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国际大厂布局OLED,等离子恐率先淘汰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12-06-05 作者:萧萧

OLED投入加大

    国际大厂布局OLED,等离子恐率先淘汰

    进入2012年以来,OLED电视即将普及的消息层出不穷。虽然部分彩电企业表示,OLED产品三五年内难以普及,但是分析认为这部分企业到多抱着“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姿态,在发表意见。

   

    目前,占全球前五位的彩电企业中除了夏普外,三星、LG、索尼、松下都已经布局OLED产业。而在平板电视的面板产业中,四大对外供应面板产品的主要企业,LGD、三星、友达和奇美也都明确了OLED面板的投资计划。

    全球最大的彩电企业和面板企业三星,在2012年年初的美国消费电子展上展出了自己的OLED电视机。与其同台竞技的还包括韩国另一家彩电企业,全球面板和彩电市场第二的LG。虽然这次展出,两者采用的技术不同(三星为RGB三原色技术,LG则选择了更为简单的白色OLED技术),但是两家产品出色的显示效果,还是征服了在场的观众。

国际大厂布局OLED,等离子恐率先淘汰

    据三星表示,其第一条OLED面板线将采用8.5代技术——这对于彩电产业而言,将是一条能够提供从32寸到110寸显示屏幕的“高世代”面板线。为了推动OLED项目的落实,三星已经将其旗下三家面板公司Samsung Display、S-LCD以及SMD(Samsung Mobile Display)将被合并成一个公司,来负责OLED面板产品生产:这项合并将于今年7月1日起在法律上正式生效。

    LG的策略与三星相似。也将通过改造一条LCD面板线投产8.5代线OLED面板。据悉,这一计划已经耗资28亿美元以上。区别在于,目前LG坚持采用白光OLED面板技术:该技术对比三星的RGB技术,被认为投资额更小、改造LCD面板线的工程周期更短、可使用的原有设备更多,同时产品成本有望也更低,产品成本中的设备折旧费用也会显著低于三星的RGB三原色技术的OLED产品。另据消息称,三星集团旗下负责彩电整机业务的三星电子日前表示,也可能采用LG提供的白光OLED面板制造整机产品。

    作为全球面板产业的另一家巨头,台湾友达也公布了自己的OLED面板计划:小尺寸OLED(一条3.5代线和一条4.5代线)面板已即将于今年第二季底时进入量产阶段:其中4.5代线能提供目前业界最高分辨率的OLED的产品。此外,友达更已于2012年第一季导入了1条6代线OLED生产线(开发平台、实验性质),投入大尺寸OLED面板之开发,量产预期为年底或者明年初。台湾奇美方面的动作并不小于友达公司。奇美小尺寸OLED面板3.5代线今年底前每月将有3K-5K玻璃基板产能,面向中大型尺寸的Oxide氧化物制程技术的OLED面板预计将以5-6代线投入,今年底前每月亦将有5K-10K基板产能。

    作为传统彩电强国的日本,也在OLED面板项目上广泛布局:虽然近年,受到日元增值和自然灾害影响,日本显示企业投资能力大大减弱,但是作为战略性产业、平台型项目,OLED可谓不得不动。日本媒体报道,松下计划投入200亿~300亿日元,在日本姬路工厂建立起OLED面板的生产能力,目标是6代OLED面板试产线,借此蓄积生产技术,生产用于大尺寸电视及商用显示器的OLED面板。此外,索尼、东芝和日立的小尺寸显示器也不已经合并为一家公司,未来定然也会加大在OLED面板方面的布局。

    在OLED面板布局上,台湾企业不像韩国和日本企业拥有全面的技术和配套装备业的支持。因此,台湾企业都在寻求日本企业的合作。例如,彩电大厂索尼由于2011年超过6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短期已经无力独立承担OLED大型项目的投入,因此最近在频频和三星、松下、友达接触,一边获得OLED面板供应保障。其中,外界猜测与友达的合作中不排除有“技术性”投入的可能——此前,索尼曾经是全球首家推出OLED电视产品的企业(虽然只是11英寸的小尺寸产品),同时一直追求卓越影像显示能力的索尼也一直对LCD液晶显示技术的效果“不甚满意”(索尼2001年就开始在OLED的研发布局,索尼曾于2001年和2003年推出13英寸和24英寸的OLED面板)。

   

