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的影响力已经大大的延伸到了展会前期的一个月:众所周知,厂商们在CES最希望做的事情就是“标新立异”。那么能实现标新立异最佳效果的一个方法就是“在展会前,老早的把消息放出来”——所以,大会未开我们已经可以“管中窥豹”。尤其是对于彩电这等重头产业,“大”消息早已满天飞。
OLED不谈成本谈什么
彩电市场最具分量的话题无外乎OLED了。作为公认的下一代显示技术,自从2011年三星和LG开始给出量产预期以来,就是每一场消费电子展的热点。
2014年CES将与以往不同,在三星和LG数次调整量产时间表之后,OLED 8.5代线的建设规划再次调整的概率已经非常低。事实上,三星和LG都已经说明过2014年,要让8.5代线实现商业化的量产,而不仅仅是现在的试验阶段。这虽然不能带来OLED电视的大量普及,但是却足以打开全球面板业追逐高世代OLED面板线建设的勇气。比如,我国的京东方也表示即将在2014年,在合肥8.5代线上实验OLED量产技术。
除了产能,消费者也更关心产品的价格。因为,眼下的OLED电视实在是太贵了:和同尺寸最便宜的液晶比较,几乎是10倍的价格。导致此种情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oled的成品率问题。
一块液晶面板的组成大致包括背光源、背光源驱动、导光板、偏光片、TFT及其驱动、液晶层、滤光膜等。于此相比OLED面板则结构更为简单,只包括TFT及其驱动、OLED层、可能需要滤光膜(LG 白光OLED技术)。但是, OLED层和液晶层的工艺实现难度却大不一样。实际上现在OLED面板两成以下的成品率,完全是由OLED层的工艺实现难度造成的。包括喷墨打印、激光热转印、真空蒸镀三大技术都面临成品率,特备是的大面积OLED膜结构的成品率问题。这也是OLED面板成本的唯一瓶颈。
如果OLED面板的OLED成膜过程与LCD液晶层的成膜过程获得相似的成品率,OLED成本将只有液晶产品的一半以下。因为,从上文可以看到OLED面板结构更为简洁,工艺、材料消耗成本将显著低于液晶面板。
实际上,关心OLED显示的发展问题,就是关系OLED的成本问题,也就是关心OLED面板的OLED涂层工艺的问题。这一点在ces展会上能透露的信息,绝对不是简单的通过观察展品就可以了解到的。这些方面的信息还需要厂家给出深度的报告和解读。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成本问题不能解决,对于OLED,其它的所有问题的突破都没有战略意义:所以,CES OLED就看“成本”,就看真空蒸镀、喷墨打印、激光热转印三大工艺能带来何种惊喜。至于LG那种105寸的OELD电视,只不过是“外行的热闹”而已。
智能电视“核”不战争
智能电视也依然会是CES2014的热点之一。但是,大多数厂商还是不会回归智能电视的“计算设备”本质。
CES上消费者可以看到彩电企业热烈的推出自己的智能电视,特别是在新应用、新兴控制技术(三星的手指)、新软件(LG的web os)、甚至新造型(索尼的曲面液晶)上不断做文章,但是,消费者却将很难看到厂商在智能电视的计算能力上比较一个高低上下。
智能电视这种竞争局面,与传统的计算产品领域截然不同。比如PC和手机。这些产品的竞争,消费者和厂商首先想到的就会是“用了什么CPU,内存等等”。智能电视虽然也是“100%不打折扣”的计算设备,甚至小米公开说“电视就是电脑”,但是智能电视圈还没有形成,产品优劣首先比较“计算硬件配置”的习惯。
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智能电视厂商还没有彻底搞清楚智能电视“到底用来做什么”。现在的普遍思维是,智能电视主要还是用来看“视频”:不管是广电网的,还是互联网的;智能电视的其它功能,比如改善的操控、小游戏、生活服务等只不过是“额外”的增值应用。——建立在这样的认识之上,电视机的“计算意义”自然会打折扣,这就导致了厂商们“宁愿比具体的周边功能”,也不愿意多提“计算能力”这个本质。
但是,作为通用性的计算设备,智能电视的周边功能又怎么能直接比较呢?三星说,我的电视可以指尖控制(类似于手势)功能,这款产品看上去很是时尚。但是别人的电视安装了必要的摄像头、软件之后,也会具有一致的应用。甚至市场上已经销售掉的最老款的智能电视,安装了必备外设硬件和软件之后,也会具有和三星最新产品一样的功能体验。从这个角度看,智能电视的任何差异化功能,只不过是外设硬件和软件的选择问题而已。这里面没有新的、高深的设计,也没有绝对差异化的竞争力(不计入“过渡专利保护”的前提下)。
