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智能电视:寿命“值“多少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12-03-28 作者:萧萧

2012——“智能TV”的爆发

    如果问您,消费者购买任何一款产品,最关心的问题什么。您一定会回答价格!

    花多少钱固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但是中国人自古讲究商品的“价廉物美”——也就是说,仅仅是便宜,并不能满足真正“经验丰富”的 消费者的需求。东西不仅要便宜,还需要“物美”才行。而这“物美”的关键含义之一就是“耐用”。这回要和您聊得话题就是现在市面上最火爆的“智能电视”的耐用问题!

   

    就在这个三月份,康佳、海尔、创维、三星、联想、海信等诸多企业已经向市场推出了自己全新一代智能电视产品。这种新型的,号称带有“智慧”的彩电产品正在成为众多彩电企业热捧的轿子。甚至,被誉为全球“神”级的消费电子大亨,苹果公司也在紧锣密鼓的制造着苹果TV——一台拥有OLED屏幕的智能电视机。

    自去年,智能电视产品初出茅庐以来,就收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2001年,国内彩电超过一成的销售数量、超过18%以上的销售金额、接近半数的净利润来自智能彩电市场。更有业内专业人士认为,2012年国内智能彩电至少销售860万台,市场销售量占有率超过25%,年均市场增长率接近300%。

智能电视:命理“值“多少

    如此被看好的智能彩电市场可谓是吸引了无数业界大亨的目光。不仅是传统的彩电企业,一些IT厂商也纷纷搅水其中。四月份,联想智能电视即将上市;苹果智能电视也只是在等待8代OLED面板线量产的面板资源;谷歌公司的安卓操作系统,更是成为了大多数智能彩电企业的首选OS;APP市场更有许多或大或小的企业进入,例如语音技术企业科大讯飞、网络银行支付企业等。

    即将进入爆发时代的智能电视魅力无穷,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评价称:“智能电视是自彩色电视替代黑白电视以来,电视行业最伟大的革命。”然而面对来势凶猛的智能潮流,今日的智能彩电值得买吗?

    智能TV寿命更需看多种因素

    虽然现今的智能彩电市场正处于关键导入期,市场产品售价平均比非智能彩电高上50%-150%。但是勇于尝鲜的消费者并不少。在过去的10个月内,国内市场已经至少销售了三四百万台智能电视机。新兴进入智能电视市场的苹果公司,在智能TV还没有“制造完成”的时候,也拟定了首批至少全球500万台的“目标”。

    不过,另据一些统计表明,以智能电视产品的网络功能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其网络接通率则只有40%。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智能电视拥有者对这些产品的“应用”频率很低。更多的智能功能已经成为了客厅里面的摆设。

    智能彩电的问题不仅是在使用率上——毕竟随着应用市场的成熟,使用频度一定会提升到一个理想水平。消费者面对智能彩电的应用,可使用寿命是另一个关键问题。

    以一台液晶电视而言,厂家标称的寿命往往以液晶屏幕的寿命计算——毕竟这个元件占了整个电视机6到8成的成本。市场销售的多数液晶电视的标称寿命在50000万小时左右。50000小时的寿命到底是多长呢?以每天看8小时计算(实际上,很少有消费者每天都能看上8小时电视,为了眼睛和身体的健康,也不建议消费者如此长时间的观看电视),可以观看6250天,相当于17年的时间。另据统计表明,我国城市地区电视机平均使用年限为8-12年,农村地区则长达10-15年之久。

    但是,对于智能电视,消费者往往不能只关心彩电传统功能主体——显示部分的寿命,也要关心其“智能”计算部分的寿命。目前,智能电视的计算核心主要采用:片上系统的架构——也就是一个封装结构中包括了CPU、GPU、内存控制器、南北桥芯片、总线控制部分等多种功能结构。这样的芯片设计具有应用上的较高的稳定性、寿命可控性和外围应用设计的简便性等特点。

    智能电视机的智能心脏的寿命也应当成为智能电视整体寿命的重要组成和衡量部分。但是,目前的市场情况是,尚没有厂家在销售智能电视机的时候主动告知消费者,“智能芯”的寿命情况。虽然,理论上这样的芯片具有10万小时以上的稳定工作能力,但受制于外围电路、电源和应用环境、应用强度的影响,其寿命也可能有加大波动。作为智能彩电的厂商也有义务告知消费者,其购买的产品的“寿命”!   

