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oculus vr眼镜发布的时候,每个人都认为这是一个虚幻到不可思议的产品,颠覆了我们通过眼镜透视虚拟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得oculus眼镜在kickstarter上募集近250万美元。这个简单到只有左右眼两块屏幕的眼镜,带来了产业的延伸,拥有敏锐嗅觉的厂商们对VR眼镜的功能进行进一步发掘,引发产业的爆炸式增长。虚拟现实游戏,虚拟电影以及全景影像在这里完全得到施展的空间。那么问题来了,全景影像是怎么回事?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全景照片是由相机通过中轴旋转360拍摄多张照片,进行整体拼接出来的2:1格式的宽幅照片。当然这样需要一定的摄影基础和技巧,包括对环境光线的把握,四周拍摄环境变换的预判,对不同角度白平衡的调整,以及拼接缝合的处理。
有没有那么一种设备,直接就能拍摄全景呢?我们在浏览地图软件的时候,相应的位置都有全景图的效果展示,用以协助对周边位置信息的熟悉和掌握。我们可以对这些照片进行360度全方位移动,放大缩小,在屏幕中像身临其境一样进行前进和后退,进一步了解我们想浏览的位置周边的状况。这些全景照片就是用专业的全景相机拍摄。通过全景摄像头的拍摄,通过配套的服务系统进行机内处理,形成一个360度无死角的全景照片。想象一下,当我们用VR眼镜浏览这种照片,是不是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呢?
全景相机很不错,多少钱?
200000+,等会儿,我数数有几个0。
这就是现阶段全景相机的现状,看上去很美,拥有的代价很残酷...
全景相机为什么这么贵?贵在哪?下面我们一一剖析一下:
普通的相机和镜头是相对独立的存在,想要美丽的画质和功能,给你2000万像素,外加20多种美颜特效滤镜全都加上,按个按钮凤姐变凤凰。ASPM档不会用,简单,加运动风景肖像夜景自动拍摄,按快门就好了。白平衡,色温是什么?不用看,那么多滤镜模式呢,白平衡再准也处理没了。与之相对应的代价就是镜头越来越大,机器越来越臃肿。全景相机呢?是由多枚镜头组成的一体化相机,镜头要小,视角要广,机内性能要足够强大,存储空间要足够多。镜头与镜头之间要足够协调,方便图像接缝间的缝合。同时为了满足画质要求,像素要足够多。这些只是最基础的设计部分,全景相机还要抵抗全天候的天气环境,无论是零下30度还是零上60度,刮风下雨也要接客,当然需要军工级别的设计。想浏览拍摄完的全景照片?还需要配合专有服务器的拼合处理,专业显示软件来进行辅助浏览,最后形成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全景画面。如此的种种,让我们对这种理应普及的产品敬而远之。
回到标题,从专业应用普及到大众市场,全景相机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现今生产VR虚拟眼镜的厂家不计可数,Oculus行业老大自然不必多说。看看kickstarter上关于VR眼镜的众筹项目有多少就知道了,更有国内的暴风魔镜等厂商进行进一步的开拓99元消费级市场?难道就没有生产全景相机的厂家看到这个全民消费市场的前景吗?肯定是有的,但是很难,难在哪里呢?
第一,周期。任何一款产品都有相应的研发周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全景相机也一样,索尼大法这种黑到骨子里的科技大佬,在光学镜头研发实力面前也拿佳能尼康没辙,这是研发周期沉淀出来的差距,所以索尼只能在传感器,功能以及产品线上来弥补与对手的差距。当专业级市场足够消化的时候,没有一个生产厂家愿意去接触这个未知的不知是蓝海还是红海的消费级市场的。什么?你说市面上已经有平价的全景相机了。那种马赛克画质,两枚鱼眼镜头拼接出来的实验品还是不要拿来说了。光学镜头就足够生产厂家用相当长的时间来进行测试了。
第二,门槛。专业的设备当然需要有专业的生产厂家来制作。全景相机的设计既要符合大众消费市场要求的便携,又要有足够的专业程度,起码要有足够出色的工业设计,包括对视角的处理,接缝的处理,镜头的选择以及相机性能的研发。这并非一个解决方案就能实现的低门槛行业。动辄5000万以上的像素处理,并非所有人都需要这些。
如果把像素减半到3000万像素呢?不用那么多机内处理呢?只要简单的拍摄功能呢?好可观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