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工作地点和老板,工资涨四倍:有这样的好事你愿不愿意干呢?
据悉,深圳面板业者华星光电正在建设全球最大的LTPS(低温多晶硅,一种主要面向OLED产业,同时也可用于LCD产业的技术)六代厂。对“挖角”台方相应行业的工程师开出的价码是,若在台湾一年领年薪200万元,华星直接换算成人民币200万元,约新台币1,000万元,等于是台湾4.5至5倍的年薪,至于主管的年薪更高达新台币1,500万元。
事实上,这种OLED相关产业的人才之争并不仅仅发生在大陆企业身上。LG和三星为了相关技术人员的流动,已经闹到了法院,(LG)准备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保障自己的“技术”不至于外泄。
在高薪人才争夺战的背后,是2012年以来全球OLED产业投资的大举增加。
2012年年初的全球消费电子展上,LG和三星分别展示了自己的55英寸OLED彩电,并宣布旗下8.5代线的量产计划:2012年分别达到月投入8K和6K块玻璃基板的产业。也就分析,其产能可能在2013年年中上升到月投入3W片基板,届时将能满足全球300-500万台大尺寸OLED电视的应用需求。目前,LG的55寸OLED电视已经在欧洲、澳大利亚等地上市销售。同时,三星和LG的小尺寸OLED面板线也在抓紧建设。采用柔性技术的新兴手机面板有望在今年上市。三星随着代号为A3线建设的挺进,小尺寸OLED产能面临翻番。
三星和LG量产大尺寸OLED面板的消息只是今年OLED投资领域的冰山一角!
日本显示公司(由索尼、东芝和日立的小尺寸LCD面板部门共同组成,是世界最大的小尺寸液晶面板提供商)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或者明年导入新的OLED面板线。松下已经再投入6代大尺寸电视用OLED面板线的实验建设之中。
台湾,友达面向小尺寸应用的4.5代线已经在今年第二季度量产,奇美小尺寸线也在建设之中。友达和奇美都表示6代面向彩电的大尺寸OLED面线也已经开建,预计年底或者明年初能进入量产爬坡状态。
大陆方面,目前建设最多的是小尺寸OLED面板线。京东方在鄂尔多斯的5.5代线厂房已经开工,2013年第四季度开始量产。天马2010年在上海建设了第4.5代LTPS TFT基板的生产线,基础上已投入70亿人民币的初期投资开始在厦门建设的第5.5代LTPS TFT生产线,该公司表示,打算2012年内开始试制,2013年开始全面生产。维信诺也预定2012年开始建设第5.5代OLED面板的生产线。华星光电此前消息称在谋划4.5代OLED面板线,现在的消息看也有可能直接上6代线。此外,合肥、成都、南京也把显示产品,OLED产业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国内面板业值得一提的是领头羊京东方的多个投资项目:投资220亿元人民币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建设第5.5代生产线是目前最受关注的项目;此外,合肥6代线之后,与合肥政府合作的鑫晟光电8.5代TFT-LCD项目也将在年底量产;更为重要的是京东方北京8.5代线项目也正在做技术改造,部分生产线将改造成OLED面板生产线。消息称,京东方最快可能从今年第三季度可以向外提供46英寸大尺寸OLED面板——这不仅是大陆首个大尺寸OLED面板项目,更可能是在时间进度上与LG和三星项目最接近的竞争者。
此外,2012年国内面板业界还用三星苏州和LG广州两条8.35代液晶面板线在建设计划之中。南京则在争取一条10代线的建设计划。
如果仅以京东方的投资论:合肥8.5代LCD线280亿,鄂尔多斯5.5代OLED线220亿,这已经达到500亿的投资规模,这还没有计算其所谓的OLED的量产改造计划的投资(这一部分投资可以参考三星和LG对8.5代LCD线量产OLED的改造投入:LG 28.3亿美元,三星则投资在30亿美元以上)。业内人士估算,保守估计2012年在建的显示器面板项目,大陆地区总投资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的规模。
