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日本制造”被迫瘦身转型 呼唤新思维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更新日期:2012-02-28 作者:王珍

    “日本制造”曾是金字招牌,在全球风光无限,如今它头上的光环正渐渐褪去。

    今年2月初,索尼、松下、夏普日本三大电子巨头发布2011财年预亏公告,索尼彩电业务连续八年亏损,夏普创下成立百年来最大亏损额,松下刷新了日本企业的亏损纪录。日立、东芝的利润额也同比下降……这犹如投下一个重磅炸弹,给“日本制造”罩上一层阴影。

    换帅、业务重组、拓展新领域、部门架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日本电子企业正进行“二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调整。不过,专家认为,已经踏上转型之路的日本企业,如果不采取开放合作的新思维,将很难重拾往昔的辉煌。

    收缩、重组与转型

    “日本电子企业这一轮变革的关键词是收缩、重组和转型。”帕勒咨询有限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如此认为。

    彩电业务是日本电子巨头亏损的重灾区,所以彩电业务“瘦身”是这轮变革的主题之一。

    作为全球最大等离子生产商的松下,不得不面对等离子全球份额日渐下滑的残酷现实而缩减产能。去年10月底,松下宣布将三家等离子工厂“三合一”,上海工厂的等离子设备注销,日本两家等离子工厂只保留一家。而鼎盛时期,松下在全球拥有五家等离子工厂。

    松下的液晶工厂也转产小尺寸非电视用途液晶面板,2012财年非电视用途占比提高到50%;它还拟将一家液晶工厂转让给由索尼、日立、东芝合资的中小液晶面板生产公司。

    原来等离子阵营的另一家企业日立,早已停产等离子屏,并且计划结束65年彩电生产的历史,从今年开始将彩电生产业务整体外包出去。

    索尼今年1月正式退出它自2005年起与三星合资的“S-LCD”液晶面板项目,将手中50%的股份转让给三星。索尼立志摘掉彩电业务多年亏损的帽子,甩掉亏损的面板业务已是必然。

    鉴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及面板供过于求的变化,索尼将2012年彩电全球销量的目标从三年前设定的4000万台,下调至2000万台,为此付出500亿日元的额外费用。同时,增加彩电整机生产外包的比例,以降低成本,希望彩电业务在2013财年实现扭亏。

    夏普也宣布暂时停掉50%液晶面板的产能,并增加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的生产比重。

日系家电:一边在瘦身一边在重组

    一边在收缩,另一边在重组。

    “‘重组’就是合并同类项,包括公司内部重组和行业内的重组。”罗清启说。

    例如,松下加快了“三社合一”,将松下电器、松下电工、三洋电机的业务进行整合,去年10月将三洋在日本、东南亚的白色家电资产转让给海尔,今年4月起停用“三洋”品牌。重组后,松下将突出家庭生活电器、元器件、能源解决方案三大支柱产业,事业部由16个精简为9个。

    日立也将旗下业务重组为五个集团,分别是基础设施集团、信息技术集团、电力系统集团、建设机械集团和高功能材料集团。

    在日本产业革新机构的主导下,日本电子业的重组正在推进。索尼、日立和东芝将合并中小液晶面板业务,组建“日本显示器公司”,并加大下一代显示技术OLED的研发力度。

    罗清启说:“外部环境逼迫日本电子企业‘强行瘦身’,并且推动业务转型,一是转变经营方式,二是向新领域拓展。”

    面对中国、韩国企业的竞争,日本企业在日元升值等因素影响下已失去了成本优势,被迫采取新的经营模式。所以,索尼、日立、东芝、夏普等都提高了彩电外包生产的比例,尽量“轻资产”运营。

    两条道路

    日本电子业转型力度之大、求变心情之切,被罗清启喻为“二战”以来最大一次调整。

    转型方向与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以索尼为代表,趋于“苹果化”,强调硬件与内容的融合;另一种以松下、日立为代表,减少对消费电子的投入,将重心转向新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

