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纽约著名的时代广场上,有两块硕大的电子广告牌格外醒目,虽然上面的产品展示颇具竞争意味,但它们的客户却来自同一个国度,它们就是韩国的三星和LG。
作为全球电子产业中的“双雄”,三星电子与LG电子在业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9年,三星电子凭借1178亿美元的销售额一举超越惠普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如今它已是全球第一大电视机制造商、第二大手机制造商和第二大半导体制造商。同样是在09年,LG电子的电视机销售量超越日系巨头索尼跃居全球第二,手机的销售量超越摩托罗拉跃居第三。
为何“韩系双雄”的崛起会如此迅猛?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它们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在强势发展的背后,韩国双雄又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
成功的尾随+全球化视角
“出色的尾随者”, 著名产业经济评论家洪仕斌这样评价这两家韩国企业。
的确,三星与LG的成功与其成功的“尾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69年,三星电子刚刚成立时还只是一个为三洋制造廉价的12英寸黑白电视的OEM贴牌公司。但随着长时间代工过程中核心技术的掌握,三星开始从最初最原始的拷版战略向模仿战略迈进,虽然这其中的核心技术并不属于三星,但它却可以在的原产品基础上对产品的设计和零部件设计一定程度的改进或创新,以适应特定市场的需求,12寸经济型黑白电视机在当时的韩国广受欢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之后,三星又通过收购高技术企业以及与拥有尖端技术的竞争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共享技术的方式紧跟技术领导者,开始进入高端市场。随着科研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三星已不能满足紧跟他人,开始强调用最先进技术开发全新产品,创造新的需求和新的高端市场,从而完成尾随后的超越。
这种情况现在也在发生,因专利问题苹果正与三星无休止的诉讼,苹果CEO讥讽三星为“学人精”,华硕董事长施崇棠则形容其为“复制后,再把你宰掉”,三星俨然已被视为家电业中的腾讯。
除了出色的尾随,广阔的全球化视野也为“韩系双雄”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他们踩准了全球化得鼓点”, 全国消费电子渠道商联盟秘书长吴咸建告诉记者,“它们抓住了80年代全球化浪潮的机会,在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有策略的开拓了海外市场。”
三星和LG首先开拓了欧美日等一线发达市场,并通过产品优质的品质迅速打响品牌知名度,随后,借助在一线市场的成功,以建设生产基地的方式全面拓展二、三线国际市场,并将三星的制造重心往低成本国家倾斜,在这些地区建立加工、生产基地以降低制造成本。
“虽然现在我们的企业也在搞全球化,但只能说是产品已经全球化,品牌却远没有达到全球化的程度,即使如海尔这样已全球化多年的品牌,在欧美市场还是处于边缘化。但三星、LG在欧美却早已是名牌产品,这点需要中国企业认真去学习”,吴咸建说。
韩系企业已深扎中国
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韩国LG集团通过中国红十字协会向灾区捐款1700万元人民币,其中700万元指定捐给“竞争对手”长虹。事后有业内人士称,LG之所以指定给长虹捐款,是因为长虹每年向LGDisplay采购的液晶面板金额高达数亿元。如果长虹不能及时恢复液晶电视生产业务,LG自身的液晶面板的全球出货量也会受到很大影响。这种分析准确与否,不得而知,但LG与中国市场的融合程度却由此可见一斑。
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个季度,国内彩电厂商采购的LCD面板中27%来自LGD,24%来自三星;而在LED面板的采购上,LGD占35%,三星占31%,都是排名前两位,可见国内企业对“韩系双雄”依赖之深。
反过来,中国对三星、LG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中国是三星电子全球最大的供货基地,全球销售的三星产品50%以上来在天津、苏州、华南三大生产基地,三星手机全球2亿台左右的销售量中1.5亿台在中国生产;78%的三星液晶电视、100%笔记本电脑、打印机在中国生产。LG电子也在中国的沈阳、南京、广州等地共建有13家法人工厂,产品涵盖了显示器、平板电视、手机、空调、冰箱等几乎所有的LG产品。此外,今年四月,三星与TCL宣布以交叉持股的方式在高世代面板项目上进行合作,加之LGD与创维此前在广州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上达成的合作共识,韩国上游面板业与中国下游彩电制造已形成了深入的利益捆绑。
其实,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初阶段,三星、LG仍因消费市场的差异性和市场定位的不准确,走过相当长时间的弯路。在1997年之前,三星电子在中国执行的一直是“以量取胜”的策略,试图把产品铺满整个中国。而LG在进入中国的早期,更是以低端的价格攻略为主,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建厂降低生产成本,并以此在产品价格上紧贴国产品牌。从97年金融危机后,二者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三星开始调整在中国的业务,不再力推所有的产品线,而是精心选择高端产品,进行大力的市场营销,所关注的城市范围也从整个中国缩小到10个主要城市。LG也开始差异化的产品发布,开始进入高端市场。
“与国内家电企业相比,韩系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完整的全产业链布局”,洪仕斌告诉记者,“从半导体芯片的研发,到背光模组的制作、面板的生产,他们几乎有从原材料到整机近乎完整的产业链。而中国家电企业还只能从事产业链的一部分。这样的状况下,国内面板企业很难降低成本,竞争力也就会减弱。”
强势崛起背后仍存问题
虽然韩系企业的崛起之势异常迅猛,但在其快速发展的背后,同样存在不小的问题。
“对于日本企业,国人多有品牌上的信任度,而对于刚刚崛起韩国企业,国人的信任度显然不高,‘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性价比低’、甚至是‘披着国际化品牌外衣的本土货’,都是不少消费者对韩系家电品牌的印象”,一位业内观察人士告诉记者。
除了品牌信任度还不够高外,虽然韩系企业在一二级市场风生水起,但在被誉为“广阔蓝海”的中国农村市场的却极其薄弱,就连三星电子大中华区总裁金荣夏夜坦言;“目前三星电子的产品在中国农村市场还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三星刚进入中国市场时,采取了通用的总代理经销的模式,这导致其对渠道的信赖性极大,企业的发展容易受到渠道限制,而且利润空间很小”,洪仕斌说,“虽然现在三星也在各地建立了销售公司,逐步实现对中国市场的渠道区域扁平化,但仍没有切入众多主流的传统分销渠道,这就导致三星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而且不能充分的渗透到三四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