在全球市场,面板投资热更有过之而不及。例如,路透首尔2011年初报道,-韩国最大的企业集团三星集团计划概念在面板产业的投资包括液晶显示器(LCD)事业5.4万亿韩元,有机电激发光显示器(OLED)事业5.4万亿韩元,合计579亿人民币。这一年三星集团总计计划投资在43万亿以上,号称三星历史上最大投资年。而就在经历了这轮高投资之后,2012年三星集团再次宣布其巨额投资规划:据新华社报道,三星集团1月17日宣布,2012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可能性增加,三星集团为加强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决定将今年的总投资规模扩大至47.8万亿韩元(1美元约合1145韩元),同比增长12%,投资规模在创历史最高纪录。——虽然这些投资中没有具体介绍不同业务门类的分配情况,但依据其业务组成可判断,显示部门的总计投资不会少于500亿人民币。
京东方,国内面板大鳄,三星全球面板大鳄,共同领衔已经掀起一股新的“面板投资狂潮”。随着而来的是日系和台系投资者的大幅度跟进:即便是2011年亏损九十多亿美元,面临全面压缩面板产能的松下,也在投资200亿-300亿日圆(折合3.7亿美元)建设一条6代OLED试验线。
大规模的投资已经成为2012年面板产业最大的话题、最基本的规律:实际上,一场看不到硝烟,但是到处飘着“金元”的面板投资大战已经打响——大陆、韩、台湾,未来三年在这一领域的投资预期都在千亿档次,即便是深受金融危机打击的日本电子业也有望拥有一两个较大的项目投资落地。
进入21世纪,电子产品,特别是使用液晶显示器的电子产品,成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最基本技艺负载体:手机、MP4、导航仪、电脑、彩电、数字标牌、裸眼显示器——这些也共同成就了一个庞大的“新兴显示”产业。传统CRT显示技术被淘汰,平板显示全面主导市场格局。
这场产业变革的最大受益者是LCD技术。液晶显示技术以其优秀的显示性能、卓著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大规模制造的适应性,从诸多候选技术门类中脱颖而出:等离子、背投影、SED、场致发光等等全部“靠边站”。但是液晶显示技术依靠技术优势生存的时间并没有持续太久。自04年起,液晶技术进入6代线建设阶段,直到08年10代线进入核心建设期,液晶技术帝国走向了巅峰,并开始形成产业竞争力的转折:以往的技术竞争路线,全面让位产能和成本竞争。
液晶面板是全球典型的:大规模投资产业。以目前量产大尺寸电视最多的8代和8.5代线为例,一条生产线的投资以不同产能计算从160亿到280亿人民币不等,大概能够提供500万到1400万块平板电视需求的液晶面板。而如果一个面板企业要形成竞争优势,则至少要拥有三条高世代线:这也就是说,一个有竞争力的面板企业至少要有500亿上下的投资,和近3000万的产能(这也是京东方上第二条8.5代线,华星光电上6代LTPS的原因)。
而作为液晶技术的替代者,OLED的投资则有过之无不及:目前尚没有新建8.5代OLED面板线的投资可供参考,但是三星和LG改自8.5代LCD面板线的OLED线,投资都在30亿美元上下,由此可以推断一条崭新8.5代OLED生产线至少需要50-70亿美元的投资。而京东方鄂尔多斯5.5代OLED面板线,全新投资就已经达到了220亿人民币——这还没有计入当地的税收、土地、人力等方面的优惠和低成本优势。
在实际竞争中,任何一家面板企业都需要规模优势,这就导致本来单体投资就巨大的面板业的从业者不得不投资竖条生产线。这种投资方式往往会造成产能扩张高于市场预期。尤其是在现有成熟的技术条件下,每条生产线的良品提升不过2个月,最快6个月内就能全面达产的投资效率进一步提升了“行业的产能爆发力”。如果再有金融危机、市场疲软这样的外部因素的印象,行业性亏损就不能避免。
仅以2011年为例,根据正式公布的2011年财年报告显示,三大日系企业中索尼亏损57亿美元、松下亏损96亿美元、夏普亏损46.6亿美元,均创下历史新高。为此,索尼推出与三星、夏普的面板合资企业,松下压缩面板产能,夏普出售十代线半数产权给鸿海。台湾方面,仅仅去年第四季度,友达单季大亏近210亿元台币,奇美单季亏损也达200亿元台币。虽然这一亏损口径在今年第一季度已经放缓,但是二者还是不能避免持续亏损记录创新高。
