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一篇《TCL海信市占率攻入全球电视前四 创维排七》的报道引发公众关注,报道称:2013年第一季,中国彩电出货量持续成长,TCL、海信已跻身全球前四,创维坐七望六。
据预测,2013年韩国彩电市占率将达到35%,一季度市占率已达33.3%;中国六大品牌(TCL、海信、创维、长虹、康佳、海尔)一季度市占率合计28%。日系彩电市占率持续滑落,预估全年市占率将下滑至19.5%,第一季市占率仅为18.8%,尚不及LG一家。
另一则消息同样引发关注。据报道,目前北京多家卖场的电视产品,创维、长虹等主流品牌售价已高于索尼、夏普,就连二线品牌清华同方的价格都已追平日资企业。
有人据此得出结论:中国彩电企业已经全面超越日系彩电,后者正在沦落为低端品牌。
事实果真如此吗?
日本家电衰落速度的确大大超乎想象
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日本家电没落的速度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实际上,不仅家电,日系汽车也出现下行态势,越来越多消费者将日本车视为中低端产品,这不禁让人想那句著名的电影台词:“你要是开一日本车,见了熟人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但是,巨人摔倒不等于矮子站起来。就目前全球家电三大板块(韩国、日本、中国)综合来看,中国仍然称不上强势板块——虽然中国板块成长性好于日本。综合考量下来,中国板块仍然是三大板块中最弱势的一个。
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国家电综合得分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品牌”、“技术”、“国际化”三项指标得分不高,而这三项指标恰恰是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最重要指标,仅有“销量”一项得分高是不够的。中国家电的优势是,在本土市场表现较为强势,销量暂时超越了日本。
我使用了“暂时”一词,是因为在我看来,仅有销量超越是远远不够的,这种超越如果不以品牌、技术和国际化布局为基础,说不定哪一天就得而复失。
举个例子:目前,韩、日彩电企业均在积极布局下一代彩电——0LED,一个被视为代表了未来彩电发展方向的产品,恰恰在这个代表了未来的产品上,中国企业并没有多少话语权。因此,我们的领先具有很大的暂时性。
品牌、技术、国际化三项指标中国落后于日本
什么指标最能体现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答案是:品牌、技术、国际化。
品牌是维持企业发展最恒久的动力。为什么安踏、李宁卖不上耐克、阿迪达斯的价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前者尚未成长为全球性品牌,品牌附加值较低。前几年,同一款电视,贴上飞利浦的牌子就多卖几百元,贴上本土的牌子就少卖几百元,这就是品牌价值的不同。
技术是支撑企业创新的根本力量,失去技术支撑的创新是伪创新。产品是技术的物化,因此,没有领先的技术就不可能有领先的产品;没有领先的产品,从长远看不可能有领先的市场。
再说国际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仅在本土市场表现好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必须实施全球布局,为什么三星、苹果企业体量可以做到那么大?一个原因就是它们皆为全球布局,全球品牌。
近年来,中国彩电产业成长很快,在国内市场表现尤其令人瞩目,甚至超过韩国品牌。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彩电企业的优势总体看还局限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影响力、贡献率都比较低。换言之,中国彩电很大程度上仍是“中国品牌”,而不是“世界品牌”。
未来几年,中国彩电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实现品牌、技术与国际化的突破,从“中国品牌”向“国际品牌”跨越。
中国彩电如何实现从大到强?
“做大做强”、“从做大到做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些年,这些耳熟能详的表达方式一直伴随着中国家电产业。但是,时至今日中国家电产业仍难言已经做大做强。实际上,就大家电而言,中国真正能称得上强大的仅有空调,冰箱、洗衣机次之,彩电恰恰是最为弱势的一块,虽然这一块看起来最热闹。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今年一季度,韩国品牌(三星、LG)合计市占率达到33.3%,中国六大品牌(TCL、海信、创维、长虹、康佳、海尔)合计市占率28%,落后韩国两大品牌至少5个百分点。中国空调军团表现好得多,仅格力一家,就连续7年全球销量第一,2012年空调总销量超过4000万套。除了销量大,在技术上也具有诸多重要突破。一个看得见的事实是,因为受到中国空调军团压力,日系、韩系空调企业纷纷收缩战线,退出中国市场。
“解铃还须系铃人”,中国彩电要想傲立全球,必须突破品牌、技术与国家化三大短板,否则“做大做强”只能是一个漂亮的中国梦。对于目前的中国彩电企业来说,着急忙慌地鼓宣传“中国彩电已经超越日本”,我认为是战略姿态太低的表现。中国彩电企业必须看到,突破三大短板并非易事,没有五至七年工夫不可能。因此,建议中国彩电企业向三星、LG学习,看看人家是怎么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