2012是OLED开局之年

    面对全球范围内OLED产业投入的急剧增长,部分人士也在担心“技术性”的问题会拖住OLED发展的后腿。

    5月,据韩国媒体报道,三星电子正在商讨向LG Display采购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电视面板。面板作为影响电视画质的核心部件,三星和LG之前出于自尊心考虑一直在购买对方面板上采取消极态度,此次重大态度改变或预示三星在OLED面板成本控制和产量上遭遇了难题。——这也被技术困难派认为是其主张的“技术困难”将阻碍OLED普及的论点的主要依据。

    不过这样的观点经不住推敲:三星OLED主张的是RGB三原色技术,LG则是白色技术。而这的主要区别在于三星的不需要LG技术使用的“三原色彩色滤光膜技术”(该项技术在液晶面板上已经成熟使用十余年);但是却需要在OLED分子涂覆上分三次精确涂覆RGB三原色三种OLED材料(LG的白色技术只需要一次涂覆一种白光OLED材料)——因此,从工艺上,而这的差别不大:顶多是影响产品成品率和成本的一系列困难,还令三星有所顾虑。

    实际上,OLED彩电上市的价格会很高(目前公布的信息表明,55英寸的售价为8000美元,这和夏普当初首款45寸液晶上市的价格比较相似),因此如何在价格上有竞争力是整机企业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LG白光技术无疑更具优势——成品率更容易提升,固有成本也更低。

    以目前各大面板企业公布的信息来看,2012年年底三星、LG个会形成8.5代线月8000片玻璃基板的差能,如果成品率较好,则能提供每年超过100万台彩电需求的中大型面板供应能力。友达奇美的试验线月投放基板也会在5000片以上,虽然是6代线,但是也可以提供中小型彩电需求的数十万台套面板供应能力。因此,有各家面板企业路线图分析,2012年OLED电视销量突破百万台套还是很有希望的(虽然这对于彩电市场整体2亿台以上的数量并不多)。

    2012会是一个开局之年,2013年OLED面板差能则会不断释放和提升。以目前8.5代线LCD面板的月投放玻璃基板在4-10万片范围。三星、LG两条8.5代线全面量产最低可提供1000万台电视需求的差能,最高则可能满足2700万台电视需求的产能。友达和奇美的6代线的供应能力则在三星等8.5代线的一半左右。因此,2013年,OLED电视供应能力会在几百万到千万台的级别,实现一个5-10倍的增长;而2014年这个数字还会至少增长2-3倍——届时每十台电视之中就可能会有一台OLED。

    以上的假设是建立在OLED量产技术全面过关,这一种技术假设之上的;同时也是建立在现有投资规模之上的。对于这两个问题,笔者还想补充两点:首先,三星LG等企业对OLED的大举投入开始于本世纪初,累计投入早已经超过10亿美元——如果计算韩国整个相关产业界的投入,则数字已经倾向于数十亿美元:巨大的投入时韩国企业能够在OLED产业建立起从技术、终端到材料和设备完整产业链的关键。如此巨大的投入(单单两条8.5代线都会具有五六十亿美元的投资),不可能是建立在不可逾越的技术风险之上的。其次,如果OLED量产技术突破,各家企业在OLED项目上的投资必然会加大,其量产投产进程会快于目前的预期。

    不过,OLED面板的供应能力并不意味着OLED电视的普及,价格依然是OLED必须面对的巨大障碍。虽然,55英寸OLED电视的上市价格只有8000美元,低于原来首款60英寸液晶30000美元的首售价格,并与首款45英寸液晶电视的售价相似,但是OLED面对的价格问题不仅是自己有多高,还包括液晶有多低!

    作为最激进的表态,友达认为两年之后,中小尺寸OLED面板和LCD面板将具有价格可比性,处于同一竞争水平。LG和著名显示行业调研机构DisplaySearch则预计,OLED电视价格可以普遍接受需要3-4年,具有和LCD相当的竞争力需要5-6年以上:2018年,OLED成本将和LCD液晶相当。

    不过,对于业界的任何一位专家表态,如果需限定时间,OLED取代液晶都不会存在什么变数。事实上,曾经有很多彩电巨头,东芝、索尼、三洋一直在研究“LCD液晶的末日”问题,这些企业压根看不上液晶技术的显示效果,并且始终拒绝在液晶面板项目上做太大的投入。

   

