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旧换新”期间,一些没有旧家电的消费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去二手家电市场,花个几十块钱买台破电视,然后弄到商场,最高能折现金400元。同时,大批量的废旧家电也因此流入了正规的回收渠道。随着“以旧换新”政策在去年岁末的悄然离场,这其中的隐性利益链条也几近断裂。两个月过去,家电回收渠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最佳拍档 一张名片,一条产业链
李女士(化名)在北京利康虹桥旧货市场租了家门店,主要经营二手电脑回收业务。但她的名片有点奇怪,上面印着“百脑汇旗舰店”的字眼,这是她丈夫工作的地点。这家旗舰店主要销售全新电脑,也从事“回收”服务,当然,这主要出于对妻子的考虑。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他还拓展了维修业务,回收来的零件在这儿都能重新找到用武之地。
平时,夫妻俩就共用着一张名片。李女士的联系方式是手写的,除此之外,名片上的任何信息基本与她无关。她整天守在店内,等着消费者送来“好东西”:二手电脑。
如果成色新的话,可以直接转卖给有需求的消费者,她就在中间赚取差价。如果成色差就当“废品”卖,“当然,收的价钱肯定也不一样了,就当废品收。”她还透露,可以把这些拉到偏远的农村地区,“那里总有需要”。事实上,她很少卖真正的废品,她所说的废品主要是指拆解:把能用零件积压起来,以后进行二次利用。“报废的东西很多件都能用,比如说芯片。”实在不行,就让街上的商贩用车拉走。
“以旧换新”政策的结束,给他们的生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利康虹桥,每天都有用户把旧家电拉来,换成少量现金,或折现直接拖一台成色稍好的回去。同时,大批量没赶上“以旧换新”的废旧家电,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入与之类似的二手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