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中通社报道,55寸的电视只有4毫米厚,手机可以像纸一样卷曲,电脑屏幕多角度观看颜色不变……这些科技产品的惊艶之处均是拜OLED所赐,而让OLED从无到有的是一位生于香港的科学家邓青云。
受香港科技大学邀请,“OLED之父”、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教授邓青云8日来港讲座,剖析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亦穿插在港生活的岁月,忆往昔、念故人。
OLED,即有机发光二极管,是一项基于有机薄膜自有光源的显示屏技术。与目前主流的液晶屏(LCD)相比,OLED屏幕具备超薄(最薄零点几毫米)、超轻、可卷曲、高清晰度、低耗能、广视角等特点。
何以如此先进,OLED却不及LCD普及?“技术虽早已成熟,但材料、设备上还存在一些难题,成为打倒LCD的障碍。”邓青云说,首先是寿命问题,最初的OLED屏只能显示几分钟,现在最长可达100万小时,但深蓝光OLED发光效率仍低;另外生产成本较高,屏幕越大成本越高。
但邓青云认为OLED的前景毋庸置疑,“未来5至10年,寿命更长、成本更低、像素更高、可呈现3D效果的AMOLED(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望取代LCD的领先地位”。他指,韩国某电子产品生产商已宣布今年投资逾6亿美元建造OLED生产线。
事实上,邓青云在20多年前就发明了第一个小分子OLED。更早则要追溯到1979年的一个晚上,因忘东西而折返实验室的他发现一块有机蓄电池在发光,由此展开对“电与光”的数十年追问。凭借围绕OLED的研究,邓青云屡获殊荣,包括在2011年成为首位华人沃尔夫化学奖得主。
据统计,超过三分之一的沃尔夫物理奖和化学奖得主亦获颁诺贝热奖。“也就说邓教授有三分之一的几率再拿诺贝尔奖。”同样研究OLED的科大郭成海教授,称邓青云为“香港之光”。
“这就是我出生的村子,那时根本没有电!”邓青云指向新界元朗一角,笑成自己是“乡下仔”变“科学家”。他还展示了一张照片——梳着传统发髻的两个女人与一位棕黄头发的外籍女子并排而立,原来是他的外婆、母亲和妻子。“外婆教我要慷慨,母亲教给我耐心。”
而谈及做科研最重要的精神,他说:“研究不应循规蹈矩,要有创意,重要的是自己能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