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11月,大陆面板产业和台湾面板产业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陆企业加注投资,另一方面则是台湾大佬深陷量价齐跌的困境。在这一背景下,业内认为全球面板业第二极的座椅已经轮到大陆企业手中。
京东方和华星光电“乘风破浪”
2013年11月21日,中国首条、全球第二条5.5代AMOLED生产线——京东方第5.5代AMOLED生产线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点亮投产。这条生产线融合了全球最新的TFT技术和OLED涂覆工艺,可以大量生产从手机应用的积存屏幕,到平板电视的40英寸级大屏幕的超高清OLED和低温多晶硅技术的LCD显示面板,满足国内显示和消费电子产品挺进全球领先市场的核心部件需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再次之前,OLED面板市场基本被韩国三星和LG控制,京东方此条线工艺先进、产能巨大,能一举打破韩国企业在OLED显示领域的垄断地位,并超越日系和台系企业实现OLED产品的规模化应用。
2013年11月16日,华星光电二期正式开工建设。华星光电二期项目,建于原光明厂区预留用地的项目总投资244亿元,计划用17个月建成,月产能10万片。其中7万片为非晶硅半导体玻璃基板,3万片为氧化物半导体玻璃基板(含部分AMOLED)。华星光电二期是全球第三条宣布开工建设的OLED面板高世代线。此前仅有三星和LG宣布建设OLED面板量产线的规划。
虽然此条生产线竣工时间可能略晚于三星、LG和京东方(京东方合肥8.5代线已经确认要进行OLED量产工艺先期实验,并期望在今年三季度开工的京东方重庆8.5代线上规模化应用)的大尺寸OLED试验线、量产线,但是将还无悬念的领先于日系和台系竞争对手。这使得全球大尺寸面板业界的“迟到时间最长”的小弟弟,华星光电赢得抗衡昔日大佬的筹码。
在大陆面板巨头加速投资的背后,是大陆面板企业今年来的良好收益。2013年前三季度,京东方净利润总计13.6亿元人民币,同时全年利润可达18-20亿元,为上年度的6倍。另据10月25日,TCL集团财报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华星光电保持满产满销,实现营业收入达106.14亿元,净利润14.15亿元,其中经营性盈利10.52亿元。于此形成对比的则是,全球面板产业的传统第二极、面板行业重镇的台湾地区企业则在同期面临经营困境。
台系面板巨头量价齐跌
所谓台湾经济部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台湾地区面板业订单为285.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少了18.7亿美元、年减6.1%。其中,10月份订单金额为28.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3.5%,不仅连续3个月两位数衰退,也是自5月起连续6个月负增长。该部门预估,11月份面板业业绩将继续环比下滑,低于10月份。
对于台湾面板业的订单低迷,相关人士将其原因归纳为:单价下滑和市场需求下降两个部分。
据WitsView 11月20日公布的11月下旬大尺寸面板价格,电视、液晶显示器与笔记本电脑类面板价格全面下滑。其中,50英寸面板半成品(open cell)下跌9美元,55英寸成品下跌4美元,42及32英寸半成品下跌1美元。跌幅虽然较10月份的超过10美元以上有缩小的态势,但是依然没有逆转的趋势。
另一方面,中国大陆市场6月份彩电等产品节能补贴政策到期,且没有后续类似政策的支持,短期内消费需求下滑明显。同时,日系面板企业在多年沉寂后,由于日圆贬值作用的激励,开始一定程度的复苏、韩系企业延续强劲竞争态势、大陆地区本土面板上产能提升,品质提高、全球彩电和电脑等大尺寸需求市场持续低迷,业内不看好台系面板企业段内的销量增长。事实上,12月份虽然拥有圣诞、元旦、以及此后春节市场的激励,但是台系面板上依然会面临消化此前的库存、价格下跌并在低位徘徊和需求端不甚乐观的局面。
研究认为群创和友达代表的台系面板企业,现在主要的工作是消化库存、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和提升中小尺寸新兴应用的供货比例。并以此寻求避免陷入亏损的经营目标。这与大陆面板企业积极寻求产品线和产能扩展,扩大竞争优势的攻势战略恰恰相反。
台系巨头错失大陆市场,本土企业乘机崛起
与大陆地区本土面板企业新线建设如火如荼、LG等韩国企业在大陆项目纷纷提速形成对比的是,台湾友达在大陆仅有的昆山高世代液晶面板线建设进程根本没有时间表,仍处于观望状态。
实际上,当彩电产业初步完成液晶化之后,大陆政府就已经开始寻求上游产业的本地化。其中,第一个技术和项目引进目标就是“台湾”地区企业。但是,当时,台地方政府制定了苛刻的技术保护政策,防止面板业向大陆地区转移。这一做法的虽然与韩国和日本面板企业当时的选择一致,但是台湾决策者却忘记了日本和韩国拥有着技术上和下游产业链上的优势:而台湾地区则只有一个面板,很少具有技术上的优势、更不具有下游产业链的需求市场。
