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中国液晶面板如何“火中取栗”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13-03-13 作者:萧萧

液晶面板产业加速投资,引发产能担忧

    2012年是国内液晶面板行业最值得“骄傲”的一年。这年里,本土面板产业实现了对终端产业链10%以上的自给率。尤其是在大型面板上,本土自产面板量已经相当于本土彩电需求市场的30%的规模。这使得以往,我国在新型显示行业核心组件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得到很大改观。

    但是,在本土面板产能释放的同时,例如京东方北京8.5代线、华星光电8.5代线的全面量产、达产,全球彩电用显示面板市场却萎缩了3%。面板产业虽然在第四季度迎来难得的“供不应求”局面,但是其核心原因却在于PC、NB和掌上设备需求的增长与更多面板线处于改造状态的减产之间的矛盾冲突。

    业内人士纷纷认为,潜在中的“面板”产能过剩的风险是存在着的。国内面板产业是否能够实现后发优势,顺利崛起;还是像此前的玻璃、光伏、电梯等产业陷入产能过剩的全面亏损依然是未知数。

   

    “产能过剩”的焦虑是整个面板产业的“心理魔咒”。因为这一问题曾经导致2010年底到2012年初,最多长达6个季度的行业性“连续亏损”。

    而已国内面板产业而言,代表企业京东方等的盈利处境更为尴尬。昆山龙腾光电一开始设计的产品目标是彩电用高世代线,但是出于投资风险的控制原则,最终选择成了5代线,并主要面对非彩电类的中小尺寸市场。三星苏州和LGD广州高世代线项目,在确定投资项目之后,几次“延后开工”。虽然2012年两个项目已经复工,但是依然在建设速度上保持“低调”。而,全球产能第五的京东方,则从2002年进入该产业以来,一直亏损多于盈利:最近京东方的两次盈利的主角也不是液晶主业,其中2011年盈利主要得利于在鄂尔多斯的能源投资收益;2012年盈利的关键则是两笔贷款贴息,合计2亿元(京东方A去年12月底发布业绩预告显示,2012年全年将实现净利润为5000万元至1亿元)。作为同京东方同时代进入液晶面板产业的另一家“国有企业”,上海广电集团则早已经由于“亏损”和技术两大问题,在该行业隐退。

    面板业的“盈利”阴霾虽然难以散去,但是却没有阻止国内面板企业的投资热情。

    2012年12月22日,京东方发布公告称,公司于12月21日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署了《重庆第8.5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及系统项目投资框架协议》。该项目计划建设一条8.5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及系统项目,投资总额328亿元。规划2013年三季度开工,并力争2015年二季度投产。该笔328亿的规划将是国内液晶产业最大的一笔投资。如果计算上重庆市在税收、土地政策上的优惠,该项目实际的经济净投入核算成货币可能高达近400亿元。

    2012年京东方的大手笔还不止这些。鄂尔多斯5.5代OLED生产线投资总额220亿元;其参股的合肥鑫光光电8.5代线投资总额280亿元。这两条生长线都健在2013年底或者2014年初进入试生产状态。此外,京东放还在2012年投资了北京8.5代线部分产能OLED改造和成都4.5代线全面OLED改造,以及既有线上金属氧化物和低温多晶硅TFT技术试验项目。一定意义上,京东方2012年的投资动作之庞大,已经超过了其此前10年的总和的数倍。

    在国内面板业,有决心做大事的人还很多。例如,2012年2月23日,天亿显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第6代新型液晶显示器件项目正式启动。这条生产线的技术来源将是台企:鸿海、鸿海是全球四大面板商之一的群创的控制人,同时也是日本最大面板企业夏普10代线的关键股东之一。该条生产线总投资220亿元,产能为月投6万片,计划2013年底试生产。

    2012年国内高世代线方面,还有三星苏州和LGD广州两个项目进入建设状态,分别采用韩国转移的二手8.5代线技术,制备大尺寸液晶面板。此外,华星光电在8.5代线吗,满产成功的的基础上已经开始OLED试验线的建设,并计划投资第二条8.5代线。南京中电熊猫也在6代线满产的情况下,计划投资380亿元建设一条10代线。2012年底,中央国资委采用资产划拨的方式,使得中电熊猫母公司,中国电子将国内最大的本土平板玻璃制造商彩虹集团囊如旗下。中电系发展液晶面板产业的布局进一步完善。此外,昆山友达也在计划一条8.5代线项目。

