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开始,智能家居、智能家庭概念持续升温。不仅是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上,以谷歌为首的巨头也进入了“躁动”节奏。更不用说,很多创业者正准备在此领域“大展拳脚”了。
比如,谷歌32亿美元收购了Nest,这是笔巨大的交易。从中,谷歌获得的产品技术之一就是“温控器”。分析人士认为,谷歌希望以温控器为中心打造智能家居平台。但是,谷歌花费如此巨额资金得到的温控器有什么用呢?
比如在国内市场,北方冬季取暖,温控器只能用在电热油汀和燃气自助、中央空调取暖系统中:这几个系统无一例外的比传统集中式暖气制热成本要高,也不是国内主流的供暖方案。这就决定了,在国内、短期内,这个技术不被看好,除非只用于夏天的制冷——但是,空调制冷系统都带有恒温、智能温控功能,这不重复了吗?雷同的例子是电饭煲、热水器产品也都自主带有智能温控功能。
事实上,智能家庭、智能家居究竟能发展成什么样子还是未知数,甚至笔者认为这东西还不如“机器人”来的靠谱。而且即便智能家庭成功,最后还是需要向机器人演化。对于创业者,智能家居、智能家庭就是一个坑:专门坑那些头脑发热的人。温控器只是这些美梦中的一个而已。在此,笔者就不一一捅破了。
但是,一旦笔者说“智能家居、智能家庭不靠谱”,就会有很多人来反对。这些人往往爱用智能手机、智能穿戴或者智能电视的火爆,这些例子来证明他们的正确。
首先,智能手机苹果为何能够成功呢?抛开所有的细枝末节,只看事情的梗概。智能手机的市场的格局可以看做苹果模式和诺基亚模式的较量。一方面,显然诺基亚传统的功能手机在操作系统、CPU的架构,甚至应用软件的设计上和苹果没有本质的差异:操作系统基于Linux、CPU基于arm、应用软件基于APP和浏览器,但是另一方面二者商业模式截然不同——苹果强调开放的生态,与开发者共赢;诺基亚企图维持功能机时代的一条龙产业链,独占市场领先的好处。最终消费者选择了符合互联网平等、公平和开放精神的苹果模式。
第二,智能电视已经在国内市场拥有六成以上的销量比例。甚至这一领域还诞生了小米、乐视等新玩家。不过,电视产业的主体依然是从面板厂到整机厂的那些传统玩家。即便是新手中的佼佼者乐视,在份额上也还少的可怜。更为重要的是乐视的成功不是依赖智能化,而是依靠互联网化——乐视电视是互联网彩电的成功典范,虽然他也是智能电视,但是乐视超级电视和传统品牌的区别并非集中在智能技术,而是主要体现在“互联网规律”和“互联网生态上”。乐视的成绩不是智能电视改变了传统彩电产业,而是互联网在重塑传统彩电,是互联网模式的成功。
第三,新型的穿戴智能设备,目前有成熟迹象的是手环、手表类。对这些产品,市场需要有一个清晰认识——这些产品本质是手机应用的衍生和附属。这些产品并非根本技术的创新,而是应用技术和应用模式的创新。市场最终能搞定这些穿戴设备的企业,大多数都将是今天的“手机巨头”。换句话说,那些搞不定手机产业的企业,休想依赖于智能穿戴或者手环什么的成长为行业霸主——这些企业即便生存下来,也是整个手机应用生态的二流打工者。
第四,智能盒子、或者智能路由,这两年倒是真迎来一批新玩家。2014年上半年同比销量翻番的增长率,让很多人看到了一丝“智能家庭”的希望。智能盒子或者智能路由是什么呢?眼下的功能是娱乐和通信,未来可能会有网关、中控、存储(包括云存储)等功能衍生。功能前景广阔,同时依靠通信节点这个位置,能够“命令”其他家庭或者随身智能产品,因此盒子看起来真的有些高大上了。但是,这些应用真的是创新性的吗?答案依然是否点的。盒子现在的发展,只不过是将几种传统的应用集中在一个设备上:一款高档的盒子甚至会代替传统的路由器、家庭PC、电视机顶盒、游戏机、DVD和BD播放机……等等很多设备。如果从这种产业设备替代角度看,盒子的出现,尤其是小米那种追求全能体验的产品设计,不是“让市场变大,而是让市场变小了”。另一方面,盒子的核心玩家依然逃不脱彩电、手机、通信、PC和互联网行业的既有巨头——这个产品已经掀不起“创业浪潮”。
第五,再说一下预想中的其他智能家庭科技产品:智能空调、智能冰箱、智能微波炉、智能热水器、智能照明……这一大堆产品,很多传统家电和非家电产品都能智能化,这不是问题。真正问题在于,智能空调他还是空调,而且必须首先是空调,才有智能化的意义;即便智能风扇长了腿,会跟着人跑(机器人吗?),但是他必须首先是风扇。从创业的角度看,这些智能产品的命运,既如同智能彩电一样,还是属于“传统家电”企业。
综上所述,在智能概念下,产生行业变革的领域,如手机、彩电和盒子,导致变革的根本力量不是“智能技术”、新兴企业的机遇也不是“智能技术”——这些领域的产业变革的核心作用力是“互联网规律”,是“崭新的产业模式”,是“互联网生态概念”。对应的问题是,即便智能技术广泛应用,谷歌就能取代长虹的空调厂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空调,温控器早已遍地都是。以类似方式解读的“家庭智能革命”不是机遇,而是陷阱。