相对情形较好的是大陆和韩国面板企业:大陆面板龙头京东方靠着政府补贴以及出售一些投资性非主业资产,在2011年扭亏,成功避免“ST带帽”。华星光电也依靠政府补助,只出现微弱亏损。韩国企业,三星微亏,LG亏损面虽然较大,但是也只是日台企业的零头:这主要得益于韩元的贬值。——因此,实际上,全球大尺寸面板企业在2011年无人避免亏损。出现行业性的亏损更是具有行业本身的规律的影响。
虽然在此轮的亏损中,原因很多:金融危机、市场疲软、汇率波动、设备折旧提计、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但是这些因素都是相对外部性的,而从内部来看,产能过剩才是真正的亏损原因。
但是,行业性的亏损却不能改变面板业投资的热情:仅以大陆为例今年就有三星苏州、京东方合肥、LGD广州三条8.5代线在运作、开工,其中京东方合肥则会在年底投产。而仅仅是在去年,2011年,受到日元升值的影响,日本面板产业、及关联的彩电业遭受重创:号称全球最先进的夏普10代线巨额亏损,开工率仅能维持在50%。
2010年四季度到目前,全球面板也赢来了最大的亏损周期。行业性开工不足成为常态,部分企业整季度的维持在6成左右的开工率。即便是三星这样拥有产能优势和韩元贬值两大优势的企业,也只是维持8成左右的开工水平。这些行业数据却并没有阻止行业投资加速的步伐。尤其是在2012年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投资高潮。
作为一个固定资产数百亿,甚至千余亿的大企业的管理者,彩电面板产业的决策队伍中,有谁会不知道2010年四季度至今的行业亏损潮的真实原因呢?但是,面对巨大的利诱,行业企业只要还有精力就不可能放弃投资的热情!
第一, 规模制胜取代技术制胜。液晶显示市场去年和今年的惹眼“新”技术有哪些呢?只不过是小尺寸的视网膜屏幕和大尺寸的4K而已——本质都是分辨率的提升,也就是加工精度的提升。
液晶面板产业的实质现在液晶被看得很清楚,绝不是什么创新行业,虽然这个行业离不开众多的高科技产品;她只是一个简单的“来料加工行业”。液晶屏幕,甚至OLED屏幕的制备过程,企业需要生产线(工人、厂房、设备)和必要的材料,制造过程不产生任何崭新的材料产品,只是改变购买的材料(玻璃基板、特种化学材料)的物理组合结构——这有点像服装厂干的工作:只不过面板业的规模更大、精度更高而已。
因此,面板业的竞争力就会简单的体现为:加工精度(分辨率、成品率、寿命)和成本控制能力。其中,加工精度问题主要由“设备”和操作设备的人(有可能是程控机器人)决定。建立在这样的分析之上,可以看到如果规模更大,设备采购成本、原料采购成本就会更低,更应也更有保障;规模更大的企业甚至吸引原料(典型的玻璃基板)贴身建厂,节省更多的运输、仓储成本。如果面板企业的实力提升,还可以自己设计“设备”和资产部分材料,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
第二, OLED的开门红馋坏了很多人。在面板业行业性亏损中,也不是毫无亮点:IPAD等产品采用的小尺寸液晶产品和手机采用OLED屏幕就成为了最“赚钱”的点。其中,OLED手机的表现最为抢眼。
在2009到2014年之间,OLED面板最大的应用终端产品仍为行动电话,统计2011年全球OLED手机已达到1.3亿支。这1.7亿之中,2011年销量就占据了8050万片,而预测表明2012年小尺寸OLED销量会在1.7亿片左右。其中,最大的供货商三星正在建设代号为A3的生产线:新生产线可以使三星供应能力几乎翻番。OLED给三星带来的好处还包括其代号为银河系列的高端智能手机和智能平板电脑的产销。——实际上三星已经从整个产业链为OLED屏幕在小尺寸的手机、电脑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个范本。
OLED屏幕应用的成功与OLED屏幕自身的高附加值、采用OLED屏幕的终端产品的高附加值是一致的。据悉采用OLED屏幕的手机至少会拥有10个点的利润溢出。但是,直到目前为止,OLED屏幕在小尺寸产品上的渗透不足一成,在中等尺寸产品上的渗透更低,大尺寸彩电市场还几乎为零。巨大利益与巨大市场空缺,形成了面板业投资的主导方向。更为重要的是随着LG 55英寸OLED在欧洲市场的上市,已经给行业界明确的信号:技术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问题——“我”就是成功的榜样。