    按目前的统计,国内在建的高世代项目已经有合肥8.5、广州8.5、苏州8.5、成都6代线四条线;重庆8.5代则开工在即;已经建成的高世代线有北京8.5、合肥6代线、南京6代线、深圳8.5代线;规划中的高世代线还有南京10代线、深证第二条8代线、昆山8代线等。如果以上项目均按计划推进,2014年前后国内液晶面板产能将迎来井喷时期:12条高世代线即便有一两条不能成行,也将至少使得大陆地区大尺寸面板产能超过全球总产能的三成以上。对于如此巨大的投入,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业内外有人有“产能过剩”的担忧并不为过。

   

中国液晶面板临近市场是面板业投资的关键动因

临近市场是面板业投资的关键动因

    对于液晶面板行业是否会迎来产能过剩的担忧,业内不同意见甚多。

    首先,国内液晶面板投资的动力似乎说明,产能过剩担忧是“多余”的。友达为何在昆山计划8.5代线呢。原因在于昆山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数码产品代工加工基地之一,其对液晶显示品消耗数量极大。鸿海热衷成都的6代线,则一方面是成都也是全球电子代工的新兴中心,而且紧邻长虹彩电这个大客户,同时鸿海自己也是全球代工电子产品市场的霸主——鸿海投资液晶面板颇有下游投资上游的意思。

    对于京东方的项目布局,北京的8.5代线拥有冠捷这个全球显示器和彩电大王的支持。冠捷800万台总产能的制造基地就在北京8.5代线的旁边。合肥在拥有了6代线后,再次投入8.5代线,也合肥邻进郑州代工大王富士康基地有关,更与合肥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家电制造中心有关”。深圳、广州、南京、苏州的项目也紧邻彩电制造或者电子产品代工基地。京东方鄂尔多斯项目,则与近几年彩电和其它电子产业在内蒙布局的加速,和向俄罗斯等北亚洲、东欧出口市场需求有关。

    三星苏州和LGD广州项目,则不仅与紧邻市场有关,还与二者将产能由韩国向我国大陆等低成本地区转移,面板产业逐渐进入成本竞争时代有关。

    紧邻市场,这是我国发展液晶面板产业的最关键因素。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彩电王国,占全球产能半数、市场的4成;全球80%数码和手机产品、PC和NB产品来自大陆代工制造企业。也就是说,全球至少半数以上的液晶面板是在大陆地区被“消费掉”的。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没有足够的产能供给,不仅意味着上游利润拱手让人,也意味着产业安全难以保障!

    对于,担忧中的面板产能过剩问题,还可以从全球市场的需求成长上来反驳。2012年,全球彩电市场的确萎缩3%。但是彩电市场需求的减少是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特例”,而不是今后该市场发展的常态。在彩电市场萎缩的背景下,PC、NB和掌上设备市场的增长也将消耗大量的显示面板。例如,手机产品在过去的两年里,基本显示此存从3英寸,上升到了5英寸:这样即便手机销量不变,对显示面板的需求也会出现翻番的增长。同样的事情出现在PC显示器市场,20英寸以上级别产品对17寸产品的替代作用,可以拉动50%意思上的市场需求增长。而现在流行的平板电脑则是全新的市场需求领域。在显示面板市场,未来甚至还有更多的潜在产品线会出现、同时各种显示产品大型化的趋势并没有停止。如果消费者彩电需求的尺寸从40英寸为主,上升到50英寸,则是面板产业必然会随着拥有10个点的市场成长空间。

    通过动态的市场分析,至少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显示面板的固定需求会随着全球经济的恢复,在终端的数量、种类和每一终端的需求尺寸三个方面保持增长。这三个方面的增长将是大陆地区面板企业的机遇。因为最近两年,和未来两年,全球其它面板大国几乎没有新产能的增加。紧邻市场的大陆面板企业加大市场投入,表面看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实际上则恰恰把握住了一个良好的“投入期”。

   

中国液晶面板仿效台系面板业崛起的“逆势”规则

仿效台系面板业崛起的“逆势”规则

    全球液晶面板产业的上一个行业性投资低潮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从1997年底亚洲金融危机使得日本液晶面板产业投入急剧收缩。到1998年初则跌至谷底。与目前日本企业因为金融危机失去投资能力一样,当时的财务负担加重的日本企业也无力发展新的技术和产能。当时除了夏普、日立继续对3.5代线和4代线投资外,其他日本企业的投资都处于搁浅状态。此前,日本企业则在技术、核心设备、核心材料、产能和投资能力上处于绝对霸主地位。

