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视,又称为电脑电视、计算机电视。这种新式的彩电产品正在日益成为人们居家娱乐的新宠。
据研究数据表明,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期间,智能电视的销量,占总计500万台彩电的4成以上。1-9月份,全国彩电市场销售数据显示,智能电视普及率已经高达32%。再细分尺寸上,42英寸以上电视目前已经接近全部具有联网功能,同时55英寸及其以上尺寸产品则完全是智能电视。而在2011年,包括智能电视和传统网络电视在内的全部可联网电视的市场渗透率也不过才26%。
智能电视的快速发展不仅是国内彩电市场基本特征,也是全球彩电市场的最大趋势。2012年,全球彩电市场份额最大的三星,号称全年目标智能电视消费比超过50%。在传统彩电强国,日本,联网电视的渗透率已经超过55%,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智能电视。
DisplaySearch预期,2012年智能电视全球出货量预计将成长15%,达到4300万台。2016年前后,智能电视将占据全球彩电市场出货量的45%以上。其中,日本、欧洲和中国市场将成为率先普及的区域市场,北美市场则紧跟其后。2015年之后,非智能联网电视的成长空间,将仅限于“网络环境不发达”的欠发达市场。
智能电视市场的快速发展,还表现在其利润贡献能力上。2011年,国内彩电企业的主要利润均来自于智能电视市场的贡献。在全球而言,智能功能已经成为高端电视的“标配”,全球彩电市场一半以上的利润来自于智能彩电产品。仅从销售额的角度看,全球彩电主要市场中的中国、欧洲和日本市场,智能彩电所占份额已经超过6成。
伴随着智能电视的快速普及,智能电视的硬件、软件配置也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2010年秋季,智能电视刚刚上市时,智能电视厂商主打的卖点是“自由开放”。与传统功能型联网电视比较,智能电视可以自由安装软件,这等于彩电的功能是开放的。这一特点是智能电视取代传统联网电视的根本力量。
而在2011年到2012年春,智能电视的卖点则主要集中在新鲜功能的加入:语音控制、手势控制,这种新技术,以及与多种智能平台的联网交互功能赢得了很多消费者的亲睐。接下来,彩电企业则在“功能逐渐丰富”的智能电视营销概念上“锦上添花”的提出“云电视”的丽娘,更进一步强调智能电视可以从互联网服务器上获得大量的内容支持、甚至计算能力支持的应用特性,并以此吸引消费者。这一时期,智能电视操作系统普遍升级到了最新的安卓4.0系统。
智能电视市场发展到2012年十一黄金周前后,市场竞争的的焦点开始向“双核”产品转移。逐渐丰富的内容和应用模式,使得消费者和厂商的关注度进一步集中到产品的初始硬件性能上。硬件性能体验取代个别软件功能,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金”标准。
整体上,过去的不足24个月的时间,智能电视完成了智能手机花了5年时间才走过的路程:无论在销售市场的份额上,还是在技术成熟的速度上,智能电视都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发展奇迹!
智能电视市场之所以能如此高速的发展,与其站立在智能产业已经颇具规模的产业基础之上具有必然关系。昔日IT业界著名的“摩尔定律”正在显著改变,并影响着彩电产业的发展过程。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来的。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一经验性的定律被认为是对人类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发展速度的最“生动描述”。作为依赖于集成电路芯片的智能产业,自然也会遵从之一基本经验定律。
2011年,智能彩电的主流还采用安卓2.0操作系统。这种配置虽然有效的降低了产品的成本(硬件成本随着软件系统版本的人为降低而降低),并有利于智能电视以更低的成本快速进入市场,但是却留给了人们“性能落后”的印象——因为当时,安卓3.0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系统。
而仅过了一年时间,2012年初,智能电视操作系统跳过了安卓3.0时代,直接同步升级为4.0版本。谷歌公司的开放式是操作系统安卓4.0也通过内置对大屏幕彩电的支持,实现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TV的跨硬件平台共享——这种思路也体现在了微软新的操作系统windows8上。