所以,智能电视真正的“核”,应是计算能力。但是现在恰恰是在这个方面,智能电视的厂商很少打起“战争来”。顶多是宣传自己采用多核心技术,至于最终的计算能力表现如何,很少有人公开提及。这样一种“非产品本质”的市场竞争表现,在2014年的CES还是会继续下去。
CES彩电,不谈中国行吗
国内消费者除了关心彩电产业的整体趋势外,更会关心CES展会上中国品牌的表现。虽然,在西方话语权环境中,这个问题会被故意或者非故意的忽略,但是全球彩电市场的中国意义已经不可忽视。
近年来,国内彩电产业在全球代工(鸿海、冠捷)、面板制造(京东方、华星光电)、品牌份额(TCL、海信进入全球前五)、新产品创新(京东方的OLED面板、创维海尔的OLED电视,以及国内彩电企业在智能和4K上的全球竞争优势)都在使得国内彩电产业成为CES的重头戏——虽然,国内彩电产业还不能媲美韩系厂商,但是中日较量的胜利天平已经向我方倾斜。
与韩系的三星和LG在全球彩电产业的一流地位比较,日系和中系企业的确有小巫见大巫的感受。但是,这不妨碍中日阵营之间展开的较量。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TCL和海信在全球的份额已经超过松下、日立、东芝、夏普,紧跟索尼之后。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产品质美价廉的优势,甚至渗透到了4K这等高端产品之上,同时,紧跟智能潮流的应用和集成创新也是中国品牌的优势之一。
在品牌市场之外,整机代工和面板产业的发展,在中日之间更是冰火两重天。日系企业在过去三年的集体危急中,加重了对代工厂的依赖。而中国大陆恰恰是全球代工产业的中心。日系彩电产业的危机还表现在上游投资的不足和减速上,鸿海收购夏普十代线半数产能、京东方规模紧追三星、LG,华星光电作为最晚的玩家强势崛起、三星,LG加大在华面板投资……这些变化使得中国彩电产业底气更足。
中国彩电产业的崛起是贯穿整个产业链的崛起。这种崛起为中国彩电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核心创造力的增强、为中国彩电军团在全球市场更大范围内的更大作为提供了充足的弹药和基础。因此,无论对手是否愿意,一个不谈论中国彩电力量的CES已经不可能存在。更何况韩系、日系彩电企业还在眼巴巴的渴望着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市场”、“增长最快的消费电子市场”、全球第三大的彩电市场的“利润”。
4K、21:9,液晶电视继续进化
OLED和智能,这是彩电产业未来的主流,但是眼下老百姓最实在的话题还是液晶:CES2014,液晶彩电如何进化呢?
4K已经是绝对的主角。而且经过两年的技术发展,无论是否采用新兴TFT结构,液晶电视在4K产品上都已经走上了“低价的不归路”。以台系面板厂为支持,以国内品牌为代表,4K电视已经从最早日系厂商宣传的“高端大气”向“矮矬穷”发展。甚至,舆论界认为,国产廉价4K电视,已经成为即韩系的OLED之后,对日系品牌份额冲击最大的产品之一。
21:9电视,不是新鲜的概念。最早的追随者是飞利浦:那还是在很多年之前,飞利浦告诉消费者21:9更适合于看超宽屏幕的电影。不过,21:9却并没有因为飞利浦的电影需求说而走红。现在,在电脑显示器上,21:9能够给用户更为宽广的视野,无论是程序员还是游戏迷,都对此比较认可;在彩电领域CES2014也在告诉消费者,新比例尺寸时代即将来临:因为对于智能电视这类多任务产品,宽一点的屏幕,能预留一个“次要功能窗口”。实际上,现在关于21:9的共识已经与电影无关,更多的是考虑“多任务型”显示的需求。
3D电视,这个概念曾经是多么美妙啊。不过,2014年CES展会3D电视并非主角。因为和21:9和4K比较,3D增加成本更为明显,却应用频度更低、必要性更低。在过去几年里,3D彩电已经基本到了顶峰,这个未来彩电的概念股已经透支了元气:现在人们对3D的理解不再是“未来的必需品”,而是锦上添花的科技——换句话就是,即使没有3D也完全可以接受。因此,虽然各种3D技术、3D裸眼技术还是新品研发的方向,但是3D真的已经挑不起彩电产业发展的动力大梁。