    但是,在日本企业遭遇困难的时候,台湾企业和韩国企业却看到了机会。韩国企业利用韩元的贬值,迅速加大投资和出口,奠定了今日韩国面板企业在全球的第一地位。(2007年至今,韩国企业在此利用韩元贬值的机会,巩固了其全球液晶霸主地位)。韩国企业的而崛起,带给台湾企业一个很大的机会:昔日不肯转让技术的日本企业,在自身无力持续投入,同时也面临韩国企业步步紧逼的背景下,大举与台湾企业合作,转移技术。1998年共有6家台湾企业相继获得了日方的技术许可,从而进入大尺寸TFT-LCD产业,是年被称为“台湾TFT-LCD产业元年”。台湾企业则借助日本的技术和本地代工企业(市场)的优势,一举超于日本企业成为全区第二位的液晶产业军团。

    而目前,国内液晶面板产业面临的环境则和此前台系的背景相似:金融危机下日系巨头无力投资,上下游技术扩算被迫加速。国内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基地、最大液晶产品消耗市场。同时,国内产业界和地方政府也愿意做出重大的相关投资。

中国液晶面板如何“火中取栗”

    重大不同的历史背景则主要有三个:全球面板产业的消耗量从没有向现在这么大、增长这么快,面板产业单体项目投资规模为上世纪末的10倍以上,全球面板业都面临韩国三星和LG两大霸主的集中挑战。在与此前台系企业崛起时代不同的历史背景中,有利性的因素与不利的因素参半。

    但是,从历史经验来看,现在的国内液晶面板产业处于前所未有的“最佳”发展机遇期。虽然投资风险巨大,但是如果等待下去,投资的风险不会降低智能更大。从过往的十年和未来的五六年的时间片段内分析,2012年前后,国内液晶面板等产业的加速投资,是抓住了“最有力”的,也很可能是最后的“投资机遇期”。

    因此,从风险角度来看,京东方等的大举投入,可以说是抓住最后机遇:如果今日畏惧风险,则意味着永远被踢出这个行业。

   

中国液晶面板掌控技术和规模两个话语权

掌控技术和规模两个话语权

    国内液晶面板行业,在发展上把握住“历史机遇期”与掌控行业发展规律同样重要。液晶面板行业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呢?高度技术集中、技术创新集中、产能体量巨大、投资巨大、产业市场不断集中化等等,都是相关产业界投资者不能不审慎对待的行业规则。

    液晶面板制造参与者不是人力密集企业,而是技术密集企业。全球范围内,液晶面板从业企业单位员工承载的投资规模在300万到600万元人民币。一个投资300亿元的项目,内部职工需求可能不到600人。因此,液晶等制造的成本,主要由技术、设备、耗材决定。同时在销售规程中,液晶的“脆弱性”也决定了“运输成本”不菲。这使得虽然我国投资液晶行业,人力资源的廉价优势不大,但是临近市场的“运输成本”和“本土部件的关税”成本优势还是明显的。

    液晶面板制造业是技术密集产业,还在于这个行业新旧技术淘汰速度极快。例如,2012年兴起的4K产品、金属氧化物底板,和全球面板巨头LGD、三星重点投资的OLED项目,都说明这个行业技术革新非常之快。我国目前引入的技术可能存在落后性,例如南京6代线、广州和苏州8.5代线,均采用国外二手设备和技术,也是部分人士批评我们液晶产业投资的理由之一。

    对于这一点的批评,率先要搞清的认识是,作为后来者,我们起步低一些是正常的事情。如果追赶着害怕起步低,那么就谈不上追赶了:干脆放弃这个行业什么都不做得了。而实际上,作为近代史比较落后的国家,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处于追赶状态。如果向某些人见到我们起步低了就批评的不行,我们可就真的什么都做不了、做不成、什么希望都没有了。批评追赶着起步低的人,许多时候是别有用心,不希望我们奋起直追的人。

