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通过视频,连线夏普新任总裁隆奥田硕(右),共商抗韩大计。
全球面板行业不景气,加上韩国三星和LG两家面板大厂的挤压,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终于开始将其脑海中与日本企业结盟抗韩的想法付诸实践。
3月27日,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将斥资669.1亿日元(约合8.09亿美元),收购号称液晶之父的日本夏普公司9.871%的股份,成为夏普的第一大股东,鸿海还将收购夏普旗下十代线工厂——界市液晶面板工厂46.5%的股份。
郭台铭的算盘是,夏普的品牌技术,加上鸿海的量产能力,定能打赢韩国面板企业。
鸿海买技术意在上游?
郭台铭早在去年鸿海的股东大会上就曾透露过合作意向,称已经和夏普的高层讨论策略合作的可能性,当年7月,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共同采购面板部件。
事实上,曾一度被日本引以为傲的消费电子产业现在不得不面临严酷的现实,由于过分依赖垂直一体化战略,加上近些年全球液晶面板需求疲软和日元升值等不利因素,夏普2月发布的财报称,在截至3月31日的2011财年,预计亏损2900亿日元(约合35亿美元),创下自1912年公司成立以来最大亏损。
夏普更是在今年3月14日宣布改组包括总裁在内的公司管理层,常务董事奥田隆司将从4月1日起出任公司总裁。
在这种环境下,来自鸿海的注资以及对于十代线工厂产能利用更像是及时雨。鸿海称,未来不排除也让夏普入股,双方交换持股。
但郭台铭并不仅仅是为了“雪中送炭”。
市场研究机构NPD DisplaySearch称,鸿海自己有产能,却苦于没有技术,而夏普在平面内切换技术(IPS)、低温多晶硅技术(LTPS)以及金属氧化物半导体(IGZO)等新面板技术上均有领先优势,鸿海与夏普的结盟将能获取这些技术。鸿海在深圳有一家5.5代LTPS厂,在成都有一家六代LTPS厂。
更深的一层含义是,上述三种技术都是苹果需要的新技术,尤其是IPS屏目前被广泛用于iPhone和iPad上,虽然苹果是鸿海最大的客户,但目前只是停留在毛利率最低的代工行业,如果获取了夏普的新技术后,鸿海则能向上游发展,为苹果供应零部件,该毛利远高于代工。
在入股消息传出后,曾有业内担心,此举是否意味着鸿海已经放弃了旗下的台湾第一大面板厂商奇美电子,该公司已经连续四个财季亏损。但事实上,夏普的十代线工厂产品结构正好与奇美的形成互补:夏普十代线工厂主要生产40英寸、50英寸、70英寸的电视面板;奇美拥有的五代、六代线和7.5代线产品是小尺寸面板,主要用于显示器、笔记本电脑。
此外苹果有意进军电视机行业,与夏普的合作也有利于鸿海获取更多的苹果订单。
台湾《经济日报》援引业内人士的话称,鸿海的动作,除了解除夏普资金问题,也同步掌握夏普、索尼两大品牌的电视系统组装代工订单,利用夏普的技术,争取更多苹果订单。近年来,郭台铭一直有意在逐渐增加旗下企业在LCD面板领域的产能。2010年通过三方收购,成立奇美电子,跃居台湾最大的显示器生产商。
台湾《工商时报》则认为,在夏普被迫寻求自救后,日本其他电子业者也可能会跟进寻求外资。
花旗环球证券亚太区下游硬件制造产业首席分析师张凯伟指出,鸿海与夏普的策略联盟,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苹果分散对三星零组件的依赖,鸿海不但可以增加在苹果供应链的重要性,更可提高代工苹果产品的价值,实属双赢。
英国《金融时报》对此的评价是,这是郭台铭着眼于长期的防守举措。“鸿海依靠苹果实现五分之二的销售。虽然与苹果的关系近年为鸿海带来了强劲的营收增长,但依赖一家客户是有风险的。况且销售增长近年在放缓,过去五年期间,鸿海营业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0%,比此前五年降低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