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视市场,最终由需求来决定。那么,3D电视是不是能够让消费者争相购买的“香饽饽”呢?就像苹果新品发布,众多“果粉”不分昼夜购买一样?
显然不是。面对看似火热的市场,很多消费者认为,这只是商家一厢情愿的炒作而已,因为现在3D技术并不成熟,片源少,商家没有考虑大众消费感受,仅仅把3D作为销售商品的噱头而已。
既然没有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彻底信任,那就给这条“捂不热的冷板凳”泼点凉水,客观分析3D电视市场的几大软肋。
市场风向指向智能电视
尽管央视等6家电视台开通3D频道,刺激了对3D电视需求和销量的预期。但市场风向早已掠过3D,朝向智能电视、云电视。
这从今年年初的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CES)看出端倪。这一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科技产品交易会,巨头们所推出的产品,往往成为新一年市场的风向标。
在今年的CES展会上,三星、松下、夏普、索尼等日韩品牌,以及TCL(微博)、创维(微博)等国产品牌,无一例外展示了新款3D电视。但与上一年相比,3D不再是焦点。
平板电视国际巨头三星有关高层表示,三星仍在投资3D,希望将高品质的3D技术带入市场。但同时认为,电视产品的连结能力,包括应用程序与服务,才是当前发展的重心。同样,松下表示,松下更加关注“社交电视”而不是3D;海信、创维、海尔、TCL、长虹,更加专注云电视、智能电视的研发和带给用户的体验。
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此次CES上,苹果、联想等传统IT厂商开始看好智能电视业务,纷纷宣布进军这一市场。
“未来电视会像手机市场一样,智能取代传统是大势所趋。”专家指出,3D只是智能电视的“标配”,而不是最终方向,因为对消费者而言,看3D不是“主食”,而是锦上添花的“甜点”。
技术瓶颈还在卡脖
即便TCL、创维、海信等国内电视厂商,目前具备生产3D电视的技术能力,但这些厂商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就拿目前的3D电视而言,大都采用2D转3D的芯片技术加以实现,观看时必须佩戴3D眼镜。从观看感觉而言,效果并不理想,一些画面模糊或重影。有专家甚至指出,“这样的3D就是假3D。”
事实上,3D是三维立体的英文缩写,由于人的双眼观察物体的角度略有差异,因此能够分辨物体远近,产生立体的视觉。3D电视正是利用这一视觉原理,把左右眼看到的影像分离,让观众体验立体的感觉。
3D并不是一个新技术,但这一早在19世纪末就出现的技术,由于制作技术难度高,成本巨大,迟迟不能产生利润,当初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
即便是现在的3D电视,依然没有解决这一难题,特别是制作成本高、技术不成熟,正成为遏制3D的“硬伤”。为了拍摄《阿凡达》,摄制组专门从美国飞往日本东京,向索尼公司研发总部的高清晰相机部工程师寻求帮助,同时一台拍摄器材花费了上千万美元的费用,后期制作更是耗时费力。
更致命的是,以目前的技术,难以实现3D电视直播,因此南非世界杯大张旗鼓宣传3D直播,但结果根本没有实现,现在看来只是商业炒作;而明年的伦敦奥运会,尽管宣传部分内容进行3D转播,但很多专家持观望态度。
内容稀缺巧妇难为
正是因为制作技术难度大,成本高,从而导致3D片源严重不足。
目前,中国6家电视台开播3D频道,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内容源,只能播放一些制作成本低的戏曲、新闻、体育赛事直播等节目,消费者很难从中得到乐趣,3D频道几乎成了摆设。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花更多的钱,买来的却不是匹配的内容服务,让消费者对3D失去信心。
作为内容提供商,百事通在与深圳一彩电巨头的合作仪式上宣布,可以提供长达50万小时的在线服务视频节目,但立即受到了业内人士的质疑。有关专家表示,全球3D片源目前尚未到达这样的时长。
片源不足,消费者索然无味。很多网友这样抱怨说,3D频道整天就播戏剧、过期的体育赛事,如果想看自己喜欢的3D节目,还得购买片源,“这样的3D频道真没劲”。
不仅如此,长时间观看3D节目,会加快眼睛疲劳,对人眼造成伤害。有关专家说,目前看3D节目必须戴价格昂贵的眼镜,而且看的时间太长会出现头晕症状,中老年人尤为明显。
中国电子商会有关人士说,裸眼3D技术将会是未来3D电视的归宿,目前裸眼3D技术尚未成熟,裸眼3D电视真正进入家庭还很漫长。
普及遭遇六大难题
① 价格昂贵:3D电视动辄上万元,价格高出普通电视三成左右。
② 配套成本过高:3D眼镜价格高,配套3D蓝光机需要全部更新换代。
③ 生理适应难:长时间观看3D影像会出现头晕症状,中老年人特别明显。
④ 共同观看难:3D电视可视角度小,三口以上家庭不能同时看到最好效果。
⑤ 拍摄门槛高:电视收益难与电影相比,真正3D电视节目制作成本过高。
⑥ 技术标准不一:各国3D技术发展标准不一,今后节目源有可能不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