OLED绞杀LCD,恐先殃及PDP

    OLED产品对LCD的竞争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产品上,OLED更为轻薄、省电、而且显示效果更佳、视角更好。性能上的优势,会使得追求产品先进性的购买群体优先选择OLED电视。——对于彩电这种使用时间在8-10年的“大家电”多数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具有“超前”性的产品。行业研究数据表明,液晶提到crt的过程中,转折点出在,液晶价格接近CRT的1.7倍时。这一点也会发生在OLED替代LCD的过程中:当OLED的价格在LCD的1.5倍,甚至更高些的时候,LCD的竞争力就会开始全面丧失。

    第二, OLED产业的兴起还会从投资上对LCD造成竞争。2012年以来,OLED投资的加大,第一个结果就是全球内主流面板企业已经没有新建“大尺寸、高世代LCD”面板线的计划——这些企业都已经将投资转移到了OLED上。三星、LG虽然表示会在国内市场投入8.5代线LCD面板线的建设,但是这两条线主要来自韩国境内两家企业对应项目向OLED技术改造的设备和产能转移。OLED面板线投资加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LCD面板线的改造——也就是说,OLED产能扩张的过程很可能意味着lcd产能的缩减。在上游产业上不会形成LCD和OLED真正的竞争:因为LCD和OLED的投资人是一个群体,OLED的投入主要来自于对LCD面板线的改造。

    因此,OLED对LCD的替代过程不会是简单的竞争问题,更多的会是“技术”的升级过程,尤其是面板线的升级过程。

    不过,对于平板面板业的另一支重要技术力量“PDP”等离子产品,就没有那么幸运了。PDP等离子产业可能会是OLED产业化过程中被率先淘汰的部分。这就如同,LCD淘汰CRT的过程中,背投电视技术被率先出局一样。

国际大厂布局OLED,等离子恐率先淘汰

    在液晶和等离子电视兴起之前,受到技术原理的限制,经济型的CRT电视显示画面难以突破34英寸(即便是专业级产品,不计较成本的应用37英寸的CRT也已经是画面大小的极限)。CRT“大不了”的事实,使得多种背投影技术杀进民用彩电市场:CRT背投、LCD背投、LCOS背投、DLP背投等等,这些技术早2001-2004年期间,占据有超大尺寸(40-65英寸)彩电市场的主要份额。

    背投显示技术虽然解决了画面大型化的问题,却不得不面对清晰度、亮度、视角、体积等诸多方面难以改进的缺陷。随着等离子和LCD液晶电视大型化的发展,背投影显示技术仅仅辉煌了三四年,就在2005年开始没落,并最终在2007年前后退出主流彩电领域。

    未来,随着OLED电视的普及,以专注高画质大尺寸市场著称的PDP等离子显示技术很可能会成为“第二个”背投:在OLED替代LCD的过程中被率先淘汰。

    PDP显示技术比较液晶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画质质量上,尤其是黑色表现和对比度上。这是PDP能够生存与液晶技术泛滥的平板市场的基石。但是,对于追求高端显示效果的用户,OLED的色彩、对比度、黑色品质、可视角度、超薄节能的特性无疑会更具吸引力。

    目前,国内等离子彩电市场持续疲软。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与奥维咨询(AVC)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中国内销彩电零售规模852万台,其中液晶电视771万台,等离子电视46万台,CRT电视35万台。等离子电视市场占有率不到5.4%。

    在全球市场,等离子的表现要好于国内市场。对大尺寸电视需求强劲的北美市场,等离子产品的占有率在三成以上,欧洲市场次之,则为15-20%。亚洲市场更次,在一成左右,其他新兴市场,液晶产品的优势则明显。等离子产品的市场表现具有经济越发达地区,市场占有率越高的特点,这和等离子产品大型化的成本更低,以及这些地区对大型产品需求更旺盛有关。

    但是,等离子电视实际市场需求依然巨大的现象,掩盖不住等离子市场自身的疲软,和弱势走向。日前,在松下奥运专用电视推介会上,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视听产品营销公司总经理林凌杰强调,松下今年开始,将不再按照尺寸大小来分化等离子和液晶电视的产品结构。这意味着对于全球最大的等离子电视企业,松下不在坚持“等离子在大尺寸上拥有绝对优势的传统观点”。据悉,之前松下电视的产品结构等离子电视占据了60%,液晶电视占40%,今天松下推出奥运专用电视之后,液晶电视与等离子电视的结构比例将调整为6:4。

