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M模式之困
由于习惯于过去十分成功的IDM模式,日本半导体公司转型不够及时和彻底。
面对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趋势,日本半导体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和探索新发展模式时面临着极大压力。
特别是索尼公司在面对半导体业务去留方面的来回反复,反映出企业选定发展模式之后,转变起来是如何不容易。
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不仅仅是发展策略问题,更是决定企业今后发展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半导体公司正是由于其在发展模式方面习惯于过去十分成功的IDM模式,没有及时调整发展模式来适应世界半导体产业发展的Fabless+Foundry模式,以及在其传统的IDM模式转向轻型化方面做得不够及时和彻底,才造成日后的下滑局面。但这仅仅是问题的冰山一角,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1985年之后,以CMOS为代表的集成电路生产工艺逐步趣于成熟,促使集成电路设计业从集成电路产业中分离,并出现独立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没有自身知识产权只提供纯粹芯片加工的制造企业。作为集成电路的使用者,电子整机企业也可以成立自己的设计公司,这就为整机企业在选择集成电路配套方案时,提供更多、更灵活的选择。这种新产业模式还催生了多品种、少批量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出现,一些用量大的ASIC后来还演变成了专用标准电路(ASSP)等。
日本的多家世界级公司如东芝、松下、NEC和索尼等,从整机生产到电子元器件配套都是以纵向集成的IDM模式来进行,这种发展模式不同于Intel、ST、Infineon等单纯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的IDM模式。日本公司的产业链更长,不仅包括整机生产、设备生产,还包括其他配套元器件、零部件的生产。
这种发展模式的优势在于:在以制造为中心的产业生态环境下,绝大多数生产配套问题在本企业内部就可以解决,不至于受制于人。日本公司已经非常习惯于这样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但上世纪90年代后,当供需矛盾逐步转向以客户需求和市场竞争为中心时,就要求产品生产者能够快速反应。而日本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在应对这种变化的生态环境方面时,劣势开始显现,从而导致日本公司的利润率在逐年降低,难以适应集成电路生产线的持续性的高投入要求;集成电路生产线的巨额资金需求变成一大包袱,反过来集成电路配套跟不上整机生产和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使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受到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