第三, OLED面板线来自于LCD面板线,产业链梯度建设的原则使得瞄准OLED也需要建设LCD。这也是面对全球显示面板需求还在扩大的趋势,面板企业都希望扩大产能:包括LCD和OLED面板产能的重要原因——下不下蛋,先占窝的竞争理论使然。
OLED和LCD面板都采用TFT驱动结构,都是多层薄膜材料的涂覆结构:这两点使得二者在一些基础材料,例如偏光材料、玻璃基板;一些基础工艺光学蚀刻、化学蚀刻、真空镀膜;基础流水线结构和生产环境具有极强的类似性。这是OLED生产线可以采用LCD生产线改造而来的先天基础。
就目前而言,规划中的高世代OLED面板线都有液晶面板线的影子:将完成成本提计、进入部分设备大修或者更新期的液晶面板线改造成OLED面板线。这种做法能节省三到五成的初始投资。所以在三星/LG已经转向OLED面板的二者和相对规模滞后的大陆的面板企业还在投资LCD的个别新项目。
第四, OLED大尺寸面板从在抢先投资的风潮——这是由面板业的领先者三星和LG主导的一种“控制性”竞争策略。
目前(2012年6月前)投产量产的OLED面板最高世代线是三星5.5代线。不过这条生产线在OLED材料涂覆上采用的是先进行四分之一切割,在涂覆的工艺流程——这说明超过5.5代线的大尺寸面板直接一次性涂覆设备和工艺还没有得到实践的最终检验。
这种量产技术上的压力没有组织三星/LG扩大OLED投产基板的信心。新的8.5代线已经投入试制,月产能年底可达到三星6000,LG8000片基板的投入,同时三星表示2013年第三季度渴望提升到月30000片基板的投入量。
从不完全的5.5(三星A2线)到现在试制的8.5代线跨越是巨大的:直接从小尺寸供给,向50英寸级别大尺寸供给单元的转化,三星是为了抢在行业前面建立OLED产业的数个优势,包括产能布局、产品线结构、技术储备、品牌形象、再投资能力等等。
而推动更高世代OLED线的更早投产的企业,还具有另一个优势:收回成本的速度优势。虽然试制产品在初期阶段成本更高,但是售价的高度也是更高的。例如,LG第一款55英寸OLED电视售价高达一万美金。这使得看是巨大的28亿美元投资,也只不过是对应着28万台彩电的价格。如果有两成的净利润,面板线达到每月三万基板的产能,半年就可以收回前期的投资——即便随着产能提升价格降低,其成本收回其最长不过两三年。抢先投资OLED高世代线的好处是巨大的:优先投资、优先掌握技术、优先扩大产能、优先收回早期成本这些还不是最大的好处——真正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掌握市场定价权。
最早投资的企业产能大、成品率高、成本收回比例高、市场知名度大,这些因素都会转化成定价权优势。依靠控制市场定价权,等于一定程度上操纵后进入者的投资成本回收周期:关键时候甚至可以用价格手段给予竞争者更大的打击——事实上,LCD面板在全球遭到的价格操纵诉讼就已经非常之多。但是这种诉讼对于“解竞争力落后者的燃眉之急”毫无帮助。
此外,三星/LG侧重在大尺寸产品上孤注一掷的投入还有另一个特点:大尺寸线技术门槛高、投资门槛高,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更少,更容易形成“市场控制性优势”。小尺寸OLED面板,特别是4代线及其以下的世代线的投资和技术壁垒效果十分不明显:三星LG二者在这一领域的策略不是激进的“控制性”策略,而是相对保守的“领先性”策略。
就目前来看三星、LG的作法还是比较成功的:8.5代线量产预期远远领先,其他企业公布的投资OLED计划只停留在6代线,二者市场优势保持两年以上没有任何问题。而两年之后,其8.5代线前期投入就已经基本收回,价格操纵余地将大大增强。比较竞争对手更强的成本控制力,使其是竞争策略更为灵活:是采取打压对手的利润空间还是继续在投资上高歌猛进都变得“容易就当当时环境而决定”。
第五, 面板产业不仅自己投资巨大、经济产出巨大,对经济增长拉动巨大,同时他还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现代平台型工业项目。
