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我国半导体显示龙头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13年度财务报告显示,该年度京东方实现营业总收入337.7亿元,同比增长3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3.5亿元,同比增长811%,其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达17.1亿元;每股收益0.17元,同比增长逾815%,创京东方、也是民族面板企业历史最好成绩。
另据,另一家民族面板业巨头华星光电实际控制人,TCL集团2013年年报显示,华星光电成为了TCL集团实际的“利润奶牛”:2013年保持满产满销,销售液晶面板及模组产品2162.8万片,成为全球第五大液晶电视面板提供商;实现销售收入155.3亿元,盈利22.6亿元。同期,TCL集团净利润28.9亿元。除华星光电贡献了大头利润外,作为TCL集团的主业之一,彩电和手机产品,也是华星光电参面板产业的“下游客户”:华星光电的价值还在于,提升了TCL集团在彩电和手机用面板上的自我供给和外购成本控制能力。
2013年,民族面板两大巨头成绩喜人,被业界认为是本土面板产业已经走过“创业期”的艰难,进入快速发展期的收获阶段,并逐步开起“红利模式”的标志!
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的巨额盈利,固然是民族面板业带给本土电子信息产业的直接红利。但是,这远远不是民族面板企业所创造的全部价值。
民族面板企业的“红利”表现在降低了本土涉及显示面板部件的其它行业的运营风险,提升了产业话语权。2013年,京东方和华星光电两条8.5代线满产满销的第一个直接作用是,2013年初,国家调整了面板产品的进口税率——税收比例的提升,客观表明,本土相关产业国际议价权的提升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显示面板需求市场:因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彩电、平板电脑、手机、PC和笔记本产品整机制造和出口国。这些产品,我国的产销规模占据全球的4到9成。日韩台面板企业的多一半显示面板,最终出口销售到我国市场。面板显示产品一直是我国除半导体芯片外,最大的机电进口部件产品。民族面板企业的崛起,则彻底改变了我国在该领域广泛受制于人,时刻被人卡脖子的状况。2006-2007年,本土彩电企业大量出现,“手攥现金,无处采购面板”的供给困难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
京东方等企业大型面板项目的投产、满产,为国内涉显示行业降低了大量的采购成本。仅以彩电产品为例,为国内近亿台产能所节约的年度采购费用就不下百亿元、甚至200亿元。这些变化直接反应在最终产品的售价上,反应在全国每年5000万台内销产品,5000万个家庭的彩电购买成本上。
民族面板企业的“红利”还表现在扩大了本土机电产品的全球制造能力。自2002年京东方第一个发起向现代半导体显示技术的进军开始,国内已经陆续建成和在建,北京、合肥、重庆、深圳,四个本土自主的千亿级显示产业基地;建成鄂尔多斯、成都、南京等数个500亿级别的显示基地。
同时,本土面板企业的发展,还吸引了外资企业加快在华投资和设厂,形成了广州、苏州和昆山,三地韩系和台系厂商主导的500亿级别的显示产业基地。——虽然不能说,没有本土企业的成功,外资企业就不会在华设厂,但是,本土企业的强大竞争力,绝对是外资企业加快进入国内市场的催化剂。
以面板显示为龙头,国内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技术储备、人员储备、研发实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2013年,京东方新品首发率占到全球的三成以上。清华大学等高校、中航工业、中国电子等大型国有集团,中科院等科研院所,都加入到了显示面板产业、特备是上游材料、工艺和设备技术的研发之中。
虽然,由于起步晚、产业竞争激烈,在玻璃基板、各种光学薄膜、核心设备等领域,国内面板企业对日韩和欧美企业依赖依然严重,但是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的成功,无疑为本土半导体显示全产业链自主制造和研发能力的升级,提供了必不可缺的土壤。参照韩国相关产业,先面板、后上游的发展路径,并最终成长为全球最大最先进显示系统制造国度,民族半导体显示产业的未来一片光明。
在更大的视野中,在整个国家的产业经济升级的层面上,看待民族面板企业的成绩,还能发现京东方等企业的成功,所具有的更高的战略价值:半导体显示面板产业,正在成为本土消费信息电子产业,告别低端整机代工、低端人力密集型产业环节,实现“克强经济学”的产业升级的“隆起点”。
现代电子和信息产业,核心包括软件和硬件两部分。其中,硬件又包括传统工艺和器件(电容、电感、印刷电路、薄膜铜等等);以及半导体芯片和半导体显示面板两大新兴部件。在我国的电子和信息产业构成中,一直存在着核心部件、核心设备、核心材料和核心工艺,四大核心主题“严重依赖进口”,软件和硬件的研发设计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
实现本土电子和信息产业的腾飞和升级的本质,就是打破一些关键领域、关键环节,欧美日韩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垄断、技术和市场话语权优势。作为电子和信息产业的重大核心部件,半导体显示面板产品,无疑已经首先做到了从落后到同台竞技,从受制于人到拥有一定核心话语权的升级。民族显示面板的成功发展,带来的红利不仅包括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实质性的创造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更包括开创了“国内经济升级”的一个样板,提升了整个民族电子信息产业经济创新升级的信心。
由此可见,民族面板产业过去12年,特别是京东方过去12年的成绩是相当可观的。但是,民族面板产业的发展,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客观认识本土面板产业发展的困难,依然是民族面板企业当前最大的“任务”之一。
2013年民族面板企业的红利、巨额盈利,是一个不错的好消息。但是,对于这些盈利,必须具有如下的认识:这是全球面板产业均高额盈利背景下发生的;是本土面板企业守着“国内最大面板消费市场”,近水楼台先得月背景下发生的;是本土面板企业8.5代线实质性满产,也就是规模价值初步显现背景下发生的;是全球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核心的新兴面板消费领域高速增长背景下发生的;也是全球面板行业投资步伐减慢、韩企受制于新兴OLED面板产业化遇阻背景下发生的!
