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费者小刘向本网反映,LG在国内销售的电视普遍比海外高50%左右,他气愤的表示,如今早已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而LG电视竟然在国内、国外执行双重标准,这让信赖LG品牌的消费者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国内售价普遍贵一半,越高端越悬殊
据小刘介绍,几天前,他在国美卖场相中一款LG 55英寸LM7600液晶电视,卖场标注价格为16999元,但小刘认为这个价格有点高。回到家后,他上网查询这款产品在网上是否有售,果然小刘在苏宁易购发现同款电视网购价格为13899元,比卖场足足便宜了三千多元。
也许是一时兴起,小刘想进一步了解一下这款产品到底能便宜到什么价位,于是他又打开了亚马逊全球官网。令小刘惊讶的是,LG这款55英寸的液晶电视在亚马逊上的报价仅有1319美元,折合人民币8000多元,比苏宁易购还便宜近六千元,几乎不到国美卖场报价的一半。
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电视,只因为销售区域的不同就能产生如此大的悬殊吗?小刘进一步对比后发现,LG电视在国内热销的机型普遍比海外贵一半,这一残酷的事实令他非常诧异。他认为,消费者如果购买LG的产品等于要多花一大笔冤枉钱。
LG,三星,索尼不同电视产品海内外报价对比图
为真实反映LG电视在海内外的销售差异,本网以55英寸和47英寸两个尺寸为例,分别挑选LG热销的LM7600\6700\6200三个系列电视进行比较,发现这6台电视在亚马逊和苏宁易购上的报价确实存在巨大悬殊,国内报价普遍比海外报价高50%,且相比国外报价,越是高端型号国内卖得越贵。
LG电视一路领涨,毫无道理
在国内,一提到外资电视消费者的第一反应就是贵,但对于外资品牌是否在全球执行统一定价标准则无从得知。事实上,国内卖得贵、国外却相对便宜的现象一直存在,且未能引起广大消费者关注。
通过对比三星(LG的主要竞争对手)和索尼电视在国内外的报价,本网发现它们的海外报价同样低于在华报价,但两地间的差距非常小,甚至索尼电视还存在国内比海外更便宜的情况。但在国内,像LG这样普遍高出40%-50%的现象实属罕见。
另据了解,LG不仅在售的液晶电视存在双重定价标准,即将在海外发售的84英寸LM9600超高清电视也存在报价悬殊。LG称,这款大尺寸电视产品在澳大利亚的预售价仅为10万元,而同样是这款产品,它在韩国的售价为14万元,在中国苏宁与国美卖场的销售价竟升至17万元。与LG不同的是,索尼84英寸X9000 4K超高清电视虽然还未面市,但全球报价基本稳定在17万元,为何LG液晶电视不能执行全球统一报价不得而知。
中国早已领先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尤其中国是世界彩电制造业基地之一,电视产业竞争非常充分,市场需求也接近饱和,LG为何还要在中国将电视产品售价大幅提高呢?
据了解,LG在华销售的液晶电视主要由南京LG新港显示有限公司生产制造,这就意味着市面上所售的LG电视都避过了高昂的进口关税,不存在因税提价的可能。非但不需缴税,由于LG新港显示公司处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还享受进料加工贸易优惠政策和检验检疫方面的特殊照顾,LG液晶电视机一度于2007年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
把液晶电视最大的生产基地设在中国,享受着外资企业羡煞旁人的优惠政策,以及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LG却在中国大幅提高液晶电视的售价,在华开售的电视产品甚至比出口到海外的产品还要贵,LG如此高昂的品牌溢价值得国人买单吗?
糟糕的产品质量,堪忧的发展前景
与LG鲜亮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关LG电视的质量投诉与日俱增。褪去华丽的外衣,LG在华表现令中国消费者失望至极。
根据某投诉网站的统计,早在2010年,LG电视就因质量问题不断位居投诉榜首位,2011年,质量万里行对其所收到的质量投诉进行统计,发现LG平板电视的投诉量再次位居被统计品牌之冠。自今年以来,LG电视又频频遭遇网友质量投诉,直可视角、SDTV水平清晰度指标不合格,电视漏光、抖动闪烁问题严重,开关机失灵等一系列新问题层出不求。业内普遍认为,时任集团首席执行官南镛引咎辞职除与手机业务不佳有关外,还和产品质量问题泛滥成灾紧密相关。一时间,LG电视质量问题近乎进入失控状态。
中怡康早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LG电视在中国的零售量和零售额同比出现68.66%、61.99%的暴跌。从全球来看,虽然LG电视在外资品牌出货量中仅次于三星,但LG落后于三星的距离逐步被拉大,最新的数据显示三星至少领先LG六个百分点。早在2007年,LG曾试图抢占全球平板电视第一的宝座,但鉴于LG近几年的表现,这个目标逐步被当成一种空谈,相比三星,LG已经越来越难以望其项背。
近些年,LG电视、冰箱、洗衣机被指问题不断,频频上黑榜,而空调产品又被爆悄悄退出中国市场,手机业务也被形容成“质量一差千里,销售一塌糊涂”,近期甚至被竞争对手控告剽窃OLED技术。由此可见,消费者小刘反映的LG电视售价内外有别只是冰山一角,LG的症结在于盲目追赶竞争对手,放松对产品质量的苛求和对创新技术的研发,以致于罔顾消费者诉求,沦落成“问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