“硬”寿命知晓,智能电视软寿命又如何

    理论上,智能电视的主要硬件产品稳定工作十年八年没有较大问题,也就是说智能电视的硬件寿命是可以放心的。但是,新型的智能电视与传统彩电最大的区别不在于硬件上,而在于软件上。

    包括OS、APP在内的系统和应用软件也会有其寿命周期:例如,前几年,微软就宣布了停止对XP这款10年前的OS系统的技术支持服务——这意味着这款系统的漏洞和BUG不会被新的补丁覆盖,黑客或者其它人可以肆无忌惮的侵入采用XP系统的计算产品,而得不到应用的安全保障,同时微软也不会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停止售后技术服务支持,这是常见的软件寿命到期的标志。但是另一种软件寿命到期的标志则是“功能不足”。例如,杀毒软件的应用需要持续的升级、而且每年都会有崭新的版本出现,并需要消费者付费购买;再例如windows98系统在国内已经很少有人使用;新型电脑的预装系统已经向64位技术过渡等等。这些都是“功能性”淘汰软件,所体现出来的软件的“寿命”问题。

“硬”寿命知晓,智能电视软寿命又如何

    也许针对这些问题,智能彩电企业会给出这样的答案:智能电视是可以升级的电视,软件系统,无论OS还是APP都可以在将来升级成最新的版本,保障不会出现功能性或者售后性“软件寿命终结”现象的出现。但是,“无限升级”理论却并不完美,因为软件可以升级,但是硬件却无法变更(除非您打算购买新的智能电视产品或者组建)。

    软件升级后在成硬件功能性不足,软件运行不通畅的现象在各种“智能”设备上都有体现。一般情况下PC电脑产品会在6年内被更换崭新的硬件、智能手机的使用寿命常常在3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之内——这些都不是由于产品硬件损坏造成的“更新”,更多的是由于运行崭新的软件和应用服务需要更高的“计算能力”而不得不更新硬件产品。

    事实上,无论是硬件的更新还是软件的升级,都会涉及“成本问题”。例如消费者将来的某一天要求智能电视厂家升级崭新的OS,就可能涉及到新版OS的购买费用和升级过程的维护费用。

    这些方面的应用实际上是智能电视的另一个寿命组成部分:这部分更多的不是体现在产品的实际损坏上,而是体现在消费为类似产品再次付费,或者原有不可更新组件不在满足新的应用软件需求时,不得不更新还没有算坏的硬件产品上——这是一种“软寿命”,性能型寿命因素。虽然这一寿命概念是一个抽象的问题,但却是实实在在的真实存在的问题:PC和手机的更新,超过8成是因为这些“软寿命”到期所致。

   

看重“软寿命”,智能电视必须重视智能规格

    智能电视的“软寿命”什么时候到期?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智能电视的软寿命首先与消费者的具体应用有关:有些应用已经很成熟,未来不存在较大的升级空间,这种应用的软寿命就会足够长。但是有些应用还没有扩张到智能电视上,例如大型3D游戏,而一旦这种应用出现在智能电视上,消费者也许会发现一些刚刚购买的电视已经过时;此外,即便是崭新的应用让老电视不在流畅,但是如果消费者可以“容忍”这种应用中的不愉快,那么这款产品也可以看做软寿命尚未到期……

    不过,无论软寿命的计算如何困难,这都不应该成为阻碍消费者关注智能电视软寿命的障碍。一个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尽量为未来储备更强大的智能能力。

    为未来储备更强大的智能能力的本质,是选个更高规格的智能电视产品:CPU主频、内存大小、CPU内核数量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主要因素。由于电视机处于家庭大型电器,不需要像手机那样拿着跑。因此选择更强大的处理计算能力的配置,不需要在乎手机必须在乎的“移动供电”能力。智能电视选择,消费者可以再多核心、高主频、大内存,以及更好的图形能力上“尽兴”选择更高档的产品。

看重“软寿命”,智能电视必须重视智能规格

    然而,就目前的智能电视而言,大多数的“智能规格”配置并不理想:低主频、单核心、低内存、一般的图形处理能力的廉价配置占据了大多数产品。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彩电企业似乎不愿意在“智能规格”上尽量的透明,而是选择了一些具体功能作为智能彩电营销的切入点。这种做法与实实在在的智能应用的需求相差甚远,是一种典型“愚民主义思维”。

    另一方面,由于智能电视现有的“智能”架构选择多数脱胎于“智能手机”平台。这样平台下的智能架构产品的计算能力具有智能手机的遗传特质:必须考虑待机时间,更多的只是考虑一些移动应用的简单计算需求,同时对未来的规划设计多数不存在较长时间的性能冗余概念。

    事实上的另一方面是,彩电拥有比PC电脑还要大的屏幕,未来其应用模式绝非智能手机类型,而会更接近电脑的应用类型:大型游戏、大型软件和程序、复杂的计算应用都可以出现在智能彩电上,甚至可以出现家庭多人配合的超大型应用——这是大屏幕的真正优势。而与这些可能的应用一起配合,与大屏幕的优势匹配,高端智能电视自然需要“更高端”的“智能”规格。

    如果用讲求“物美价廉”的观点来看,智能电视智能规格的超前性、智能计算性能的冗余程度直接决定了产品实际可以使用的年限,也就是产品最基本的“耐用性”因素。在智能时代,消费者对彩电的选择必须告别单纯硬件成本概念,进而拥有“软性寿命”的概念;厂商对产品的设计和宣传也必须认真考虑市场对智能电视的“软性寿命”的敏感性,而不要让智能电视成为“智慧不起来”的纯概念忽悠产品!   

特别提醒: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翻版/抄袭必究!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