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电视、物联网冰箱、智能电饭煲等与“智能”沾边的家电越来越多,智能化概念层出不穷。但在厂商大肆宣传“智能”的时候,消费者的困惑却越来越多:为什么看起来智能的产品反而不好用?用来评判家电产品“智商”高低的国家标准 《智能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技术通则》已经发布近一年,但市场上按照标准要求在产品上张贴智能化等级标志的企业寥寥无几。看起来这似乎是《通则》作为推荐性标准缺乏强制性的结果,可笔者觉得,关键是市场对“智能”存在误读。
从技术层面看,新标准似乎能帮助消费者选到称心产品:《通则》规定了家电智能特性检测与评价内容,将其分为智能特性、智能技术、智能结构3个层次,检测也分为整机检测、联机检测和脱机检测3种方式。通过检测评价后,每款智能家电必须认定采用了何种智能技术,是否因此产生性能提高、功能扩展的效果,并据此将家电“智商”分为5级,其中1级为最高级,而企业需要将智能化等级标志贴在产品的明显处,并在包装箱上标注。
可在市场中,贴着“高智商”标签的未必是消费者称心的产品。因为消费者未必理解得了智能特性检测的方式方法,也无需知道产品究竟用了什么智能技术。对他们来说,主要看两个指标:一是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解决问题时是否麻烦。
遗憾的是,市场没有给出满意的答复。不难发现,智能产品的按钮越来越多、产品使用手册越来越厚,不仅上了年纪的人难搞懂,就连年轻人还得花大力气“钻研”一番。出现这样的问题,归结于产品开发者“贪多”而陷入误区,似乎功能全、按钮多,就是智能。
最近,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的一句话令笔者印象深刻:“智能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因为海信发现,新推的智能电视VIDA将遥控器按键减少到27个后,反而更受市场欢迎。不过,目前市场上智能电视机的遥控器按键普遍多达四五十个,打开电视后,出现的可能不是电视节目,而是“游戏”、“视频”,甚至“缴纳水电费”等其他选项。在遥控器上找按键,常常让人生烦。难怪有消费者感慨:“这还叫智能电视机吗?”
家电产品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让消费者实现“拿来就用”,才是衡量一项产品设计是否智能的起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