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视,一个超酷的概念!
自2011年,首款智能电视登场以来,仅仅一年的时间,智能电视就已经获得了一成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在2012年,最理想的期望目标是,每卖出三台电视,就有一台拥有智能功能。
全球最大的彩电企业,三星更是将智能电视作为2012年的全球试听市场的核心概念运作,并期望借机再次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此外,还有苹果、联想、谷歌、微软等著名IT品牌,也再从硬件、软件等不同角度窥视智能TV市场。
但是,智能电视的高速普及,就如同一个在飞奔的人总是来不及看清沿途的风景、或者容易由于一块洼地的突然出现而发生些状况,摔上一跤,扮演出众多看不懂的“囧态”……
电视成了电脑,TV变成PC,这是智能电视最囧的命题!4月10日,联想智能电视正是销售(联想官方网站和京东商城预售,据悉其正式上市时间被推迟到了5月8号)——这是国内纯IT血统的第一款正是销售的智能TV产品。
联想电脑的少帅领袖杨元庆认为PC企业做智能电视并不比传统电视厂商做智能电视差,正如在智能手机方面做得好的不是传统手机厂商,PC企业也能做好智能电视。——联想做的智能电视就是PC,智能电视只不过是尺寸更大的电脑而已,只不过包含了以前传统电视的功能而已。
联想对自己的智能电视踌躇满志。不过其主要竞争对手三星却有自己的意见:三星音频视频产品经理克里斯•莫斯利(Chris Moseley)在谈到苹果联想等IT公司进军智能彩电市场时表示,三星并不担心苹果的电视产品,因为电视的关键仍是画质,从画质角度看苹果电视不是什么威胁!——克里斯•莫斯利认为,IT企业追赶上三星的“画质”至少需要两到三年。
国内主要评论界,也对联想电视呈保守意见。“也许苹果进入智能电视领域会改变全球彩电产业格局,但是联想不会。”家电行业专家刘步尘认为:“联想在彩电行业的品牌积累是零,能吸引多少消费者购买其电视产品,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观望或者否定的心态,占据评论界的绝大部分意见——也许,这是联想所面临的第一个关键难题。而这些观望和否点态度的依据则是,之前的惠普、戴尔、优派、宏碁、冠捷、清华同方等IT企业进军电视行业,均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此,联想有着自己的解释:智能电视就是PC!——“我联想只是在做PC,这个我做擅长的东西!”
此前,IT企业进入彩电市场所仰仗的是“硬件技术路线”——彩电开始向液晶显示技术转型的过程,令部分IT企业认为IT产业优先实现了液晶显示技术应用的积累,可以帮助他们撬开彩电市场的大门。但是,事实证明,这些企业的判断是错误的。
决定消费者选购行为的关键是什么?绝不是硬件技术,而是应用体验。在这一点上,IT企业依靠液晶技术进入彩电市场谈不上什么优势。不过,智能彩电时代的情景将大不相同:如果智能电视真的就是PC,那么联想则可以发挥其在PC市场上的一系列优势。如果智能电视真的是PC,消费者也愿意接受联想这个PC巨头的产品。
问题在于,消费者愿不愿意将智能电视看成PC——将智能电视不看成彩电产品向计算产品的发展;而是将智能电视看成PC等智能计算产品向客厅娱乐领域的发展:虽然这两种观点会殊途同归,但是却一定程度决定了IT品牌在这场变革中的初期市场影响力。
公认的变革者:苹果
谈到IT品牌在彩电市场的影响力,全球市值最高的苹果公司自然不能不被认真对待:国内的评论界也认为——苹果TV将是唱革命。得出这一依据的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于经验型的观点,“苹果以往的每款产品都是一场革命:ipod、iphone 、ipad等”。
但是,在认为联想可能不行的背景下,坚决认为苹果是变革者,是不是有点太偏爱苹果了呢!