以上,这些支撑民族面板业良好业绩的因素,有些是长期性的,有些则是不稳定的,有些在向有利于民族面板业的方向发展,有些则可能成为未来恶化民族面板行业竞争优势的陷阱……
所以,对于民族面板业现在取得的成绩,必需具有“长征依然在路上”,“优势环境下也要且行且珍惜”的危机意识。
从外因来看,民族面板业至少还有三个课题需要解决。第一,上游对外依存度高起,依然是民族面板业的核心瓶颈。这包括8.5代玻璃基板不能自给,6代线基板成品率和品质稍低,多种化学薄膜对外依赖严重,核心设备对外存在严重依赖。尤其是新兴的OLED显示产品上,国内企业在核心材料,如OLED材料、工艺设备如高档蒸镀设备,打印设备等都严重依赖海外企业和市场。
第二,本土的民族面板企业规模依然是弱势。产业规模与产业话语权、再研发能力、上游议价能力、上下游带动能力成正比;面板产业自身是技术资金和产能密集型行业,是规模效益为基本规律的行业;国际主要竞争巨头,三星、LG、群创等都是极大规模和体量的企业,而且背后都有更为庞大的其它产业经济业务的支持。相比本土面板企业,8.5代线在2013年首次实现满产,这只是“规模化”的第一步。现在京东方合肥第二条8.5代线已经投入运营,重庆项目加紧建设;华星光电在第一条8.5代线满产背景下,也已经开工第二条生产线——本土面板产业正处在规模化优势爆发的前期。不过,在大量的新线投资背后,可以发现,民族面板业的规模扩张,依然集中在“输血”为主的阶段,这与三星、LG和群创已经进入全面自我造血发展的成熟“正循环”状态的差距,依然在3-5年左右。
第三,本土的民族面板产业在技术上,依然落后于国际巨头。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是韩国的OLED、台系的4K和日系的金属氧化物TFT背板、以及小尺寸产品的低温多晶硅TFT背板,四个2013年主要的实用技术方向上,国内的民族面板企业依然处于“追赶状态”。对此,京东方建立了鄂尔多斯,全球仅次于三星规模的OLED 5.5代线项目,在合肥第二条8.5代线上已经开始试验OLED的大尺寸量产技术,并在其他生产线上导入多种新兴TFT背板技术;华星光电在深圳第一条8.5代线建成仅一年的时间内,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依然展开新兴TFT和OLED量产技术试验,在第二条线中大量应用新工艺技术。这种技术上的追赶,使得国内民族面板业,在体量低于国际对手、盈利能力低于国际对手、母公司资金能力低于国际对手的情况下,研发投入却不低于国际对手,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高成本和高经营风险;同时更为本土面板业的“反超”作战提供了弹药。
民族面板企业的外部不利因素,各个都是难啃的骨头:其中部分问题,甚至超过了电子信息产业的范畴,是整个国内经济结构、产业层次和发展方向的问题。但是,在这些问题上,毕竟本土企业已经表现出“空前的积极解决”的姿态,而且国家大的政策环境,也支持企业和产业解决这些“困难”。
“最强大的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民族面板行业真正的危机“只会存在于我们自身产业的内部”!这些问题包括:
第一, 如何发展民族面板产业、民族面板产业应该发展到怎样的规模?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市场和产业界还存在着分歧。例如,去年京东方460亿融资计划推出的时候,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就曾发表声音,表示反对,认为“面板业在重蹈太阳能业的产能过剩覆辙”!