    将电子硬件产品、互联网服务和娱乐内容融合,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已成为索尼转型的战略纲领,而体验的出口主要是“四屏”——电视、个人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

    索尼此前已经拥有了前三个屏;今年2月正式完成对“索尼爱立信”的收购,并将之更名为“索尼移动通信”后,让索尼的“四屏”配齐。

    目前索尼旗下的网络服务平台正在整合,再加上强劲的内容支撑——索尼音乐是全球三大音乐公司之一,拥有1300万首音乐的版权;索尼旗下的哥伦比亚公司是全球几大影视公司之一。

    奥维咨询平板研究中心副总经理李秋纬认为,索尼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拥有内容与游戏的强项,转型没有问题,未来在消费电子领域仍然会有其优势,将趋向于苹果的运营模式。

    松下是另一条道路。它2018年创业100周年的愿景是成为“电子产业NO.1环境革新企业”,将“环境”提升到所有事业活动的基轴上,并从“绿色生命革新”和“绿色商务革新”两个方面开展各项措施。

    为此,松下提出三大思维转换:从偏重现有事业,向能源新领域转换;从以日本为中心,向彻底的全球化思维转换;从单一商品销售思维,向解决方案系统思维转换;并开展了上文所述的“三社合一”、三个支柱产业集群的业务重组。

    其中,“能源设备”将成为松下成长为环境革新企业的引擎,其核心包括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松下致力于拿下锂离子电池市场份额世界第一的位置,在车载、蓄电池系统等新领域实现非连续增长;太阳能希望2012年做到日本第一,2015年进入全球前三。

    比松下更早一步寻找消费电子领域之外新天地的日立,已经尝到了甜头。尽管净利润同比下降,但日立2011财年仍预计盈利2000亿日元。这更坚定了日立向基础设施转型的决心,它在北京设置亚太区总裁的新职位,抢食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蛋糕”。

平板电视时代呼唤新思维

    呼唤新思维

    翻阅松下和索尼的创业史,让人心潮澎湃。松下幸之助不足十岁便离家打工,历经曲折、自强不息、不断创新,二十多岁便创立松下电器,近50年后的1967年,让松下成为当时与飞利浦、西门子齐名的全球三大电器制造商。

    然而,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日本电子企业似乎慢慢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作为“日本队”领队的索尼,在苹果推出iPod后,walkman业务备受打击;平板电视时代,也未能把握住液晶电视、OLED电视的先发时机。

    曾经推崇“变化与速度是企业生存之根本”的日本电子巨头,似乎已经患上了“大企业病”:对市场的反应变得迟钝,对产业方向判断失误……创始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不知留下了几成。

    一位曾在某中日合资企业任高管的业内资深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直言,现在日本电子企业普遍经营状况不好,它们的转型是“不转也得转”,“像松下正从‘单一产品时代’向‘系统解决方案时代’过渡。而系统解决方案,如果不与所在地企业合作,怎么能办到?”

    一个反面教材就是,松下掌握的等离子技术原本不逊色于液晶,部分性能还优于液晶,但是由于松下采取了封闭策略,更多企业扎堆到开放的液晶产业链,最终液晶占据了上风。

    “虽然日本企业仍有核心技术、上游部件的优势,但是,日本企业不能再单纯地依靠技术优势,正如中国企业也不能再单纯地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一样。”他说,“技术的垄断与封锁,已经越来越不奏效。日本企业应该以开放、合作的新思维,参与全球竞争。”

    附表日本电器巨头财务数据

    资料来源:本报整理

    注:截至2011年12月底的第三财季

    厂商 净利润 去年同期 同比

    索尼 净亏损1590亿日元(约合20.9亿美元) 723亿日元 -320%

    松下 净利润400亿日元(约合4.91亿美元) 323亿日元 24%

    夏普 净亏损1736亿日元(约合23亿美元) 75亿日元 -2415%

    日立 净利润342.8亿日元(约合4.5亿美元) 620.9亿日元 -45%

    东芝 净亏损106亿日元(约合1.35亿美元) 123.7亿日元 -186%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