2007年6月29日18:00 iPhone 2G 在美国上市:苹果和乔布斯,用一个比普通手机都要更大一些的“盒子”,证明了PC企业也可以在通信领域实施一场革命。凭借这款产品,苹果公司迅速成为全球销售额和利润额最高的手机企业,并改写了手机“通讯产品”的传统认识——作为智能手机,他更是一台PC:因为苹果在手机上的优势是IOS、APP商城等崭新的应用“生态圈”。
研究表明,苹果手机成功的秘密就在于,苹果不把手机当做手机。作为传统通信功能的手机,成为了苹果手机的“附属”部分,取而代之的是便携多媒体、移动互联网、不计其数的智能应用和超“舒适”的操控体验。而今,苹果似乎正在将这种“革命”方式,应用到彩电上。
苹果智能电视产品,又被成为ITV(目前ITV商标已经被海信智能电视使用,业界习惯于延续ipod、iphone 、ipad等命名方式来称呼苹果的智能彩电)。对于这款产品,业界充满了传说:2012年年中上市、年底上市、13年初上市;使用三星OLED屏幕、夏普4K液晶屏幕;甚至还有ITV只不过是大一些的ipad的说法……
无论猜测靠不靠谱,何时苹果智能电视能够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现在苹果公司都在做着一件事情:“放风”——放出各种“风声”,帮助苹果智能电视造势;吊足了消费者的胃口,然后一击成功。这也是苹果每款产品上市之前都会演习的“营销套路”。专业的说法是:虚拟体验。苹果通过不断将新产品的各种性能或真或假的透漏出来,探听消费者的反应,同时去改进产品的设计,以求最佳的产品“应用体验”。
对于梦幻中的苹果彩电,人们充满了期待(即便三星公开质疑苹果的显示效果方面的水平)。以营销学的观点,仅仅是这种期待的心情,就已经形成了一种革命:最热的彩电品牌的光环,正在向苹果的头上移动。IT者在这场变革中已经开始“出尽风头”:既然苹果能让手机不是手机,电话功能成为手机的附属,取而代之的是移动网络和移动多媒体;那么就有理由相信,苹果能让TV不再是TV,看电视剧只不过是电视的附属,上网聊天、玩游戏、看资讯、炒股,甚至购物才是电视的正差!
如果加上此前联想的智能电视就是PC,智能彩电普遍采用谷歌安卓操作系统的事实,现在业界已经形成一种共识:没有IT企业参与的智能彩电是不成立的。谷歌安卓、联想、苹果、微软、三星这些巨头,最近都在互相帮忙、应和着宣传宣传一个相同的战略。这个战略就是:手机、平板电脑、传统PC和智能电视的四屏在互联网时代相互融合——用苹果手机当苹果电视的遥控器将是以后智能电视最常见的“玩法”。
看电视玩微博,看电视玩QQ。这种生活方式并不新鲜。不过,对于智能电视时代,新鲜的是:你是在电视上玩微博、上QQ。(如果不这样“玩”,你就会很囧、很OUT!)
在国内PC产业,除了微软的windows和浏览网页的各种浏览器外,QQ将是被安装最多的软件。据最保守的评估表明,国内的PC、手机和PAD上,QQ的安装数量至少在7亿以上,哪怕仅仅是PC领域,QQ也几乎是用户必装的软件之一(除非是公家的办公电脑,明令禁止安装QQ)。
包括QQ和新浪最近两年新兴起的微博产品的大流行,都反映了一个人类本质性的问题:沟通的欲望。作为智慧生命,我们天生具有强烈的沟通的欲望:我们的情感、知识、思考和兴趣,这些高能智慧生命的每一个特征都在促使我们进行各种各样的沟通。——在国内农村手机市场,目前三四百元的产品都具有QQ聊天功能。普通的农村小孩,用电脑的主要方式除了游戏就是QQ。如果QQ等沟通工具的这种魅力被移植到TV上,将会爆发怎样的革命呢!
一台可以聊天、游戏、自由上网的电视机。多美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啊!智能电视机在国内市场的流行,将会复制智能手机、网络功能手机的一些特点:在看电视的时候时刻QQ在线、微博互动、好友聊天……这样的魅力决定了“智能”不仅仅会是一线城市市场的宠儿,也将在三四级,甚至农村市场开花结果。——能聊天的手机在农村市场的流行已经说明这一点。
然而,QQ在手机应用中的流行,这一想象所昭示出来规律,不仅仅是智能电视在农村也有市场,更包括决定智能电视市场的不是“智能本身”,而是这些智能如何使用——不是硬件,而是软件。
这就如同,PC进入家庭,不是由于它的计算功能比传统的“珠算”更强大,或者PC能够上网。而是因为通过PC这样的硬件可以知道很多新闻、玩很多游戏、可以聊QQ。手机上网最初被设计用来移动办公,处理一些重要的紧急邮件。但是目前,手机上网最主要的应用却是QQ、听音乐、看电子书。
“有什么样的应用,有多少内容,智能电视就会有什么样的市场,有多少客户”!
在这一点上,传统的智能手机领域的企业、pc领域的企业,或许比彩电企业更具有优势。比如,联想2010年推出移动应用商城,2011年底智能手机月销量攀上百万大关,达到一成以上的市场占有率,拥有应用程序支持十余万。联想这样的优势是纯彩电企业短期不具有的。但是,联想在这方面的积累,比较苹果、三星还有一定差距。
传统IT厂商,尤其是智能手机企业在智能应用商城方面的积累、在安卓系统技术方面的积累、在智能硬件,特别是核心硬件应用技术和市场能力方面的积累,都是多数传统彩电企业无法比拟的。传统彩电硬件企业,如何应对来自IT领域的“软竞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行业内给这一问题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智能电视的“生态圈”。
内容商:ROM和APP
对于智能电视产业,硬件只是躯壳,软件才是灵魂。传统彩电企业自然不甘心没有灵魂。——但是作为硬件厂商的传统彩电企业,面对“突然”重要起来的软件,很难不“囧”!
