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球彩电代工市场进一步发展。索尼、东芝等国际品牌产品代工比例几乎按月提升。但是,对比之下,国内彩电品牌则在强调产品的“自产自供”。
来自台湾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六大电视厂(海信、TCL、创维、海尔、长虹、康佳)整机出货达5,145.9万台,年成长率27.3%。不过对应的,六大品牌2012年度面板采购量则为5,270.9万片,年成长率达37.5%。面板采购量成长高于整机出货量成长达到一成以上。这说明国内六大彩电品牌对代工市场的依赖正在减少。
在全球彩电市场上,彩电代工企业,例如冠捷、鸿海等往往在上游市场采购上拥有更多话语权。这不仅因为这些企业采购数量巨大,更因为这些企业和上游产业的关系更为紧密。冠捷和国内面板企业京东方的长期战略伙伴,甚至拥有过复杂的财务关系历史。鸿海自身就是全球性面板生产企业商之一,2012年又再次取得了日本夏普10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50%权益。
大型代工企业在上游市场话语权更高。小型代工企业则拥有“船小好调头”和“承受更低毛利水平”,更愿意低价采购的市场优势。小型代工企业规模小,不涉及复杂的品牌和营销管控,甚至更容易偷漏税务。代工企业的这些特点,使得其在面板产品供给紧张阶段,或者面板企业主动减产保价阶段,代工企业更容易获得足够的“上游供给”。
上游卡脖的事情,对于国内彩电企业并不陌生。例如06到07年,由于上游供给增速慢于下游终端市场的需求增速,国内彩电企业开始遭遇供给瓶颈。而在2011年,液晶面板上游市场全面亏损,面板企业主动减产保价,也使得本土彩电企业的采购遭遇了一定困难。
在以上这样的特殊时期,以制造优势和制造成本控制力著称的国内菜单品牌,反而需要向代工企业OEM产品。在2011年个别时期,国内六大品牌被代工产品比例甚至高达一成以上。但是,随着全球液晶面板产业向买方市场的转型,国内彩电企业在2012年则开始加速进入“为别人”代工的行业。例如TCL为东芝代工彩电产品已经不是公开的秘密。
即便是创维和海尔等企业向鸿海等开出的OEM订单,品牌企业的市场地位也已经截然不同:有此前的请求方,变成了被请求方。
国内彩电品牌产品自产比例的提升,以及对代工市场的正向参与,被认为有利于改善国内彩电企业的盈利能力。未来数年,随着国内本土面板供给能力的持续增强,国内彩电企业渴望在发挥制造优势的基础上,获得全球市场更大的份额,并持续提升利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