    分析认为,在全球市场,OLED电视一旦推出,其更高显示性能的特点会首先吸引高端用户:这些用户恰恰是等离子的铁杆粉丝。虽然早期OLED产品会从LCD和PDP两者手中抢市场,但是对于综合市场占有率只有一成多的等离子,任何一台电视市场的丢失,都意味着比LCD更大的困境。尤其是市场占有率下降,对营销成本上升的推动作用,将抵消等离子电视传统的成本优势。

    不过,对于国内市场,因为OLED电视的价格短期不会下降迅速,所以高端客户群对等离子的需求短期不会受到根本性冲击。分析表明,如果厂家不像松下降低等离子产品供应比例那样,主动出让市场,面对OLED产品的兴起,PDP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生存期甚至会超过欧美市场(虽然,这种生存期的延续,不能改变OLED会优先淘汰等离子技术的趋势)。

   

国内市场需加快谋划OLED路线图

    面对OLED电视时代的到来,国内彩电产业也已经加紧在OLED面板业的布局。包括清华维信诺、汕尾信利、上海天马、佛山彩虹等多家企业从事小尺寸OLED的研发和生产。去年,京东方宣布在鄂尔多斯投建5.5代OLED生产线, TCL主导的华星光电计划在今年底投资建设一条4.5代OLED的试验线。京东方和华星光电是目前国内最大的LCD液晶面板制造商。

    从投入时间角度,国内OLED项目已经改变LCD和PDP时代大大落后国内同行的局面,形成前脚赶后脚的追赶趋势。不过,对于国内OLED产业还面临两大问题:第一,OLED面板的投资大于LCD很多,更是大于PDP数倍:新建项目OLED的投入可能是LCD的1.8-2.3倍;第二,国内OLED产业不完善,主要材料、制造设备均需要向日韩进口(这与日韩自身完备的产业链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在寻求日韩企业合作方面,大陆地区在前期能力、投资能力、同业竞争等等方面都不如台湾地区的相应企业。

国际大厂布局OLED,等离子恐率先淘汰

    除此之外,大陆地区大型OLED面板项目也面临一定技术问题——只不过这些技术问题比较投资和产业链两个问题显得“比较小”。

    OLED是未来显示产业的方向,而且是国内外大厂已经认定的方向。全球范围内百亿美元以上的先期投入,更令业界同仁对这一项目的前景表达出一致的观点:OLED是彩电的未来。虽然不同的认识对OLED导入进程的快慢、中间的挫折认知和估计的结论不一样,但是本着“未雨绸缪”的思想,国内产业依然应该加大OLED产业的投入。

    国内著名家电专家罗清启不失时机的指出,“在产品更新速度(电子、新材料和半导体技术)加快的前提下,如果还认为一个技术的更替需要很长的周期,这样的观念就要落后了”。同时,罗清启也呼吁政府加大对OLED产业的扶持力度,他指出,当下韩国企业在OLED的材料、装备、面板与整机等环节中能跳脱出日本技术的框架,与韩国政府大力支持企业投资OLED紧密相关。目前,韩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个180亿美元以上的面板产业投资计划——在液晶面板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这些投资会投入的方向必然是前瞻性技术领域,例如OLED。

    分析认为,政府应该在OLED项目上起到更多的主导作用:投资、财税、用地、资源整合等方面,政府都应该发挥作用。去年开始的日本东芝、索尼、日立小尺寸面板部门整合就是在日本政府背景的投资公司参与下完成的。

    面板产业的建设,无论是OLED、还是现在的液晶,都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工程:而且是关联产业的必须基础和配套工程。这就如同钢铁、石油、炼化等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意义,作为显示产业的核心面板对于一个国家的信息化进程,是关键的装备型行业,更是重大基础性行业。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理应在这一行业有所作为,能够独立自主。

    不过,就目前而言国内还存在着认为,OLED是LCD 的简单补充,或者OLED替代LCD为其尚远的思维。这些思维具有明显的机会主义者的特征,是国内面板市场最急需改变的节点之一。OLED已经来了,革命不会远,持有以上观点的人要小心躲避不及,获得个被历史的车轮压得粉身碎骨的下场了。

特别提醒: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翻版/抄袭必究!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