小米手机是小米公司(全称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一款高性能发烧级智能手机。小米M1于2011年8月发布,售价1999元,主要针对手机发烧友,采用线上销售模式,是世界上首款双核1.5GHz的智能手机,并宣称其搭载的Scorpion双核引擎比其它单核1GHz处理器手机的性能提升了200%,和双核智能手机相比也提升了25%。2011年3月17日,小米手机开放第5轮购买,为防止有黄牛倒货,小米公司采取在线全额付款的方式,35分钟之内,10万台手机就被抢购一空。4月6日的米粉节销售现场,10万台手机也销售一空,创造了两个亿的销售额。半年,小米手机销售150万台,从设计到投产销售,小米手机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小米公司将于2012年下半年推出小米二代手机。
在国内IT市场,小米手机绝对是一个成长最快的“硬件”企业。但是,就是这个专门卖手机的家伙,却没有一家手机工厂、一条生产线。小米和苹果一样,所做的工作主要是设计手机。其中,最关键的是设计定制化的安卓操作系统MIUI。
作为智能设备最关键的用户体验组成部分,OS界面是一个必须占领的平台。虽然,谷歌安卓系统是开源的、免费的,但是如果只是简单的使用安卓,必然陷入“同质化”的竞争怪圈。如果不愿意所有的手机看起来都一样(消费者自然是希望差异化),定制安卓就成了必然。这也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软件市场:ROM。
2008年9月,番茄花园作者洪磊因涉嫌提供盗版Windows XP系统被检察院逮捕,随后大部分提供盗版XP系统的网站均关闭。这被认为是国内Windows操作系统市场ROM美化领域的一次重大事件:靠这种方式来盗版windows赚钱的门已经关上,但是技术团队却没有消失、市场需求更没有消失——除了转入地下的盗版windows外,安卓这个开源的,鼓励非官方美化、改进设计的智能手机系统,给ROM者带来了崭新的空间(而且,这次是合法的哦!)
在国内市场,不仅传统手机企业热衷rom安卓,众多互联网企业也加入了进来:例如盛大这个游戏公司,还有腾讯这个聊天公司。
腾讯不仅在手机上在做rom,甚至还想分享windows的桌面,在2012版QQ发布的同时,发布了一个崭新的应用Q+——Q+的本质是一个程序桌面,它兼容原来windows的本地程序,更能兼容很多云应用。Q+诞生的主要启迪来自于智能手机可翻页的多屏桌面。如果与智能平台类比,Q+可以看做是windows的一个app(云端应用软件)的载体。
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企业纷纷ROM自己的安卓系统的时候,智能彩电产业,作为智能领域的后起之秀也没有闲着。日前,由TCL、长虹和海信等彩电巨头组成的中国智能多媒体终端技术联盟(中智盟)昨日在深圳宣布,他们正式启动智能电视操作系统STV OS的研发,该系统将基于安卓系统,由TCL、海信、长虹、MSTAR等联手打造,首款适用于智能电视的大型操作系统,实现从芯片至终端技术路线的适配与统一。
STV OS是基于安卓4.0的智能电视操作系统,其主要参与者TCL、海信、长虹等是彩电企业,MSTAR则是一家台湾的芯片公司(提供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芯片、核心架构等产品服务)。该公司是全球最大液晶显示器(彩电)控制IC提供商;全球最大电视芯片(数字+模拟)供应商,在中国大陆的市场占有率高达75%以上。其提供的IC产品以价廉物美著称,但是缺乏高端产品供给。目前国内很多本土彩电品牌的智能电视“CPU”由MSTAR提供。
彩电产业,多家厂商和芯片企业合作开发OS的现象,一方面说明这个OS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彩电企业在定制安卓OS产品方面,由于起步较晚造成的现实的“实力不足”困境。
对于智能彩电,OS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它软件应用的统一界面,也是产品差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却并不是智能电视“生态圈”的主体。被称作APP的应用程序,才是更为重要的“软件”内容。
从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来看,APP是智能手机生态链的核心部分之一,也是重要的利润来源。智能手机APP主要来自于专业的软件开发者,或者来自于数据内容提供商为自己的数据应用开发的APP项目。智能终端企业在APP领域的角色是建设应用商城、提供OS接口标准,并通过APP的下载销售获得一定的利润分成。不同的OS系统一般要求不同的APP版本,有些统一系统的不同ROM版本,也会产生APP的兼容设计问题。但是APP才是智能设备的真实应用。因此,如果要定制自己的OS系统,就必须坚持高度兼容更多的app,而无需重新开发或者修改APP代码。
