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幕显示行业发展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风雨历程,近年来随着大屏显示系统的逐步普及,如今其已被广泛应用于包括能源、电力、交通指挥调度中心、教育等众多领域。但由于行业入门门槛较低,新生品牌不断的加入,使得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产品同质化严重。这不但不利于大屏企业推动核心竞争力,同时对于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及其不利。因此众多企业近年来开始部署各自的战术,以求得在未来市场赢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机遇。但殊不知,大屏行业没有战略的战术等于自我毁灭。
战略与战术,到底哪个更重要?可以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关键是看你站在企业的什么位置、什么高度、也看你谈论的时机。但要搞明白,战略和战术它是有先后顺序的,即在企业没有清晰的战略之前大谈战术、大谈“执行”是没有意义的。战术必须是为了某个战略服务的分解动作,是在战略的指挥下去行动,而不能单独存在。细节会决定“战术的成败”,或者是“执行的成败”,但无法决定战略的成败。
可以说,谈论“执行”的前提是一定要有清晰的战略,即要明白“执行”什么。
大屏行业看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用行业,但却是一个低门槛市场。任何具有核心显示技术、或者在显示产业具有适当规模的企业都可以轻易的进入这一市场。同时,任何拥有客户基础的其他行业从业者,进入该行业的“转换”成本也不高。
这也使得形成大屏行业中,小厂商居多、行业结构分散、地域各行业市场割据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是近年来三星、LG、创维、TCL、长虹等“外行”企业能够轻松再次进入业内如鱼得水的原因所在。
新生力量的不断加入,使得品牌格局裂变。再加上最核心的技术只掌握在少数上游制造商手中,并且他们的技术也都已经相当成熟,其他厂商很难涉足。多品牌格局让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就目前来看,买A品牌大屏显示系统与买B品牌大屏显示系统有什么区别?客户能否因为买了某品牌的产品而成为某品牌忠诚的客户?至少今天还不能,因为大家还停留在核心产品层面的竞争阶段,靠广告战和价格战求生存。
另外,当大家都往同一个方向走的时候,也就谈不上什么战略了。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品牌的战略定位,和品牌的个性塑造。而要做到这几点,就要在产品的差异化上下功夫,使品牌更有内涵,要与众不同。
像宁波GQY公司市场总监葛总就曾表示,控制端是大屏幕拼接系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真正把控制端做好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不断努力目前GQY已经在控制端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推出了全新的跨平台融合解决方案——OS大屏幕操作系统。OS第一个版本能实现包括大屏拖小屏、实时预览显示、无缝切换等功能。
对于大屏大企业来说,没有战略是不可能长寿的;而对于居多小厂商来说,没有战略就不可能健康成长,即使赶上机遇长大了,也可能“浑身是病”。
低门槛是大屏市场主要特征,也就造就了很多机会主义者,如果企业只想做一个 “机会主义者”,当然也就无需战略。但相信多数大屏企业并非是“捞一把就走,赶上哪拨算哪拨”,不会不去想10以后企业会怎样,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说。
尽管在企业创业的初期阶段,必须有一段摸索期、模糊期,谁都说不清楚,这很正常,但是企业一旦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就不能停留在运气上,不能停留在感觉上。而战略恰恰就是要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在目标市场上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知道做什么事情我比其它企业都强、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能成为某个领域或者细分市场最优秀的企业,如何才能阻止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抢我的市场,如何才能提高与供应商、客户、投资者、服务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其实大家多知道,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专长,专长取决于企业是否专注,而专注又取决于企业是否有清晰的战略。没有战略如何能专注?这就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心态。
战略关注的是未来,所以无论是大厂商还是众多小厂商,目光不可短视,只停留在1-2年,而是要想要5年、10年以后企业的定位问题。是从完整产品线的角度去寻找差异化,而不是简单地去生产同质化产品;是强调品牌的特色和个性,而不是强调产品的功能和价格;是通过低调的“地下工作”来寻找创新的源泉,而不是通过高调的“舞台表演”来打价格战。
在企业战略明确以后,需要很长的时间去进行市场调研、新产品定义、新产品研发,所以产品发展战略的提前量通常是2-3年。遗憾的是,很多国内知名企业的产品研发提前量只有半年到一年,再远就看不到了,这都是战略缺失带来的严重问题。所以现在大屏企业大谈“执行”为时过早,过分强调“执行”反倒会陷入重战术、不重战略的怪圈。
而未来大屏企业要想有一个稳定的、忠诚的客户群体,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有“战略性品牌建设”的目标,就要在目标市场的选择、新产品的定义、品牌的价值定位等方面下功夫,千万不可急功近利地去追求短期业绩。
总而言之,大屏企业要想从成功走向成熟,首先要在战略上下功夫,而战略管理所带来的效益是其他战术环节带来的效益无法比拟的。企业只有目光长远、不拘泥一时一地,才能在未来市场赢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