无论OLED还是LCD面板,都是显示行业的基础工业部门:任何带有现代显示需求的电子、信息产品和应用都需要建立在面板产业之上。同时,面板产业具有典型的来料加工和特种装备消耗的特性。面板产业的确立往往能带动相关材料行业和装备行业的发展:以OLED面板为例,设备消耗的成本和OLED材料的成本占据了最终成本的四成以上,此外这个行业还消耗薄利、各种薄膜光学材料、透明电路材料、特种晶体材料等等。因此,建立面板产业的主导地位,对于一个地区经济、一个国家,意味着一个基础工业门类的关键节点的主导权问题,意味着下游产业的核心配件和推动上游基础装备、材料产业发展的问题:面板产业的建立和成长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大工业集团化”发展模式。这是面板行业领先国家和地区,对这一行业拥有很高的投资热情的原因。
面板行业巨大的上下游关联特性,使其投资商具有连续投资的意愿:只有适度大规模的投资才有利于建立就近的产业配套,形成园区化、集团型竞争优势。韩国企业率先在OLED大尺寸产品上发力的两个重要原因就是:LCD时代建立起的配套关联产业链的支撑;OLED产业链完备程度超过LCD、更少对外依赖的支撑。这使得韩国政府也更愿意让韩国企业加快推进更具自主性的OLED产业的发展。而对于全球其它地区,情况则不然:日本不乏完整的OLED产业链,但是日本电子企业连年亏损、资金实力不足;台湾和大陆地区则在产业链完备程度上很低,需要仰仗日本或者韩国企业的上游支持。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面板产业继续加大投资、特别是加大对OLED项目的投资,是有着众多的原因的:包括企业自身的、产业性的、技术性的、行业性的。而制约面板产业投资的因素则相对很少:只有这两年的产能相对过剩导致的部分企业陷入经营困境这一条原因——实际上真正适合这条原因的只有日本面板企业(压到日本企业的除了行业产能问题和金融危机导致的市场增速疲软,更主要的是日元的增值。)
因此,行业虽然能够感觉大规模扩张产能(无论是OLED还是LCD上的),都会削弱未来产业的盈利预期,但是行业内对于加大投资的呼声却并没有停止:大陆的后起之秀需要产能规模的支持;韩国企业想扩大战果,并获得OLED的领先、甚至独断地位;台湾、日本和大陆企业需要追赶韩国企业在OLED领域的领先步伐……可以这样形容现在面板业的态势:完全停止新的投资,就意味着放弃竞争资格、放弃企业的未来——即便亏损扩大,企业也需要搏一下!
在现有的面板业投资中,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新建项目——这会直接增加行业产能(例如京东方合肥8代线、LG和三星的大陆8代线、京东方和三星5.5代线);另一类则是改造项目——这一类不会增加行业的总产能,而且在改造施工中,会降低行业的总产能(例如京东方、三星、LG的大尺寸OLED供给线);第三类则是面板前端项目,例如华星光电的6代LTPS,这些项目对行业产能的影响尚不明确。
虽然面板业的投资可分为以上三大类,而且并不是每一类项目都会增加行业产能,但是业内对面板业持续7个季度的行业性亏损以来,产能却进一步提升的担忧还是存在。因此,面板行业必须寻找“高利润”的产品,作为在开工率不足的情况下盈利的基点。
触摸屏、视网膜面板、4K2K的彩电用液晶面板、OLED就成为了大家尽可能争取的产品门类。此外,如果能争取苹果这样的高端客户,也是提升盈利能力的一个方法。
尤其是在韩国企业在小尺寸和大尺寸OLED面板方面都领先的情况下,其他面板企业提供4K2K的LCD面板就成了折中的办法。因为,OLED面板还面临着提高成品率的压力,短期内难以生产大尺寸的更高分辨率的产品。通过同4K2K的LCD面板,液晶面板能够形成与OLED的产异化竞争:这种液晶面板技术上是成熟的,在专业市场,特别是医疗、图形市场已经通过了市场检验。
4K2K这是LCD面板面对OLED的一个不错的竞争选择:据悉首批苹果电视即将采用的就是夏普公司的4K2K面板。但是,对于更高分辨率的LCD产品,还面临着一个难题:没有足够的4K2K信号源的支持,面板特性难以发挥——虽然即便显示低一层次的1080p信号,4K2K面板依然可以获得更好的平滑度,但是毕竟这种画质改善是很少的,同时还必须配合更强大的彩电信号处理转换系统(这回导致终端成本的增长)。正因如此,4k2k技术将很难进入大规模普及市场。