事实上,在智能产品领域一个没有什么APP支持的OS就是一个垃圾:盛大开发OS是因为其拥有很多游戏资源的APP应用;腾讯开发OS更是因为其广大的QQ应用和用户群粘性。
在智能电视,或者智能手机生态圈中,如果你拥有很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就可以指望更多的APP厂商仰慕你、主动为你设计不同的APP;否则你就只能尽量采用通用的OS,让自己的OS兼容更多的APP应用。如果,这个智能企业是后者,那么他很难从APP销售中分成利润。
智能者:话语公权力的竞争
无论联想、苹果、三星,还是其他的传统彩电企业,在智能电视时代能够决定其能否生存和生存质量的关键就在于行业内所谓的智能应用“生态圈”的建立。
传统智能手机从业者,传统OS定制开发者,大多数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态”实力,而彩电企业则才刚刚接触这一领域。还处于不断的探索和碰壁之中。尤其是面对IT圈的先进巨头的竞争,颇具有“人在囧途”的味道。即便是已经在“生态”二字上有所积累的传统智能产品企业,也面临着TV产品上完全不同的应用消费习惯的挑战。
就2012智能电视产业的发展而言,“生态圈”必然会处于建立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竞争颇具有“口号”大于“行动”,“行动”超前“实际”的意味。
三星公司已经号称75%以上的智能电视型号比例。三星拥有这样的魄力,一是源于其横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TV等智能设备的完整产业链;二更是因为其产品主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销售,在国内市场更是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等高端市场(全球范围内农村市场似乎与三星关系不大)的缘故。
联想虽然已经在预售自己的智能电视,并宣布5月8日正式上市的消息,但是这已经较原有各方消息称的4月1日正式上市的消息有所推迟。苹果彩电方面,从年中上市到年底上市,甚至2013年上市的消息都有。谷歌TV虽然也放出消息不少,但至今还没有看到有正式上市的消息——谷歌目前还集中在免费的安卓系统供应商的角色之上。
即便是真真的推出了众多智能电视新品的国内本土彩电企业,多数也不得不承认,2012年智能电视产品依然处于市场普及初期——全年达到超过3成的普及率已经是比较好的“预期目标”。就目前的态势而言,彩电企业还不敢宣称“智能彩电”的普及“时间表”。
但是,恰恰是这种“智能电视机什么时候普及”还不好说的境况,给与了更多企业想象的空间和基于。较长的普及期有利于彩电企业补课其在“软件生态”上的短板,也有利于IT企业补课其在“品牌”认知上的短板。正因如此,无论传统彩电还是新兴进入或者想进入的IT企业,都在大力宣传自己的智能电视产品。
实际上,在智能电视还没有真正走向普及的今日,市场上已经形成了不同阵营的企业争夺产品、产业话语权的竞争。联想为首的IT企业,宣称智能电视就是PC;传统彩电企业则以三星为代表宣称自己在渠道、品牌、尤其是影像效果上的优势;三星、索尼等横跨3C的企业重点宣传多种屏幕的融合;苹果等企业则表示在应用程序、OS等软件和内容领域占据优势。甚至,在APP市场,安全卫士、金山毒霸等安全企业,不同的网络支付企业,视频内容提供商,也早已经展开了市场争夺的口号战。
不同背景的企业宣传智能彩电的切入点大不相同:如果消费者认为智能彩电就是PC,那么联想自然会成为选购对象;但是如果消费者认为智能电视还是传统的TV的延续和发展,那么联想自然就不会占什么便宜;而消费者看重多屏幕、不同家电的智能融合,三星这样的综合性厂商肯定会更受欢迎;但是如果消费者认为智能电视和白电扯不上什么关系,那么三星比较索尼就不会有太大优势;消费者假如最看重的还是影响效果,OLED技术就会比智能概念更瘦欢迎;此外,如果消费者很爱聊天,不排除自己刷ROM,将智能电视的操作系统改成QQ版(如果QQ真的开发了安卓的智能电视定制系统)……
因此,一场占据“舆论”话语权最高点的较量,才是现在智能电视市场的真正竞争。所以,海信在自己的电视广告中宣城市第一个推出智能电视的品牌;而TCL则避免第一之争,大力鼓捣他的“云”概念。这样的市场话语环境,未免让智能电视自己都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到底是TV还是PC,或者能不能腾云驾雾呢?
不明白自己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应该是目前智能电视最大的“窘迫”之处。但是,这并不有害于更多的企业想在智能电视时代捞上一笔“利益”。现在是联想、苹果,此后必然还会有腾讯、淘宝或者央视等外来和尚来念经。——这种混战和混乱是智能电视囧途中的偶然,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