这类著名人士的发言,对民族面板产业发展的“良性环境”无疑具有很强的打击作用。这一事例反映了国内部分群体对“升级产业、过剩投资”的忧虑、担心和反对。但是,实践的经验是,作为后来者,你若想追赶和超越别人,就不能按照别人的节奏来走(那样你只能永远做一个跟班),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会是好士兵:现在,京东方的目标是进入行业三甲,紧随三星和LG,超越日台企业,这一目标实现之后,是不是还会有追赶第一的勇气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无论如何也不能保障“产能完全平衡需求”:每一个竞争者都会为新增需求创造新的产能。这样累加的结果就是,必然在某个阶段拥有一个“过剩”的时期。而谁能在逆境的时刻坚持下来,谁就会是最后的王者。对此,产业界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此外,笔者格外想强调的是,太阳能产业的过剩和欧美制裁,的确对国内行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但是这并不是说明我们这么发展不正确、或者我们的太阳能产业没有竞争力的“证据”:事实是,正因为我们走了一条正确的路,并获得了强大的市场能力和竞争力,欧美才不得不用行政制裁,这种粗暴野蛮的方式来应对——敌人或者竞争者的制裁,恰恰说明我们有强大的一面。
第二, 随着民族面板产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张,民族面板企业之间的整合,或者说合作将是一个难解的课题。目前群创是全球第三大的面板企业。但是,群创拥有现在的地位,却不是靠简单的“自然成长得来”的。群创依靠背后大股东鸿海的巨大经济实力,成功兼并了规模更大、技术更领先的奇美,并获得了夏普十代线半数的产能权益。这个案例表明,在面板产业的成熟度发展到一定时期之后。背后更深层次的利益、资本和权势整合难以避免:现在,已经有消息称群创具有整合友达,这家台湾第二大的面板巨头的可能。另一个案例是,2012年日本政府出面,整合了原本四分五裂的日本小尺寸面板企业,建立了“日本显示”这家新公司:该公司占据全球高端小尺寸显示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以单元数目计算)。
国内面板产业,除了龙头京东方和一开始就定位为“非大尺寸规模化”路线不投资的华星光电外,还拥有昆山的台系背景系企业、南京中电熊猫、上海中航工业旗下的天马、清华背景的维信诺等企业。事实上,虽然本土面板产业并没有日本、韩国或者台湾那么强大,但是,从业企业数量却有超越前三者之和的趋势。这与本土面板业处于高速发展期密切相关。但是,未来一定阶段,本土面板产业必然面临内部整合、合纵连横的课题。
第三, 税收政策的变迁问题。2014年全国两会上,TCL董事长李东生提出了“面板加税的议题。面板产业不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他也无缘享受我国本土的“人口红利”。实际上,我国企业制造面板产品的成本,并不比日韩台企业低多少——这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生产高度自动化行业的特性。这使得关税成为了一道有力的“成本门槛”。加税,也将是民族面板企业乐于看到的事情。
但是,未来随着中韩自贸区谈判的深入,并最终达成;中台贸易协定的达成和逐步落实(目前,服贸协定在台岛内遭遇了挫折,这使得货贸协定何时启动成为了未知数),本土的民族面板业将有可能直接面对韩台企业的竞争。在这之前,或许还有3年左右的时间,提供民族企业作为缓冲期。
因此,关税政策,是本土面板企业发展不得不考虑的一大“内因”问题。虽然这个因素发生变迁的时间依然不确定,但是以目前面板业3-7%的进口税率看,一旦这一税务成本归零,必将影响国内面板产业的竞争力构成。
第四, 融资能力问题困扰民族面板业。目前国内面板产业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地方政府、银行等投资机构、以及企业自筹资金。其中,前两个的作用远大于后者。这也是面板业现阶段最被“诟病”的“输血”问题。
诚然,一个产业在发展初期,必然会经历一个纯粹的输血过程,这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与国际巨头比较,本土企业的弱势依然明显:我们的民族企业主要靠政府和银行等外部力量输血;三星、LG、群创等则主要靠企业内部的其它产业“输血”。也就是说,即便都靠“输血”过日子,民族面板企业的输血阀门却更多的掌握在外人手里。
日本小尺寸显示行业的整合、夏普十代线被鸿海整合、群创收购奇美的背景,无一不与被整合者的“财务困难”或者“融资瓶颈”有瓜葛。面板产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大尺寸面板行业三五百亿的投入只是进入“规模效益”的门槛而已。因此,如何获得稳健、可靠和长期战略性的资金“流通”能力,是民族面板企业面临的仅次于工艺技术进步的“急迫性问题”!
以上这些或者内部、或者外部的困难,都是制约民族面板产业长期成长的根本性原因。对这些因素的关注、研究和克服,将决定民族面板行业究竟能走多远。
2013年开始,民族面板行业已经走过料峭寒冬,进入春意盎然的“红利收获期”。在这一阶段,继续继承前一时期优势的发展经验、克服未来可能面临的困难,在产业规模、产业技术工艺和产业链条深度三个方向,实现更大的进步,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企业的未来可期、民族面板产业的未来可期、甚至由此带动的民族电子信息产业的“升级”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