当然,谷歌等可以说,“我的目标是‘数据’和智慧服务”。如果这样的设想能成行,将是一个新的领域。不过这个领域创生的价值,不能算入家电或者消费电子产业,他应该是互联网领域的成就。这些新成就和变化,是智能技术应用后的效果,而不是智能技术改变原有家电产业阵营结构的“证据”。更何况,这种顺水人情似得“自然结果”往往不是被今日的互联网巨头们,例如谷歌瓜分,就是被传统家电企业瓜分——这些新价值,也不意味着“创业机会”。
智能家庭概念下的产品不会在现有的巨头和寡头格局(无论是互联网、家电还是通信领域)中创造出巨大的裂缝,那里没有太多的创业机会。但是,另一个领域现在却需要格外关注,这个领域也与智能有关系。这就是机器人。
去年和今年,海尔进行了大裁员。但是,裁员之后海尔的制造和销售能力却不减反长。为什么呢?海尔在管理过程中应用了更多的信息化技术,压平了管理体系、提升了运营效率;同时,海尔更是应用了很多机器人制造技术,这些机器在有些车间完全取代了人。比如海尔有一个118人的热水器车间,现在已经做到除了设备维修工,不需要其他工人。通用电气在去年曾经表示,采用机器人制造技术的美国工厂制造的很多白电,要比从中国这个“廉价劳力”市场采购的OEM产品成本还要低两成——一般白电的净利润可没有两成这么高。这是机器人在制造业的应用成就。
在家庭市场,国内最火的机器人是“扫地机器人”。现在这类使用电池工作的产品,已经知道自己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去充电,更知道什么时间进行打扫——这是生活自主服务机器人的典范。机器人除了能在家庭帮忙,还可以在医院帮忙。前不久南方一家医院使用了国内首个医生助理人形机器人,该产品具有数据节点、看护、引导等基本功能。机器人还可以是家庭娱乐产品,比如很早之前索尼就推出的电子狗产品,以及美国MIT研究人员推出家用机器人Jibo等。此外,安全和护理机器人也可以成为家庭主妇或者保姆等工作人员必须的帮手。
这些机器人产品,自然首先是智能和智慧技术的产物,但是他们也是传统机械技术的产物。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机器人所完成的工作中的大部分,现在,还在靠人工来完成。也就是说,这些机器人或多或少是面对崭新应用需求开发的产品——而不像智能电视首先是电视、是一个显示器。
同时,机器人产业也已经是一个技术成熟的产业。从机械、轴承、液压、伺服电机到半导体芯片、软件和通信技术,每一个分支科学都已经异常成熟。机器人行业有些类似苹果手机出现之前的“智能手机”行业,最缺的不是技术,而是“优秀的商业模式”。
再者,机器人行业,无论是专业的工业机器人,医疗、教育等行业服务机器人,或者机器人警察,还是家庭服务机器人,都意味着崭新的市场和产业机遇——现在没有任何一个机器人企业敢说自己是某个领域的“巨头”,或者“垄断者”。机器人产业,到处都是巨大的“空白”和“行业缝隙”。
最后,智能家庭的最终形式离不开机器人。或者说真正实现自主工作和人机对话的空调,只不过是一个没有运动能力的机器人。而在现有的家电所不能满足的需求领域,新型的机器人能更大量的解放人类的双手,形成新的智能领域。也就是说机器人不排斥智能家庭,反而会继承智能家庭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绩。
自机器技术诞生以来,人类就在憧憬一个机器人的时代。但是,机器人的出现和大规模应用不仅仅需要机器和机电技术等成熟,也需要半导体、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几百年后的今天,这些条件都已具备。机器人的春天还会远吗?
如何避免走错道路,对于创业者而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野心不一定要大,但是视野一定要远”。只有那些看得到遥远未来的人才能把握好现在。
智能家庭升温不断,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是海尔、长虹等传统巨头动作的加快。这些企业有实力将新兴的创业者碾压在脚下。或者说,搞不定传统家电企业就搞不定未来的智能家庭;搞不定传统手机企业,也就搞不定智能穿戴,尤其是手环和智能手表。
苹果、小米、乐视分别应用互联网规律和思维,在智能手机和彩电上取得了成功。这种经验已经很难复制。因为传统业者已然明白他们面对的最大竞争不是技术创新,而是商业模式创新。这层窗户纸捅破之后,类似于小米手机崛起的那种神奇的效用就会消失。因为,大家现在都在尽可能按互联网规律做事。
但是,在机器人这个智能化的另一个分支领域,一切游戏却是从零开始的:没有巨头、没有先入为主的品牌,而且市场广阔。这样的领域才是创业者最应该喜欢的领域。当然,谷歌在看好智能家庭的同时,也没忘记在机器人方面不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