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电产品的身份蜕变之快已经超乎人们的想象。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今年十一黄金周前后,彩电企业的主打卖点:双核!
彩电企业已经不再比拼画质性能,而是比拼CPU、GPU等集成电路芯片的计算能力。像PC和笔记本电脑一样,在主频、多核心、内存大小等方面大打出手。TCL、康佳、创维、长虹等名牌彩电企业都把“智能双核”作为新的主打卖点,大有取代传统彩电营销理念之势。
双核智能电视,最大的好处在于“计算能力更强大”。双核智能电视在游戏、网络浏览、文档处理等方面的“科学和绘图计算性能”,与传统电脑PC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彩电产品与大多数采用ARM智能CPU的产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多种工业嵌入式设备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彩电屏幕巨大、可承载的信息量也巨大。同时,消费者在彩电应用上的“多元化”需求也不输于任何其他“计算性”设备。这就使得,彩电产品对处理器的基础性能要求更高。尤其是在运行大型程序、游戏时,智能彩电的巅峰性能需求有可能超过传统的个人电脑产品。
但是,目前市场销售的大多数智能电视还是传统的单核心、低主频产品。甚至,即便是最新的双核心彩电,也采用较低主频的CPU配置,结合ARM架构的片上系统CPU本身较弱小的内置GPU能力,使得智能彩电产品根本无力媲美PC产品的计算性能。实际上,消费者目前购买的主流智能电视产品,都只是入门级的CPU配置产品。面对以后可能的复杂的客厅娱乐和计算应用,这些产品往往会“力不存心”。
现在,电脑的CPU主频多数都在2-3Ghz,较智能电视的主频高一倍,而且X86架构的电脑CPU比ARM架构的智能电视CPU本身的通用计算性能都更强大。即便是都采用ARM CPU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产品,其CPU也具有双核心、四核心、高主频、大内存的更高性能配置特点。
消费者在智能电视市场,面对的不仅仅是“不够智能”的问题,还有产品溢价更高的问题。
虽然双核智能电视已经大量上市,但其高高在上的价位,却让消费者难以接受。据有关媒体报道,东莞苏宁市场策划部部长丁怡曾公开对十一黄金周市场双核彩电的价格做如下表示:国产双核机型价位大都在3000~10000元;合资品牌身价从13499~39999元不等,“与同寸段单核电视相比,普遍要高出5000~20000元”。
实际上,单核心升级双核心,彩电企业固有的成本增加基本在500元左右,甚至更低。而市场上双核产品动辄数千、甚至上万的高溢价,已经使得双核电视成为市场最著名的“暴利产品”。在双核产品上,彩电企业现在摆出的策略是:双核心刚上市,先宰一笔利润出来,同时为单核心清仓做准备;然后在进行高主频、或者四核心升级,再次获得一笔可观的利润。
企业利用新产品获得更高的利润,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策略在智能电视领域却未必多么精明。因为,企业将智能电视升级成双核心,只是“采购了一块新的CPU”,而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自己的技术”在里面。——拿着买来的“参数”指标大赚一笔,弄不好丢掉的将是市场份额和口碑。
在智能电视市场,新型彩电和传统产品已经大不相同。以显示画面的效果和广播电视信号处理为中心的彩电技术已经让位于以液晶显示产业和计算性能为核心的新型彩电产业技术来源结构。
在这一过程中,彩电产业的上游支撑在变化:对CPU等半导体产品和技术的依赖空前强化;彩电产业的消费标准也在改变:以往突出显示效果的营销策略,让位于新的重点——计算能力;彩电市场的参与阵营更在变化:联想、小米或者苹果这类新玩家在改变市场规则;彩电消费者的应用变化更大:美国40%的青年人已经不再使用广播电视信号,而是依赖于网络视频内容,完成PC或者TV前的娱乐……
这些新的变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一个“大盒子”接收显示无线或者有线的广播电视信号的呆板的应用形式正在消失。
