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市场的拓展依赖于成本的降低,而成本的降低则必须依赖于规模化的投产、大手笔的投资。
据悉,三星首条8代线液晶面板改造而成OLED生长线成本不会低于20亿美元——这和三星新建的5.5代OLED面板线相当。LG则会投资近28.3亿美元完成一条8代液晶面板线向OLED转产的计划。我国的京东方计划中5.5代OLED面板线投资规模不会低于220亿人民币,此外京东方成都4.5代线也有向OLED技术改造的规划。
由此不难看出,OLED产业在投资密度上已经超过传统LCD生产线50%到一倍,是名符其实的高投入产业,但是这只是OLED产业的一个特点。此外,OLED产业还是一个规模产能的产业:三星、LG计划中的OLED是八代线——第八代线的产能最少也会有六七百万台,而如果月投入基板超过10万片,则会拥有近2000万台的规模。对于这样的生产线,如果价格降不下来,产品就会卖不掉,随之而来的则会是企业的“经营灾难”。
高投入、大产能、快速的价格下降是OLED产业必然的规律,也是无虑白光技术还是三原色技术都必须面对的问题。iSuppli OLED研究总监文尼塔•亚克汗瓦尔(Vinita Jakhanwal)认为,无论是三星和LG的oled战略均面临着削减成本的挑战——有关于成本的技术或许是比“色彩等显示效果技术”更关键的技术。
如果要实现低成本,那么规模就不能避免,大规模的制备工厂,则必然面临更大的投资:LG Display公司负责战略和营销中心的副总裁查普•辛(Champ Shin)预测,OLED显示屏的出货量需要7到8年就有可能增长至当前液晶显示屏的水平——每年超过2亿块大型显示面板。这样的供应能力以8代线计算可能需要300-40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对于这样大的投资,日本证券公司Ace Securities分析师Hideki Yasuda甚至表示,“日本企业无力进军OLED市场。”另有研究表明,韩国政府的目标是占据全球OLED大尺寸面板一半以上的供货份额,为此韩国政府计划在未来五年投入185亿美元在大尺寸显示面板业(含LCD和OLED)。
但是,大规模的投资则会给产品成本带来更大的压力:更多的投资则意味着更多的市场需求和更低的价格。因此,无论是哪个企业、或者那种技术类型的OLED项目,都是必须围绕成本这个关键因素运行。类似的事情也曾经处在液晶电视的LED背光源上。
液晶显示技术拥有两种LED背光源方案:其一是直下式白色或者三原色技术,特点是效果好、缺点是结构复杂成本高;其二是侧边式白色光源技术,特点是成本低,缺点是效果不如直下式技术。这两种LED背光源技术率先出现在市场上的是索尼的三原色直下式技术,也就是效果最好成本也最高的技术;但是最后被普及的则是侧边式白光技术。
就目前OLED领域白光和三原色两大技术而言,三星虽然选择了展示三原色技术的样品,但是这并不能表明三星不会推出工艺成本更具优势的白色OLED显示技术的产品。尤其是在OLED快速普及的背景下,在保留三原色OLED高端产品的同时,推出低端白色OLED产品几乎是必然的趋势。
分析认为,三星之所以选择展示三原色OLED技术样机,更多的目的只不过是“技术上的炫耀”,这并不代表三星真正的路线图。就像LG的白光OLED也不能说明LG不能生产三原色OLED产品一样。两大技术究竟最终谁能成为市场主流,还需“成本”这块试金石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