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暴雨死亡37人。其中,溺水死亡25人,房屋倒塌致死6人,雷击致死1人,触电死亡5人。北京市受灾面积达到1.6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约190万人,其中房山区80万人。截至22日,共转移群众65933人,其中房山区转移20990人。道路桥梁多处受损,主要积水道路63处,路面塌方31处;民房多处倒塌,平房漏雨1105间/次,楼房漏雨191栋,雨水进屋736间,地下室倒灌70处;几百辆汽车损失严重。
2011年6月23日下午至深夜,北京遭遇十年以来最大降雨,局部地区雨量达到百年一遇。6月23日16点到19点,全市平均降水量为35mm,城区降水量为57mm,降水主要集中在西南城区,部分地区降水量甚至超过180mm,达到大暴雨级别。北京的多个低洼路段由于严重积水已致瘫痪状态,公交系统部分中断。北京地铁1号线和亦庄线运营受影响,部分站点停运。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航班造成较大影响。延误滞留1小时以上航班66架次,进出港合计取消95架。
灾难其实是一面镜子,虽然残酷,却能照出真实问题,使一些平时看不到或者被忽视的真相凸显于眼前,也在人们的心里制造着不安与恐慌。
两次造成如此大影响的强暴雨仅仅有一年零一个月之隔,北京为何屡屡被大雨浇个透心凉,为何北京每年都在重蹈覆辙,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雨季去北京“看海”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一个城市屡屡出现城市内涝,即使启动城市防洪防汛应急预案也无济于事,大雨过后城市仍然是一片狼藉,交通陷入瘫痪,人们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害。城市内涝深层次的原因,也许需要时间去讨论深思,但费尽心思建立的城市应急预案最起码应该起上作用,而事实总是给我们泼冷水:城市安全应急管理赶不上灾难的变化,创新须提上日程。
如今城市高速发展,各种自然、人为因素交织在一起。从以上两次强暴雨造成的影响来看,强暴雨演变成自然灾害已不仅仅是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了,人为因素在其中已经起到很大的作用,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公共安全事件。在安全日益被关注的今天,如何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公共安全应急机制,让城市应急预案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避免马失前蹄,成为城市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北京这次特大暴雨来看,个人安全已不能完全由个人掌握,个人的安全系于整个公共安全系统中。一个城市与区域存在许多危险因素和安全隐患,诸如自然灾害、社会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等等,这些危险因素和安全隐患往往交织在一起,一旦发生,后果难于预料。因此必须采取综合安全防范措施,预防灾难的发生。
当前,图像信息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在促进城市的应急管理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力建设上作用更加显著。
随着城市信息化的发展,图像信息管理系统在一些大城市的管理中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图像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辅助政府决策、维护社会安定、处理应急事件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此次特大暴雨中,交通视频监控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时向应急管理中心传送各路段积水情况的图像,根据图像及时发布路况信息,帮助人们避开危险路段。但是只有这些还不够,毕竟交通视频监控系统只是城市管理的一个子系统,还不能做到城市全覆盖。并且图像信息只是在交通这一个系统内流动,不能让所有的管理部门共同享用。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困境:虽然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初步建立了图像信息系统。但这些图像信息系统还是孤立的,每个系统之间还没有建立联动共享机制,往往造成图像信息闭塞,不能在统一管理平台中得到共享利用。
因此,必须建立统一有效的管理和协调机制,将公安、交通、社会其他部门等所有已建的图像信息采集系统资源有效整合与协调,实现共享,建立规范的管理要求与运行维护标准,确保布控合理。通过整合图像信息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公众安全图像信息网络,增强城市综合治理能力。
同时,把图像信息共享机制引入到城市应急管理平台中,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灾种的综合预警监测平台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并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和协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城市防洪防涝预警信息。从而为安防与应急提供基础,有效提高城市的应急管理水平。既符合安防与应急要求,又不造成资源浪费。
另外,还需要通过完善社会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运行机制,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将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应急机制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安全防范与应急能力建设显的尤为必要。希望北京这次大雨能够浇醒城市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