LCD面板狙击OLED面板的另一个杀手锏是价格:不断下降的LCD面板的价格将是更多消费者选择LCD面板彩电的主要原因。分析认为五六年之内,OLED的价格很难追赶上LCD产品:最好的预期是三年内OLED的价格下降到同等尺寸LCD面板的1.5倍。
对于价格这个问题的出现,OLED行业给出的解释是:现有的涂覆技术成本较高(涂覆成本是OLED加工工艺中单体成本最高的步骤之一)、OLED材料量产规模小成本也较高。这两点未来会发生转变。例如OLED材料需求增加,成本一定会下降。如果印刷式的OLED涂覆技术过关,涂覆成本会下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另外,如果不考虑技术的成熟度,仅以理论成本计算,OLED彩电的成本要低于LCD产品,特别是OLED屏幕不需要背光源的这一特点,将会成为其成本方面的巨大优势。
事实上,无论是提高分辨率、还是降低成本,或者是显示效果方面LCD产品都不具有“成功阻止”OLED产品普及的可能。因此,全球范围内的大型面板企业在2012年已经都进入了OLED竞争行列:
京东方在第三季度可能供应46寸OLED面板,同时加速建设5.5代OLED线;华星光电在建设6代LTPS线(这种产品是六代OLED面板的重要部件)——这是全球大尺寸面板供应商中后起之秀,大陆企业的规划。做为行业先进者韩国企业、台湾企业无不在大尺寸、小尺寸项目上全力投入。只有日本企业受制于金融危机、日元升值以及连年亏损影响动作落后:但是松下、日本显示等也在谋划OLED项目。
大尺寸面板供应商中只有夏普在OLED方面动作最小:首先,夏普在LCD方面投入巨大,而OLED技术储备却不足;其次,夏普去年巨亏,进入OLED行业缺钱是大问题;最后,夏普的合作伙伴、液晶面板线的战略投资人鸿海旗下的奇美已经进入OLED行业——即便夏普现在脚步慢一点,也可以期望依靠日本在OLED产业链上的优势以及奇美的成功经验后来居上(虽然这只是猜测)。
OLED普及的“障碍”
OLED是面板产业的未来,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只在于OLED产品在2012年打开开端之后,什么时候能够普及?
三星、LG个一条8.5代线,2013年的目标是月投入3万片基板,产能提升到全年300-500万片大尺寸电视需求的水平。奇美、友达6代线今年年底有望会从每月数千片的产能逐步爬升,预估产能爬升速度不会太多逊色于三星、LG。这样可以期望2014年全球OLED彩电产能达到千万的级别,占据市场对彩电面板需求的4%左右——这个时间节点也被认为是OLED产品走向普及的开端时刻。
不过,对于以上的分析,业内也有不同观点:第一,三星8.5代线似乎没有LG的顺利——三星采用更复杂的三原色OLED技术,这比LG的白光技术性能更好、技术难题也更多——因此,现在投入建设的OLED大尺寸线都面临可能量产晚于预期的风险;第二,如果LG等企业的技术问题得到解决、印刷涂覆技术成熟,OLED的增产速度回大大加快——大尺寸OLED线基本来自于LCD线的改造,建设周期不足LCD的一半,如果没有技术上的瓶颈,OLED的渴望普及速度绝对远远快于当初的LCD产品。
不确定性不仅意味着风险,也意味着机遇:LG 55英寸OLED电视一万美元售价后面的巨大利润的吸引力不不言而喻。从长远看,面板业的“钱途”完全属于OLED,技术问题的解决只是早晚问题:因为,三星5.5代线已经成熟量产一年以上,证明大尺寸OLED线建设技术上是完全可能的——尤其是与5.5代线尺寸接近的6代线,技术风险几乎为零(6代线可经济提供32寸和40寸的显示单元)。结合液晶技术从小尺寸向大尺寸爬坡的经验,行业内对OLED大尺寸化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怀疑。
无论面板业如何进行布局,产业的方向异常清晰:OLED——无论是金属氧化物、低温多晶硅还是采用传统液晶用的TFT技术作为过渡;无论是现在OLED蒸馏涂覆,还是理想的印刷涂覆,如果不进入OLED市场面板业者就没有未来可言。因此才有文章开头的一幕:华星光电以四五倍的工资挖角台湾高级人才!而对于面板业而言向OLED技术的转型则意味着整个行业未来数年内将有数千亿,甚至是近万亿级别的投资规模——这将是一场有钱人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