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空调技术的迅速发展,空调行业的技术名词越来越多,这些创新性的概念在厂商的包装推广下显得深不可测,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想要全部吃透显然不可能,但是,如果想要最大限度的绕开选购误区,购买到物美价廉的空调产品,一些核心的参数名词一定要搞清。
关于空调能效比
在节能补贴政策的大力推动下,节能型空调已经深入人心,而空调的能效等级则成为了普通消费者判断空调节能性最为直观的依据,也是商家营销包装的重点。那么所谓的空调能效比究竟是指什么,真的是能效比越高越划算吗?
空调的能效比实际上就是指名义制冷量(制热量)与运行功率之比,由于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域空调主要应用于夏季制冷,因此,目前所说的空调能效比就是制冷能效比(EER),即额定制冷量与额定功耗的比值,EER越高,空调的能耗越小,越省电。
不过,在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变频空调新能效标准中,这一能效判断依据有所改变,引入了全新的APF评价指标(全年能源消耗效率),不仅要考察空调的制冷能力还要考察空调的制热因素,即在空调的能效等级评定中,要同时考虑制冷能效比(EER)和制热能效比(COP),技术门槛大幅提升。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空调的能效比越高越省电,却并不与省钱划等号,也就是说,消费者选择购买能效等级高的空调产品不一定会达到省钱的目的。这是因为空调的能效等级越高,技术要求就越高,制造成本就会增加,自然售价也会高出很多。
一款空调是否划算,关键是要看性能价格比,即质量稳定性、功能的先进性以及购买与运行的经济性。也就是说,空调选购中要想求得实惠,“买得起”与“用得起”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消费者在空调选购中切勿盲目追求高的能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