2006年到2008年间,全球面板市场几度需求强盛、市场供应不足。这一期间,台系面板企业将本已经签订供应给大陆彩电企业的订单,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了韩国和日系彩电企业。造成大陆彩电厂商在关键时期“无米下锅”。这一事件极大的刺进了大陆地区企业和政府,建立自己的“面板产业链”的决心。此后就有了华星光电从零开始的投资、京东方获得的大量政府优惠和国家开发贷款支持。
实践证明,此时中国政府和企业的觉得是空前英明的。目前,全球面板市场,台湾面板厂商已经放弃了32-46英寸之间的市场阵地,同时在更大尺寸产品上也开始出现份额下滑。而在小尺寸产品上,京东方已经建立稳固的市场基础,在新投产的OLED线的支持下,甩开台系面板企业已经胜算在握。
大陆面板企业目前拥有成本洼地和临近需求市场的两大优势。更具有宏观环境的决策支持优势。与台湾地区业者着重考虑经营性因素不同,大陆地区主要的面板投资主体,企业、政府和银团首先面临的是产业安全、解决就业、当地经济增量等方面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双方在新建项目,尤其是在大陆地区建设新项目上的投资“力度”的巨大差异:简单讲,台系厂商尤其是其主管的政府机构,在大陆最迫切需要面板投资的时候,表现出一种“施舍者”的姿态,同时在关键订单上台系企业也有背叛基本的商业诚信;而大陆政府和企业则要为“子孙饭碗”而不遗余力的推动这个项目的成功。
这种在产业战略高度上的差异,与大陆地区企业在成本和临近需求市场上的优势的迭加,是造成大陆面板产业迎头超越台系企业的关键之一。此外,台湾面板业自身的保守态势,也造成了台湾相应人才的大量流失:台系企业经常指责华星光电挖角台系技术人员。但是,这些技术人员的自愿流动反映的却是全球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
本土面板企业加速迎接产业升级
从全球面板产业格局看, 在大尺寸TFT-LCD领域,只有大陆在增加产线,扩产产能。据Display Search预估,2015年第四季大陆面板厂在8代线市场占有率将从2013年第四季19%、增长到2015年第四季的39%,而中国台湾8代线面板产能比重则从2013年12%降到8%。
但是,大陆面板产业的成功和对昔日全球老二的超越,不仅提现在市场份额这个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
2013年京东方鄂尔多斯5.5代OLED线进入试产状态,有京东方打破三星在中小尺寸OLED产品上的“几乎垄断”地位的事实已经不容质疑。最近开工的京东方重庆8.5代线和华星光电深圳第二条8.5代线,都将在2015年投入运营,到时候在大尺寸OLED面板上韩国企业的垄断也将被打破。而由眼下而言,京东方合肥8.5代线即将在2014年量产,这将是即日韩之后全球最大的金属氧化物TFT显示面板生产线。——这些眼下和未来的“进度表”将逐步确立大陆面板企业在技术上对台湾企业的领先优势。
图为京东方鄂尔多斯5.5代AMOLED生产线
虽然台湾企业近年来也加大了OLED、金属氧化物TFT、低温多晶硅TFT等新技术的研制,并主力推出了所谓的4K新清晰度标准产品。但是这些技术没有哪一个是台系企业第一个应用或者创造出来的;也没有哪一项技术对大陆企业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
而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面板业是一项以大规模投资为特征、以大规模制造为基本形态的产业。投资和制造规模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并影响供应链上下游的稳定性。因此,在大陆企业加大投资,而台系企业依然保守的背景下,在产业生态和未来技术上大陆企业都将具有显著的优势。
对于大陆企业在面板行业的投资热情,最担心的观点是“产能过剩”的危险。对此,笔者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需要认真考虑:第一,全球显示需求不仅限于电视电脑,也包括商务显示、智能应用、数字化信息化各个领域,全球显示应用的范畴还在扩大之中。第二,现有的显示应用包括手机、电脑、电视无一不再大型化发展,因此即便市场总销售数量不增加,其对面板产业的产能需求也是在增长的。第三,大陆面板产业处于成本洼地、最临近需求市场、拥有本土制造的诸多政策、行业和市场优势,即便是在“产能过剩”的竞争中,也应处于优势地位。所以,一些人“危言耸听”的面板业产能过剩的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并不大,同时国内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也高于台湾企业。
实际上,在台湾企业、韩国企业和日本企业,因为种种原因(过去三年,日系企业遭遇了福岛地震的电力危机、日圆升值贬值的剧烈波动、国内市场的需求疲软和成本高起,技术优势逐渐被追平的竞争劣势;韩国企业则将重点转移到OLED产品先期研发、新产能扩张大为减缓;台系企业受到全球市场萎靡和大陆等地竞争对手的影响,在市场、技术和投资上都失去了优势,正在丧失市场主动权)进行产业调整的背景下,正式大陆面板企业加大规模和创新投入,实现弯道超车的好时机。这样的产业机会实属难得,更是大陆地区面板人艰苦奋斗创造的崭新局面。笔者认为,若没有强大外力和偶然因素的干预,在未来三年内,大陆面板业实现对台系企业全面的竞争优势已经是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