国内的研究数据也表明,在城市市场、基础网络环境更好、平均文化层次更高的细分人群,年轻人花在网络上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传统“电视机”。利用网络获得娱乐视频和音频内容,获得新闻资讯,具有实时性更高、可互动性更强、完全自主点播,彻底告别电视台节目单式的观看方法的优势。
用不了多久,大多数年轻人花在电脑和手机上的娱乐时间就会远远超过花在传统彩电产品上的时间。电脑和手机离人手一台的差距已经不远,传统彩电应用被晒在一边的日子几经到来。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在影响广电网络自身。
三网融合一直是广电网络的梦想:但是这只是广电网的一厢情愿的梦想。随着电信网络光纤入户和高速化的部署速度的加快,甚至手机3G网络的日益完善,都已经使得这些网络能够完全代替广电网传输“视频内容”,甚至是高清视频内容。
对比之下,广电网在入户端,即便新建的楼宇还以同轴电缆为主(电信网络已经以光纤入户为主),不能满足未来G时代的带宽使用要求;广电网双向改造后的运行和使用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广电网在农村、城郊和商业楼宇的覆盖能力远远落后于电信和通信网络;同时在骨干网上,广电网更是多以城市网为主,没有全国统一的骨干传输系统,更没有高速海外接口可用。
一系列的现实残酷的表明,广电网离三网融合的距离不是在越走越近,反而却被另两家落下的更远。
实际上,所谓三网融合的愿景,本质就是传统单一方向、被动的、广播方式的广电网的升级和消失。未来消费者的需求是高速、互通、互联的网络。这些特点都是传统广播电视网络所不具有的。
当消费者的影音娱乐完全可以离开电视网络,当传统广电网的融合改造步履维艰的时候,在碰上智能电视技术的成熟、普及,消费者的彩电消费习惯向互联网型加速转变,谈论“电视”的消失就已经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一个正在发生的实事。
如果连接广播电视网络不再是大屏幕智能电视的主要工作模式,甚至一些产品已经不再提供这样的接口和功能(省下一个彩电高频头,可以节约百余元,甚至数百元的成本),那么彩电就不能再叫做彩电——他应该被亲切的称作“智能电脑”!
智能电视和智能电脑也许根本没有差异。如果非的说有什么差异,也只是因为,电视的显示面积更大而已。但是,对于彩电的制造企业,智能电视到智能电脑的转型,却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这意味着彩电企业将告别家电产业,而成为一家“IT”企业:他们的阵营领袖不再是海尔,而会是联想!
IT领域与传统家电领域最大的不同在于市场规律。IT行业是公认的高速产品换代市场、终端企业技术空心化市场、价格战市场、低利润市场。即便是惠普、联想这样的行业巨头,在利润链条上也处于“最末端”——正因为行业巨头已经处于利润链的最末端,所以PC市场很少有中小企业能够“滋润的生存”。
简而言之,IT化的彩电市场,对于彩电企业意味着的是更为激烈、残酷和迅速的市场竞争!意味着彩电企业作为这类产品的“技术核心”地位的彻底消失——就像现在主打的双核智能电视一样,多数彩电企业的显示屏幕是买的、CPU是买的、内存是买的、操作系统也是别人授权使用的:在双核智能电视中,最核心的关键组件,最核心的技术极少有来自彩电企业自身的。
半导体制造、IC研发、OS设计、软件、内容与服务、液晶面板产业……这些已经成为智能电视,或者是彩电企业“离不开”的上游伙伴,衣食父母。彩电企业的任务是,将这些上游产品和技术,安全稳定的组装在一起,然后销售给消费者,并负责售后服务——这就是最简单“智能电视硬件”厂商的命运。
技术空心化还不是彩电企业智能时代最大的竞争命题。在大家都没有什么核心技术、都依赖于上游市场的背景下,成本竞争、价格竞争的积累,必然导致规模竞争的重要性的提升。只有规模更大的企业才更有上游议价权、下游影响力——这就是IT行业现在发展成巨头主导格局的根本原因。
用海信的话说,就是未来国内彩电主流市场将只剩下三五家,多数品牌都将消失。实际上,这一过程早已开始:夏新已经消失、厦华、三洋被彻底边缘化、松下、东芝、日立、飞利浦,甚至LG这样的昔日巨头也已经彻底告别一线阵营!
