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不甘平凡的TCL集团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在全球彩电产业链中赢得了突破性胜利,成为中国第一家同时具备“面板-模组-整机-国际化销售”运营体系的企业。
10月10日,TCL集团发布“关于2012年9月份主要产品销量数据的公告”称,华星光电第8.5代TFT-LCD(液晶面板)项目已经提前达产。华星光电在9月份液晶玻璃基板投入量为10.8万片,提前3个月达到项目设计产能,产品综合良品率达到95.0%。华星光电9月份液晶电视面板和模组销量合计165万片,占当月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市场份额约9.5%。受9月份液晶面板价格上涨的影响,华星光电当月经营性损益基本达到平衡。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家电行业分析师梁振鹏认为,提前达到满载产能后,在面板良品率、工艺质量、技术先进性等方面居于国际一流水平的华星光电,能够有效与TCL多媒体业务(整机组装)联动,在新品推出、成本控制等方面明显突破。这意味着,TCL液晶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的协同优势将会更加明显,彩电产品的竞争力会进一步提升,这会促使TCL达成今年跻身全球彩电行业前五强的目标,并且,未来三年内TCL有望跻身前三强。
不甘受外资扼制,质疑中动工8.5代线
受日韩彩电企业扼制上游产业链许久的TCL集团,曾经在与三星、LG、索尼、夏普、松下等跨国企业的竞争中吃了不少苦头。
没有议价权、关键时刻缺货,让TCL和国内其他彩电巨头常常感到“缺屏”的痛楚。同时,由于液晶面板占整机七成左右的成本,国内整机电视厂家处在全球产业链的最末端,说白了就是在给上游的液晶面板企业打工,最多也只能挣个辛苦的组装费,甚至卖一台数千元电视的利润还比不上一件内衣。
TCL集团董事长兼CEO李东生看得很明白:中国大陆彩电企业现阶段只有掌握液晶面板的研发和制造技术,积极抢占产业制高点,构建全产业链,才能争夺液晶电视产业的话语权。产业“屏”障必须突破。
于是,受到深圳市政府大力支持的华星光电第8.5代液晶面板项目启动了。这种行为,得到各级政府适时而科学的大力支持,形成中国平板显示产业最关键的推动力量之一。“华星光电从一开始立项,就得到了国家、省市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华星光电某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因为,一条高世代面板生产线,投资巨大,如果没有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单个国产彩电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勇气去冒险。
当然,进军陌生的高世代液晶面板行业,让TCL集团历经千辛万苦。
2010年3月,华星光电主厂房施工承包商中建一局和华星光电参与基建的员工们刚到工地时,正值深圳的雨季,道路泥泞,车都开不进来。员工们住在简陋的铁皮房里,发动机功率低,连空调都不能用,一到午后,铁皮房里如同蒸桑拿。
负责该项目的生产运营和基础建设的华星光电高级副总裁金旴植介绍,在国内,华星光电创造了同类项目建筑面积的记录,并且拥有面积最大的单个洁净室,同时也是第一个采用无高架地板体系的建筑。这一技术目前国内很少用,几乎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而工期之紧也前所未有,中建一局和华星光电的员工只能在施工过程中边摸索边总结,攻克了许多想象不到的技术难题。
除了施工难度高之外,华星光电还面临在陌生的高世代液晶面板行业面临着人才、技术、专利方面的难题。到底是走京东方、上广电、中电熊猫等面板企业引进外资、吸收技术或者购置现有生产线的老路,还是开辟一条完全自主创新的新路?华星光电最终选择了后者。
完全依靠自主创新,在空白中获得技术专利突破
华星光电在中国面板行业中开创了一个先例:完全依靠自主创新建成了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之前,中国面板行业通行的办法都是引进外资、吸收技术,甚至于去购买外资企业已经停产的落后生产线。而华星光电却要完全靠自主创新,在一片空白处建起属于自己的高世代液晶面板“高楼”。这谈何容易?