跨越性的智能电视软件进步已经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其硬件标配的升级速度更快。2010年秋季,智能电视硬件追求的是基本体验加成本控制;2011年单核CPU开始向高主频产品看齐,而在2012夏季智能电视已经全面向双核CPU过渡——追求一定的硬件先进性,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同步的芯片升级已经成为厂商们的共识。
面对智能电视上摩尔定律的频频发力,联想甚至发出这样的感慨:未来智能电视可能只拥有三四年的生命期。这与传统电视动辄8年10年的使用期形成了鲜明对比。日益IT化的电视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而主导这种变革的根本力量则是“芯片”和应用产业的进步速度。
研究表明,在智能电视软硬件配置快速成熟的背后,其实隐藏着的却是巨大的“产业不足”。
其一,彩电的屏幕比普通电脑还要巨大,这就决定了彩电在游戏市场更受欢迎。但是,屏幕更大的彩电所采用的智能CPU,在通用计算和绘图计算上的处理能力都落后传统PC产品。虽然过去的一段时间,智能彩电产品硬件性能提升飞速,但是智能电视的硬件、特别是智能部分的性能水平却依然不能满足更多的应用功能的开发需求。
第二,智能彩电应用产业更是刚刚起步。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还处于探索阶段,更谈不到“找到做好智能彩电内容产业”的方式和路径了。智能电视的基本应用,以及核心软件都来于智能手机平台。这些应用从小屏幕一跃而到彩电的大屏幕上,多数都显示出巨大的水土不服,应用效果差强人意。与智能电视应用匮乏同步的则是,智能电视金矿的大门钥匙还没找到,谁也不知道智能电视内容产业最终如何盈利。
第三,从整个智能产业上看,智能产业上没有建立起适应于智能电视的产业模式,也没有专职性的产品推出。继承自智能手机等产业的智能电视产业上游市场也处于形成阶段和市场摸索期。产品和技术都难以满足智能电视产业发展的真正需求。
智能电视产业无论进步如何飞速,都不能掩盖其新兴产业不健全、不完善的特点。而这又为未来智能电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摩尔定律的持续起效留足了“空间”。时间必将证明,明日的智能电视产业革新速度将更快。
智能电视产业不断向IT产业规律的靠近,不仅诱发了智能电视产品的技术革新浪潮,也在诱发着智能电视正营的革新浪潮。
今年5月,联想智能电视正式上市。这批3各系列、4各型号的产品,对比传统彩电产业从业者动辄三四百款的型号产品,显得格外单薄。但是,如果细究产品配合,则会发现联想虽然“人不多、但各个都是尖兵”。四款产品均采用双核CPU、安卓4.0系统,在硬件配置上不仅落后,甚至超过了大多数当时的市售智能电视产品。
而紧随联想之后,在智能电视领域跃跃欲试的还有苹果、乐视网、小米等公司。
10月18号就有媒体报道称,小米电视机顶盒已经完成工程样机的制造,开始小规模内部测试。这款小米机顶盒依然主打此前小米手机的“廉价路线”,业内消息称售价只有299元。但是具体配置不详。不过依赖于小米手机此前一直强调低价高配的作风,这款产品必将依然是一款注重应用体验的产品:软硬件配给即便不慎奢华、也不会吝啬。而299元的价格,与目前智能机顶盒动辄接近千元的价位,智能电视500元以上的溢价标准比较,无疑是便宜很多的了。
搅局的还有乐视网。虽然其参与智能电视的计划“模棱两可”,但是两三年内5-15亿的投入,这样的规划还是令人非常期待。
作为全球智能行业最赚钱,智能产业链最完善的终端品牌企业,苹果也对智能电视虎视眈眈。鸿海试制苹果电视的消息一经传来很多次。技术细节则难以窥视。但是,以苹果的作风,苹果电视绝不会是“垃圾”产品。甚至,一经有网传部分消费者为等待苹果彩电一经推迟了智能电视购买计划。
在这些企图进入彩电市场的新品牌中,拥有一个共通的特点,那就是将产品体验定位在最主要的竞争力:苹果是应用体验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和实践者;小米手机成功的精髓就在于产品体验设计的成功,尤其是硬件和营销体验设计的成功;乐视网以内容为重,切入智能电视市场,则更是以体验为切入点;即便是核心竞争力集中在硬件方面的联想,首批推出的产品也强调一流的配置、一流的性能,虽然价格昂贵销量不佳,但是却赚足了眼球。