    当然,承认追赶着的地位,并不等于我们不追求最先进的项目:京东方合肥和重庆8.5代线将采用金属氧化物技术的TFT背板,这是即夏普之后,业内在大尺寸产品上首次集中采用该技术,也是业内首次在新建项目上直接采用该技术。成都6代线中,6万片的产能,3万片为低温多晶硅液晶面板、3万片为金属氧化物面板。这将使得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第二条、国内第一条低温多晶硅6代线。此前只有夏普拥有低温多晶硅6代线。鸿海则拥有一条低温多晶硅5.5代线,且都为老线改造的产品。同时,京东方鄂尔多斯5.5代OLED生产线,也将是世界第二条新建的5.5代OLED线,并采用领先的低温多晶硅TFT技术。目前,京东方对北京8.5代线正在进行OLED化改造,这是即三星和LG之后第三个做此种项目投入的企业。……虽然短期内,国内面板线在技术上拿到行业第一很困难,甚至不可能,但是行业内企业也在加紧追赶,并提高起步水平,向行业内技术领先企业的目标冲刺。

    实际上,国内液晶投资界已经形成液晶、OLED两手抓,金属氧化物、低温多晶硅一起上的局面。外资企业在技术上的领先性已经被缩短到一代以内。尤其是在以上四种主要技术方向,谁将最终获胜、谁更适合市场的结论还没有出来之前,国内面板产业能够多方向并进,恰恰说明近年来国内面板行业在技术路线上的进步!

    除了技术密集之外,液晶等显示面板行业还是“规模体量”巨大的行业。业内测算表明,大尺寸面板产业,投资一般不低于200亿元一条生产线。而要形成规模则要有三条大尺寸线。达到一定规模则是实现吸引周边配套企业、完善本地产业链和实现规模效益、持续盈利的关键。实际上,自从2004年夏普带领液晶面板行业进入大尺寸时代以来,液晶产业就再也不是小企业能够翻云覆雨的天下。

    全球市场来看,液晶面板企业集中趋势明显。奇美和群创的合并,鸿海入股夏普,三星入股夏普,索尼和友达加强合作,日本整合索尼、东芝等数家企业旗下的中小面板业务到统一的日本显示平台,以及国内彩虹和中国电子的整合,都在说明“行业从业者数量在减少、巨头的体量在增加”。

    目前京东方已经是全区第五大的面板企业,但是何其前面四五位的奇美友达比较,产能还不到人家的三分之一。产能规模决定技术成本分摊的水平、决定自我技术研发投入能力、决定上下游产业链整合能力、决定本地化配套能力、决定下游销售合作客户的稳定度。而实现这些方向控制力的理想化,京东方必须加大投资。已经拥有液晶面板业务的地区,如合肥、程度、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必须加大投资。

    只有投资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未来才肯能有市场话语权:这是全球面板行业的公理。在15到20年前,全球半导体行业高速起飞的时候。我国产业界也曾经存在目前对待液晶面板产业界的那种“投资恐惧”。而一旦失去了半导体产业的最佳投入期,导致的局面则是现在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却难以实现本土自给能力。尤其是当时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资的谨慎,几乎使得本世纪初,国内半导体行业自主项目不得不从“零”开始。

    而液晶面板和OLED面板也是和半导体行业技术具有一定相通性、市场具有相似性的行业。是一个典型规模话语权行业。而我们在起步阶段已经晚于业界3到5年,加入现在再不奋起直追,恐怕就会越来差距越大。

    分析认为,未来半导体行业和液晶面板行业真正生存下来的主流企业将不到5家,也就是进入前五是生存的基础。对于本土面板业的代表,京东方深知这个道理。因此,压上一切家底,拉上所有友好的地方政府一起大力投资,就是最好降低整个民族产业的风险、同时也降低企业风险、参股地方政府风险和京东方的股权投资人风险的最好方法。如果将现代显示产业作为一个国家基础工业门类来看,从保持世界竞争环境中本土产业安全的角度看,2012年国内面板产业的大举投资,则更为意义重大!

    某种意义上,液晶显示行业技术的话语权和规模的话语权是相通的。没有规模、效益低下,哪里有实力研发技术。而没有技术上的优势,规模产品的销售市场则会出现问题。因此,强调液晶产业的规模性规律、与强调该产业的技术性规律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投资的问题。

    2013年将是国内面板产业又一个“大跃进”的年头。不仅一些已经开工项目会在今年陆续投产、另一些项目会持续开工,甚至还会有一些新的项目被敲定。国内面板产业正在迎来发展的最辉煌期。在不断追赶和超越竞争者的路程中,该行业需要批评,但是更需要一些鼓励和支持。面对最佳的历史机遇,国内显示面板行业“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将是我们整个民族核心部件产业和现代工业产业复兴革命的又一个缩影。

特别提醒: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翻版/抄袭必究!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