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板显示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11年,尽管全球面板产量供过于求,迫使外资面板巨头不得不搁置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建设,但是京东方和华星光电自主建设的两条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量产,使中国大陆成为世界液晶面板产业的重要一极。随着中小尺寸市场的开启和新一代显示技术的升级,2012年将引发面板技术新一轮竞争。
日、韩以及我国台湾面板企业近年来一直都在进行整合和兼并,全球5大面板厂商三星、LGD、友达、奇美、夏普的年出货量占全球的近90%,而日立、索尼、华星光电等通过与这5家厂商技术授权或相互投资的方式牵手合作。
前几年液晶面板的供应量和需求量的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从2010年开始,增长率骤减至10%~20%。2011年,全球几大面板厂商相继发布财报,“亏损”成为各家财报的关键词,从韩国的三星、LGD,到我国台湾的友达、奇美无一幸免。三星、LGD已经开始缩减液晶面板领域的投资,甚至频频延迟在中国大陆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建设;友达、奇美也在主动寻找新的方向以缓解液晶面板主营业务的下滑。在这种背景下,全球平板显示市场的重心、技术都在发生变化,液晶面板厂商之间也建立起了新的竞合关系,以应对挑战。
与上述面板巨头不同的是,2011年中国大陆自主建设的两条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纷纷宣布量产,使全球平板显示产业处于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京东方副总裁张宇说:“根据DisplaySearch预测,2012年液晶电视国内市场需求为5000万台,2015年将达8000万台。一条8.5代线,根据切割的产品尺寸不同,以9万片玻璃基板的产能计算,每年可生产1200万片到1400万片液晶显示屏。按此计算,如果仅满足国内对液晶面板的需求就需要6条8.5代线。目前大尺寸液晶面板产能过剩,是全球经济不景气所导致的,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井喷式的需求。”
在全球液晶面板市场低迷的状况下,业内曾经对京东方和华星光电8.5代线的投产提出质疑,但是对于中国大陆而言,两条生产线的投产使彩电用液晶面板从无到有,并彻底结束了大尺寸液晶显示屏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进而使中国大陆成为继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以后液晶面板产业的重要一极。
“虽然传统TFT-LCD显示技术需求数量增长,显示尺寸持续向大尺寸推进,但随着价格的持续回落,未来成长动力将很大程度上依赖新型显示技术。”DisplaySearch市场研究总监张兵这样说。
根据张兵预测,LTPS(低温多晶硅)和AMOLED是最具潜力的新型平面显示技术。2012年之后LTPS产值在整个平面显示产业中所占份额将超过10%,AMOLED将有机会从高端智能手机显示屏直接跨入液晶电视市场应用中,其份额将在2013年之后超过10%。
事实上,在2010年年底,三星电子旗下的三星移动显示器公司(SMD)就将AMOLED导入智能手机,并且在三星与HTC手机上相继使用。近日,三星又宣布2012年将推出55英寸OLED电视,并计划启动8.5代生产线用于大尺寸OLED面板的生产。
可以说,在OLED领域,三星早已走在了前面。
为了在新一代显示技术竞争中赢得话语权,日立、索尼和东芝成立合资公司转向中小尺寸液晶面板业务的研发,并加大AMOLED高端技术开发力度;在我国台湾地区,友达已重启AMOLED计划,将其3.5代LTPSTFT基板生产线用于生产AMOLED面板,预计2012年开始量产;而中国大陆,京东方、维信诺、天马、彩虹等企业也不断加大OLED技术的研发力度。在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十字路口,以OLED为代表的新型显示技术成为各大企业新的逐利点。
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平板显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谷至华表示,目前我国首先要做大TFT产业,在液晶领域获得话语权。OLED技术布局要有梯度,待中小尺寸OLED技术成熟后,再研发大尺寸产品,不宜盲从布局。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支持与指导下,2011年6月2日国内19家OLED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的中国OLED产业联盟在广东惠州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大陆的彩虹集团、长虹集团、上海天马等已经开始在4代以下OLED领域布局,而京东方也在内蒙古投资建设5.5代AMOLED面板生产线。当前我国多条引进的AMOLED生产线已进入项目建设的关键时期,但OLED产业也面临基础研究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缺乏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在全球行业标准及知识产权领域缺乏话语权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OLED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具体研发策略上,要认识到发展AMOLED关键在AM(即TFT),有基础的TFT-LCD企业是发展AMOLED的研发主体。日本政府的新举措将是取LCD之长补OLED之短。AMOLED的核心技术是增大TFT场效应迁移率与均匀性,到底是用低温多晶硅TFT还是金属氧化物TFT,在大规模生产上至今还未有定论。因此,有TFT-LCD基础的企业是最容易转身研发AMOLED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