外行人的都能把握到智能电视的“体验命脉”,内行人更是不会轻易输掉这场“应用体验之战”。年中市场,传统彩电企业智能电视纷纷向双核心过渡。PC和手机行业的多核CPU风潮开始席卷彩电市场。
传统彩电企业推双核智能电视主要基于两点考虑:首先是双核CPU技术的成熟,以及智能电视自身对计算性能提高的需求,双核芯产品可以满足消费者更多的应用需求;第二则是,在应用模式、内容端的进展不明朗的前提下,以硬件提升作为营销点,可以加速推动智能电视的普及,作为软件和应用载体的硬件的性能提升,也可以改善现有软件的应用体验,提升智能彩电的购买价值。
对于以上两点原因,市场主要观点认为,“注重双核芯”这类硬件的匹配也是传统彩电企业,在联想等新进入者的启发下“务正业”的表现。传统彩电企业无疑属于硬件厂商,软件、内容、应用都不是他们的强项。在智能电视软件应用方面短期难以形成完善产业链的背景下,“老老实实”做好硬件升级,不失为厂商从“内容躁动”中理性回归市场核心竞争点的必然表现。
本质上,智能彩电的应用体验不应简单的被理解成软件和内容,硬件才是更重要的基础性因素。在以应用体验为核心的智能行业,智能电视企业,无论是新入行的还是传统厂商,都不会在智能硬件指标上甘心落后,甚至会主动挑起硬件指标之战。这种竞争手段尤其适用于内容和软件体验难以在短期突破的市场局面之下。
面对彩电技术的智能发展趋势,彩电企业开始关注CPU这样的配置,并作为主要市场卖点和竞争点。这种市场变化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智能彩电的本质:与PC同源。
事实上,智能电视的发展已经使得传统电视技术难以主宰彩电市场的格局。信号接收、解调和优化处理:这是传统彩电产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有了出色的信号处理,再加上不错的显示器和喇叭,就会是一台很好的电视机。但是,智能彩电却要比这类传统产品复杂的多。
智能电视拥有CPU、GPU、内存、外存、主机板、OS(操作系统)和APP(应用软件)。智能电视的开机是以运行OS系统为前提的。智能电视应用过程中,传统电视的“信号接收、解调和优化处理”过程被置于智能操作系统的管理之下,甚至可以借助智能CPU、GPU的运算功能、特殊的算法软件程序,重置信号的解调和优化处理过程,达成更为神奇的效果。
例如,康佳推出的双通道电视,就是智能计算管理、参与、并主导电视画面显示应用的成功创新范例。在智能计算的前提下,一些传统电视功能也变得没有实际意义,例如多信号源画中画技术:智能电视自身就是一个多窗口、多线程任务系统,因此多信号源画中画是智能电视最基本的应用方式,而不再像以前的产品那样,实现画中画要依赖于特殊的设备和技术。
和计算机、智能手机类似的硬件、软件配置已经成为智能电视区别于传统电视的标志。硬件计算能力的高低,则成为智能电视选购过程中,超过显示效果水平的第一位性能指标性选购因素。但是,智能电视新引入的“技术”还不仅限于此。
智能电视还是一个通信节点和共享平台:和手机、电脑、平板贡献多媒体内容、程序应用画面不是什么领先科技;上网冲浪、聊天、可视电话都已经成为现实;甚至智能电视还可以参与其他智能家电的控制,帮助更多的智能设备完成通信交换、辅助计算等任务,并进行自我程序学习,以适应“主人”的生活习惯……
这些方面的优异应用表现,都说明智能电视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电视机产品,而在成为一个现代通用信息化技术的集成体、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集成体、现代控制技术的集成体、以及未来物联网技术的可靠计算中心,应用终端。泛信息化的特点,将是决定智能电视未来市场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之一。
2012年,国内彩电企业都加强了智能产业的设备体系化建设:联想提出四屏一云,依靠智能手机和PC市场的优势强攻TV市场;小米手机发力智能机顶盒、窥视客厅金矿;苹果重新布局智能电视、跃跃欲试;TCL、海信、海尔等传统彩电企业加大智能手机等智能产品的额市场布局,以求完善智能应用和智能体验产业链,并逐步打造自身品牌的IT科技形象。
总结:
市场规律已经非常清楚的昭示出,一个以IT规律、摩尔定律为核心的智能电视技术的爆炸时代已经来临。比拼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即将代替传统显示和广电技术成为彩电产业的竞争焦点。TCL、联想们的双核彩电已经火爆畅销,四核、六核时代或许不再遥远。智能电视的体验竞争正在经历软件、硬件到一体化体验的全面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