集成创新的思路应运而生。李东生有一个理论,面对复合式竞争格局,要坚持“国际化、液晶产业链和自主技术创新”立体化战略,这三条主线犹如立体几何的X、Y、Z轴,互相关联组成一个整体。其实,这就是一种集成。
平板显示产业的各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华星光电并不打算在所有的地方都进行原始创新,决定通过产品设计、工艺创新来整合,以及应用新材料,开发出新的产品路径,就像苹果公司所走的道路一样,从而获得更广阔的技术应用和市场空间。
以此为指引,开始尝试“独立技术路线图”——自主组建核心技术团队,打破以往依靠引进外资、吸收技术的常规建设路线。华星光电自己出资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地招揽国际专业面板人才,通过自主创新和研发来拥有核心技术。短短时间内,华星光电形成了多级人才梯队战略。
记者了解到,在团队建设方面,截至目前,华星光电员工总数达到3800余人,其中工程技术、产品研发和管理人员1600余人,约占比40%。在核心技术团队方面,截至目前已有283人,特别是公司有3人成功入选了国家“千人计划”。
华星光电人才梯队建设也取得了积极进展,目前基础研发项目,80%可由新人承担。此外,公司重视研发团队构建,目前研发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10%。
生产工艺技术方面,华星光电自主开发的核心技术——HVA技术已于今年1月全面导入,从而使华星光电所生产的面板穿透率达到业界领先水平,能效达到国内平板电视一级标准。
四道光罩制程也已开始导入,综合良率已达量产水准并全面应用到32寸产品,预计明年扩大至其他尺寸产品。导入四道光罩工艺,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能有效扩大产能,预计可以使满载产能从月产10万张提高到12万张以上。
华星光电将持续改善生产工艺技术能力,在今年已经推出3D、窄边框、4k2k(110寸,55寸)超高清等新技术产品,明年还将导入GOA、COA、铜制程等先进工艺,以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和生产效率。随着新技术应用,华星光电明年将通过技改,进一步优化生产系统,力争达到月产12万张基板的生产规模,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改善经营收益。
同时,华星光电研发中心已经投资建立4.5代OLED试验线,开始进行低温多晶硅、氧化物半导体和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的研究。公司已经成立专职工作小组,评估论证5.5代低温多晶硅及OLED生产线项目,并已做出项目建设方案,争取明年启动。
在新产品导入方面,32寸新技术产品已稳步量产,37寸、46寸也已开始量产,28寸和48寸正在导入并向客户送样,55寸等其他尺寸产品预计年内将陆续投入生产和销售。全球最大尺寸的110寸“中华之星”产品已在今年3月在北京发布。
技术专利方面,截至目前,华星项目启动以来累计申请专利1544件,获得授权262件。
创全球最快达产记录,众多彩电厂家抢购面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解决了施工、技术、人才、专利等一系列难题的华星光电,终于迎来了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
据介绍,华星光电于2010年3月动工,2011年10月投产,今年8月产能达到9万片,9月份产能达10.5万片,超越10万张玻璃基板的满载产能。华星光电用了17个月建成投产、用了10个月爬坡达产,创造了目前全球面板行业最快的记录,创造了新的“深圳速度”与“深圳质量”。华星光电还成为海峡两岸产能最大的8.5代液晶面板厂。在产能快速爬坡的同时,产品良率不断爬升,9月份综合良品率为95.0%,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公司通过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和规划设计,最终使得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预算总投资节省了约30亿元,与国内外同等规模项目相比,华星光电在保持最快建设速度的同时也实现了投资最省的目的。
一位日本专家曾对华星光电说:“便宜没好货,你们做不起来的。”但是现在,华星光电做成了,而且做得不比日韩企业差。
今年4月1日起国家对现有面板的进口关税进行调整,32英寸及以上不含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板的税率将由原暂定的3%提高到5%。这对于量产的华星光电是一种重大的利好消息。
李东生认为,适度上调关税,有利于刺激国内整机厂商采购国产面板,提升国产液晶面板产品的竞争力,也有助于减缓华星光电等液晶面板厂家的短期经营压力。
梁振鹏表示,有了国家在关税方面的保护性政策扶持,还得到了政府专项补助资金,再加上中国大陆土地、厂房、人力成本优势,华星光电生产的节能环保、3D显示、窄边框、超高分辨率等新技术液晶面板相对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所产面板更具成本优势,受到了众多国内外彩电整机厂家的青睐与抢购。
记者获悉,随着产能爬升,华星光电除了向TCL多媒体供货之外,开始陆续向其他国内外客户供应产品,国内有海信、长虹、康佳、创维,外资包括三星、冠捷等。尤其是从今年6月份开始实施的节能惠民财政补贴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整机厂家对液晶面板的旺盛需求。
从目前订单情况来看,至年底华星光电需满负荷生产才能满足客户需求。据悉,在大尺寸电视面板出货量上,8月份华星光电占全球市场份额6.4%,已超越了京东方(5.9%)。华星光电目前整体进展没有落后对手,并且在某些指标超越了国内同业竞争对手。
产业链垂直一体化,TCL液晶电视销量猛增。
之前TCL集团建有国内产能最大的下游整机工厂、中游液晶模组工厂,如今华星光电提前达产后,TCL集团拥有了丰富的上游液晶面板资源。
TCL集团的彩电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的协同优势正逐步体现。例如,今年上半年TCL多媒体业务共实现销售收入133.22亿元,同比增长20.81%;实现净利润3.56亿元,同比增长224.21%。TCL多媒体收入和盈利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资源的整合和供应链的优化。借助于华星光电供应的先进面板资源,TCL多媒体业务不断完善产品结构,推动产品差异化策略,提升价格竞争力并加大推广力度,带动了销量、利润及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的提升,并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采用资源整合策略降低了产品成本。今年上半年,TCL多媒体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6.1%提升到17.5%。
