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影回归艺术本质
当电子消费品产业对“3D概念”的推崇如火如荼之时,3D电影却开始了反思,逐渐回归艺术创作的本质。
“3D教父”卡梅隆在此间举行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公开表示,3D只是技术手段,电影创作者的思想更重要。“3D只是服务于电影创作的一种工具,属于技术手段,真正决定一部影片成败的,仍是好的故事与创意,这取决于创作者的思想和观念。” 卡梅隆说,“技术手段是为了更好地演绎故事,提升艺术效果。”
“尽管3D电影如今已成为一股潮流,势不可挡,但追溯历史,3D电影早年的探索之路充满坎坷。”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韩三平说,“从最初不被认可,到如今被观众喜爱,3D电影逐渐走出了‘技术为王’的禁锢,不再为了3D而3D。”
从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爱情的力量》问世,到1952年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长片《非洲历险记》上映,早期的3D电影一直无法摆脱对技术的过度渲染。片中常以指向观众的枪、扔向观众的物体为噱头,《生活》杂志曾评论3D电影“只不过是在玩魔术而已,根本不是艺术。”
随着观众审美和消费习惯的改变,3D电影大范围上映始于2008年的《地心历险记》。尽管2008年中国的3D银幕数量只有86块,《地心历险记》6700万元的票房却极大地刺激了院线老板的胃口,3D银幕和设备迅速增长。而当《阿凡达》2009年上映时,中国的3D银幕数量已接近600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