶颈。但是,液晶可以选择非晶硅TFT技术制造低价格产品,OLED必须采用新的TFT技术。另一方面,OLED涂覆的真空蒸渡技术,材料利用率非常低、成品率也有瓶颈,尤其是大尺寸一次蒸渡的成品率、均匀率提升困难。
正是因为这两点:新的TFT技术、真空蒸镀OLED技术的问题,OLED的成本还比高,生产效率比较低。
3. 产能。全球能制造OLED显示产品的企业不多。实现大规模量产的更少——小尺寸三星独大,大尺寸LG刚刚突破。所以……OLED不是你想买就能买。因为供给就那么多。
以上三个层面结合在一起,大屏君对OLED今日之评价是:性能效果的真好,无法弥补价格和供给的瓶颈。后者决定了OLED离普通消费者的距离还有一道“悬崖”。
概念总是为营销服务:这一原理也就决定了,所有的概念除了“火”,都还需要“注水”,甚至是“充气”。对于消费者,挤掉这些气、拧掉这些水,最终才能认识概念的真面目。对此,大屏君的基本经验是:对照真实效果,宣传措辞至少是翻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