这些企业品牌消失或者边缘化的原因很多,但是归根结底是这些企业没有明白以液晶产业为主导、以智能化为方向的彩电产业,正面临着IT规则的挑战这个事实。对市场方向和规则的误判,决定了他们在终端市场必然犯下一系列的错误,才导致今天边缘化的结局。
在智能彩电、或者属于客厅的超大屏幕智能电脑时代,彩电企业IT化只是市场新趋势的一部分。IT企业进入彩电市场则是这个行业“混乱”局势的另一个根源。
2012年5月,联想正式推出三个系列4款智能电视产品,宣布正式进军智能电视产业。对于国内前三位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企业,最大的PC企业,联想在采购智能CPU、内存、操作系统、显示面板方面自然拥有规模优势,同时在系统集成上技术实力也不容小窥。
谋求进入智能电视领域的不仅是联想。智能手机厂商小米和网络内容商乐视网都在表示会通过智能机顶盒(创维也管其叫“云电视主机”)进入智能电视领域。国际市场上,微软也在表示不排除XBOX游戏主机可能向智能电视机顶盒进化。苹果则在已经推出的电视机顶盒的基础上酝酿推出智能电视整机。谷歌则以软件和内容平台文中心,建立了包括国内厂商海信在内的智能电视“合作阵营”。
在智能电视的上游市场,ARM架构芯片供应商同时也都是智能手机的芯片供应商;AMD公司甚至在计划将传统电脑GPU和64位处理技术与ARM芯片整合,提供强大的通用整合型芯片平台。操作系统上,谷歌的安卓4.0和微软的WIN8都在主打跨平台策略,同时兼容手机、平板、电视甚至PC多个平台。浏览器厂商也非常重视跨平台应用,新的HTML5超文本语言为更好的跨平台浏览器使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开发基础。
无论是上游还是终端IT产业都对智能电视这块肥肉“虎视眈眈”。但是在现有的彩电市场份额依然掌握在传统彩电产业厂家手里的背景下,IT界的进攻,尤其是终端品牌的进攻会成功吗?
消费者在品牌认知上还会长期保持:智能电视是家电的概念;在渠道上彩电企业则更为完善,在家电卖场或者是连锁店、体验店的布局具有优势。但是,传统彩电企业也拥有在“IT”化过程中的弱点:对新技术、新趋势、新规律方面的准备不足。就是这些对“新事物”的暂时不适应,才会真正留给“IT”外来户进入智能电视市场的机遇。
比如,如果电视产品的零售卖点比拼CPU,彩电企业营销宣传上就会是新手。联想则在这方面手到擒来。需要对比CPU进行选购的产品,消费者也可能更看好PC出生的联想,而不是彩电背景的创维或者康佳。在技术性能升级上,PC企业一直跟随芯片业的步伐,其反应之迅速,也在彩电企业之上。现在平板和智能手机都已经四核心了,智能彩电多数还停留在单核心,这足以反应,彩电企业对IT化竞争速度的不适应。
对于彩电市场的IT潮,传统单一彩电企业还要防范综合性企业的竞争。例如三星这类巨头,上下游市场、IT和家电通吃,这种企业的实力自然强大。即便不是三星这种世界巨头,就算联想也还具有四屏融合的优势:手机、平板和PC的三强与电视一弱的综合实力,也好过传统彩电企业大多数只有彩电产品比较强大的产业结构。智能电视的跨平台互联的应用特性,结合传统彩电企业在多平台设备上的弱势,给IT外来户创造更多的市场机遇。
因此,虽然市场依然掌握在传统彩电企业手中。但是这些企业并非高枕无忧。当看到彩电企业在双核电视上尽最大努力提升价格的时候,人们就已经知道彩电企业还没有彻底理解清楚智能电视的IT本质,还没做好按照IT的规则运作智能电视市场的准备。而彩电企业这些迟缓的动作则会给予IT企业对其取而代之的机会,令自身的生存处于危险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