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北京青年报》以“曝专供电商家电偷工减料, 厂家承认差别供货”报道了“电商网购彩电产品偷工减料的”的现象,并提醒消费者谨慎消费,引发舆论一片哗然。对此,笔者认为,这一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
首先,《北京青年报》报道有电视产品在线下渠道和线上渠道的不同产品配比说明彩电电商偷工减料并不妥帖——因为这压根就不是同一型号的产品,厂商也不可能因为“价格一样”(前者),或者“外观相似”(后者),而去保障产品“一模一样”。既然产品不完全一样,那就总会有一个好一个坏:不是电商渠道产品偷工减料,就是线下渠道产品偷工减料。——这种不严谨的报道,实在是应该避免。
虽然《北京青年报》的论据有些问题,但是,笔者却赞同《北京青年报》的结论:目前电商渠道的很多电视产品,在品质上却有“问题”;这就如同目前线下渠道的一些价格低廉(类似于电商渠道的廉价策略)的产品,也存在大量品质不高的问题一样。只不过,电商市场,高品质产品、高端产品、高价格产品,要比线下少之又少,所以电商渠道彩电的这种“偷工减料”行为,在市场比例上显得尤为突出罢了。
对于消费者,则需要有如下常识:虽然一分钱一分货未必正确,但是昂贵的产品在8成以上的概率上,是品质更好的产品;虽然产品参数确实能表征很多产品性能品质,但是简单的参数表往往不能概括产品的全部,那些参数表之外的部分同样决定产品的品质;外观和型号相似的产品比比皆是,价格一样的产品也很多,但是这些都不能成为认定产品性能和品质一致的理由。此外,消费者消费,不应盲目攀比哪个更好、也不应盲目追求低价:正确的概念永远是性能品质够用就好,价格则要在承受能力范围内,选择较高的产品。
此外,消费者还需要知道一些厂商爱玩的猫腻:第一,不同渠道即便相同的产品也会采用不同的型号名称——差别供货是常态,不仅是电商和线下不同,超市、百货、加盟店、连锁卖场也不同;第二,厂商总会制造一些性能配置更差的产品,提供给需要最廉价产品的消费者,对此线上和线下渠道是一样的;第三,同一系列的不同型号产品,配置往往不具有可比性,尤其是大尺寸彩电和小尺寸彩电之间,往往差异很大;第四,最新产品未必就更好;第五,老产品型号后面加一个字母的“升级版”,产品性能可能早已经“天翻地覆”……
总之,消费的原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北京青年报》提出的“电商彩电渠道”“偷工减料”的问题,其实并非问题。因为,即便是电商市场,不同型号、品牌、甚至不同产品类型的行业的策略也会不同:有些就是主打便宜,既然要便宜那么必须压缩成本,在质量不出问题的情况下,降低所谓的性能和品质。当然也会有厂商,例如长虹的ChiQ、小米电视,这类产品,就是主打电商中高端。对于这类产品,结论就会是另一种情况:不是偷工减料,而是不断的“加工加料”——不过,这么做的结果却是“价格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