10月10日,TCL集团发布“关于2012年9月份主要产品销量数据的公告”称,TCL集团9月液晶电视销量为192.23万台,同比增长42.22%。其中TCL多媒体液晶电视在国内外市场销量分别为119.01万台、70.58万台,同比增幅分别为37.47%、55.84%。今年1-9月TCL集团液晶电视累计销售(包括商用显示器)超越1100万台,同比增长逾50%。
梁振鹏向记者分析到,目前竞争激烈、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极快的彩电市场其实是由液晶面板厂家所主宰的,整机厂家只能被动地去采购液晶面板厂家供应的产品。如果国产彩电厂家想要明显提升新品研发、上市速度和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就必须从上游液晶面板设计、制造环节着手,使得面板、模组、整机产业能够有效协同发展。作为唯一能够自主研发、生产液晶面板的国产彩电企业,TCL成为中国彩电行业中首家获得全产业链优势的企业。TCL彩电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差异化优势、成本竞争力和对市场的迅速反应能力是其他国产品牌难以企及的。
力推彩电工业转型,带动珠三角平板显示配套产业。
作为中国彩电行业的排头兵,TCL集团通过其控股的华星光电率领彩电业向上游产业链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大力推动彩电工业转型升级,朝着产品附加值更高、技术更加先进、产业话语权更强的方向发展。
李东生表示,华星光电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是迄今为止国内首条完全依靠自主创新、自主团队、自主建设的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这标志着华星光电项目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是中国平板显示产业的重要里程碑。目前产品质量稳定,竞争力强,市场需求旺盛,预计从10月份到年底华星光电月均产销量均会达到10万张基板以上,经营效益将进一步改善。同时也标志着国内面板自给率的大幅提升,提振了面板显示行业的信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记者获悉,华星光电有关配套建设正在有序进行。华星光电将同步内置生产彩色滤光膜;德国林德气体、日本凸版印刷、韩国LG化学等著名企业,已在华星光电厂区内进行配套。同时,旭硝子TFT-LCD玻璃基板项目于2011年6月23日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已经投产;此外,美国空气化工已有明确意向在深圳投资建设一个大型气体工厂。华星光电和台湾宏齐科技有关LED光源的合资项目也已经启动。据悉,还有很多希望在华星光电周边配套的意向供应商,目前都在洽谈和落实中。
梁振鹏认为,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在深圳提前达产,将以更快速度带动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光阻材料、液晶化学材料、LED光源等平板显示产业链的上下游关联行业发展,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一个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完整平板显示产业集群。同时,华星光电提前达产彻底打破26寸、32寸、46寸、55寸等尺寸液晶电视面板资源被日韩和台湾地区少数企业垄断的局面,还会加快平板显示产业链的国产化配套,推动液晶面板制造设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进程,维护国家产业安全,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2012年对于全球平板显示产业而言是复苏的一年。根据DisplaySearch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平面显示屏产业营收将达到1200亿美元,较2011年1110亿美元同比增长8%,并超过2010年收入。在各种平面显示屏技术中,液晶面板占据绝大多数比例,从2011年994亿美元规模增长到了1077亿美元。梁振鹏认为,在全球平板显示产业强劲复苏的大环境中,华星光电项目开始建设后,全球没有新的高世代面板项目开建。这些有利因素都有可能使得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时全球液晶面板市场将回到供需基本平衡的状况,行业经营环境将逐步改善,预计届时华星光电将会为TCL集团创造可观的利润回报。
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有望赢得胜利的果实。李东生具备广东人身上“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质,总是率先在产业变革之际引领企业转型升级。1993年,李东生率领TCL进军彩电业务,就是从“不可能”中杀出了一条血路,使得TCL成为彩电行业领军企业;2004年,李东生主导TCL收购法国汤姆逊全球彩电业务与阿尔卡特公司全球移动终端业务,也是从“不可能”中奠定了TCL全球化消费电子行业领先者的地位;2010年3月,总投资达245亿元的华星光电8.5代线在国内外一片质疑中动工,之前在液晶面板行业完全缺乏技术和人才积累的TCL集团又一次创造了奇迹,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使得华星光电提前达产,在告别“缺芯少屏”尴尬的同时,终于摆脱日本、韩国等地的外资品牌对上游产业链的控制。
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作为中国彩电业“排头兵”的TCL集团努力推动华星光电建立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产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营管理体系”。目前华星光电的提前达产,使得TCL集团能够以完善打造的垂直一体化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优秀经营成绩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