特种应用:无论是高亮、触摸、裸眼3D、透明显示等,液晶都在开拓彩电之外,或者和彩电有关联的多种差异化应用技术。这些领域有些特色应用甚至是未来OLED都不具备的。这些领域可以称之为,未必大众、却很有市场的“钱途”地域。CES展会,同样将是这些产品的舞台。
不过,液晶的任何进化都还不能提供最终战胜OLED的实力。因为OLED的秘密武器是:画质更出色、理论成本更低。液晶最主要的进步,3D、21:9、4K等都同样的出现在OLED上。但是,液晶对于画质上超过OLED,或者最终成本一直低于OLED却毫无信心。因此。CES无论液晶创新如何繁多,这些都将是OLED崛起前的点缀,而不是行业的终极方向。
奇葩的客厅玩家盒子:会是主流吗
CES2014关于客厅娱乐,占地不多、却又能引起轰动的是什么呢?不是游戏机或者BD,更不是音响,而是“盒子”。围绕CES前后,谷歌和苹果的新盒子已经很是吸引人,而这个展会上还会有更多的厂商热衷于盒子。
智能盒子的火爆不一而足:苹果、谷歌、索尼 、三星、华为、小米,甚至国内苏宁这样的家电连锁卖场都在推自己的盒子(亚马逊也不例外)。这与目前盒子市场远不及手机、彩电等的销售规模和销售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巨头们热衷盒子的理由很多:他是一个平台产品,家庭娱乐的新中心,它至少已经代替了DVD的位置,并可能成为数字高清机顶盒的取代者;智能盒子还是家庭互联网的中心产品,是家庭互联网的门户,谁拥有盒子谁就拥有家庭互联网的入口,与路由器产品结合,盒子取代家庭无线路由器已经不是传说;盒子甚至更是智慧家庭的中枢,数据和服务都依赖于此,未来还将是家庭智能终端的总管家、家庭健康智能顾问、家庭安全警卫、家庭环境工程师,或者更多其他的东西……
总之,盒子的可能愿景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巨头企业无不热衷于此。哪怕眼下不赚钱,或者赔钱——哦!对不起,事实上,任何巨头都没指望盒子本身能赚钱。对于巨头们盒子是一个投资未来,与投资眼下红火的彩电网络化应用和客厅网络化娱乐能兼顾的“战略节点”:盒子就是个需要先期大举投资才能最终开花结果的摇钱树。
不过,对于彩电企业,盒子却不仅仅是摇钱树,他也是一种现实的威胁:试想,如果消费者都选择购买智能机顶盒产品,谁还需要智能电视机呢?——到那个时候,消费者也许需要的就是一台大个头的显示器。这对于彩电产业无疑意味着“产品空心化”。彩电厂商可不想成为一个“纯显示器”企业,彩电厂商希望在盒子上占有自己的地位。
这就衍生出了彩电企业和专业盒子企业、互联网盒子企业、手机等通信和数码行业的盒子企业的竞争:大家的目标都是全球那十七八亿个家庭的客厅。但是,对于不同企业,盒子成败的意义却不同:对于专业盒子企业,此项战役的成败意味着生死存亡;对于彩电企业则是“战略前途”的问题;对互联网企业和通信等行业企业则意味着业务扩张和锦上添花。
这种不同的竞争格局,使得彩电企业必须对盒子产品谨慎:一方面,不能放任他人霸占盒子市场;另一方面不能任由盒子产品挤压智能电视的空间。但是,两面的选择,往往是两重风险的迭加。这种产业深层的困境和疑虑是CES展会不能直接表达的,但是却能决定盒子产品参与CES的方式和力度:后者翻过来,能成为分析不同厂商不同策略的依据。
CES2014:“声音”的地位会回归吗
电视的声音效果不是在提高,而是不断的变的更糟糕:虽然厂商们在此间也付出了很多努力。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电视机越来越薄。而好的声音却必须建立在“必要的共鸣空间”之上。未来,彩电产品体积更为轻薄的趋势不会改变,这就必然使得消费者对彩电声音表现的不满增长。因此,也就意味着一个可能重新站到CES展会中心位置的“消费音响”市场的机遇。
这个市场应该是为平板而生的:他区别于HIFI这类的发烧音响,也与PC多媒体音响不同,更不是传统的家庭影院。在CES2014上,已经可以看到LG为此做了一些工作和准备。但是,对于全球的平板用户,这还远远不够。也许,是到了我们大声说:平板需要声音革命的时候了——这将是另一个产业机遇。
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展,CES一直就是创新主义者与传统主义者的战争阵地。OLED对比液晶是如此,智能对比传统广电网路也是如此,盒子的变革、音响的崛起更将是空前的创新和革命,这些变化里中国力量的日益强大也必须被业界正视。在变与不变之间,CES2014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