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后,中国制造的首条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将正式投产。这条生产线被国内相关产业寄予厚望,被公认为是缓解下游整机企业长年“缺芯少屏”困境的突破口。8.5代线来了!它能否挑起振兴中国本土面板产业的大梁?
第1问
“中国造”高世代线
能否改变行业格局?
总投资280.3亿元的京东方北京8.5代线项目将于本月28日正式投产,并于三季度达到量产。据了解,此条生产线玻璃基板投入设计产能为9万片/月,主要生产26-55英寸液晶电视显示模组。从此,国内32英寸以上面板全部依靠进口的局面将被改写。
据悉,2010年,中国进口液晶面板金额高达470亿美元,仅次于集成电路、石油和铁矿石。尤其是32英寸以上的液晶屏,中国电视整机企业全部依赖进口。京东方的8.5代线投产后,将能够生产从1.7英寸的手机屏到55英寸的电视液晶屏的全系列产品。京东方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炎顺向记者介绍,中国面板业缺芯少屏幕的局面将得以缓解。
对此,帕勒咨询首席顾问罗清启(微博)表示认可。他认为,这条8.5代线的投产对显示行业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此条“中国造”8.5代线不足以撼动整个面板行业的格局。他指出,京东方只拥有这样一条8.5代线,而三星、LG等企业在国内外市场拥有多条高世代线。这两家企业生产的面板占全球市场总量的40%。他们的技术相当成熟、良品率很高,在面板业掌握着足够的话语权。因此,即使等到今年末华星光电的高世代线项目也投产的时候,面板行业格局也不会在短期内发生太大的变化。
陈炎顺也坦言,中国面板企业与三星和LG的差距主要在于后者拥有从原材料到整机近乎完整的产业链,而中国企业还只能从事产业链的一部分。这样的状况下,国内面板企业很难降低成本,竞争力也就会减弱。
第2问:
后市短期及长期面板价格走向?
除了京东方8.5代线本月即将投产,5月31日,三星与TCL交叉持股的苏州7.5代线项目也开始动工,计划在2012年8月竣工,2013年1月投产。投产后每月产能为玻璃基板10万片,生产40英寸以上的大型电视面板。
据LG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LG广州的8.5代线项目也正在推进之中,至于何时开工建设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肯定会尽快。而国内另一条液晶高世代项目华星光电计划今年四季度实现量产,2012年12月达到满产,预计将实现产能月加工玻璃基板12万片,年产26-55英寸液晶电视模组约1750万块。规模如此庞大的液晶面板上市,面板价格将会走出一个怎样的趋势呢?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内外企业的面板产能集中释放,产能过剩隐忧已经显现,面板价格处于高位的可能性很小。
此前,京东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曾透露,目前,日韩企业正在对中国面板业进行刻意打压。韩国企业会努力压低面板价格,国内企业为争夺市场不得不跟进,撑不住的就会遭遇洗牌。
罗清启认为,这种局面会继续下去。三星、LG等面板巨头不会让京东方这样的中国本土企业顺利成长。“国际贸易的竞争是你死我活。三星、LG等企业若不对京东方低价打压,巨大的市场份额将被京东方抢走,所以这些国际巨头将不惜一切代价与中国企业寸土必争,面板价格还会继续走低。”
第3问:
本土面板企业能否终结亏损局面?
京东方这家背负着中国民族显示业振兴希望的企业近年来日子并不好过。巨大的前期投入,让京东方几乎陷入了“融资-亏损-再融资”的怪圈,也招致不少投资者质疑。今年上半年,京东方预亏高达13亿元。对此,张宇表示,京东方8.5代线量产后,京东方也会随之盈利,被动的局面将得以改善。
罗清启认为,京东方的亏损局面确实能够借8.5代线改善,然而情况却不能过分乐观。随着韩国面板企业与我国台湾地区企业间角力的日益加剧,全球面板价格仍然处于不断下滑轨道,而此时掌握专利及配套主动权的韩国面板业显然成了最大赢家。目前,连老牌的台湾面板企业都纷纷陷入了亏损尴尬。
据了解,截至今年5月,全球面板价格连续11个月下滑,台湾面板大佬奇美和友达也陷入了巨亏局面。台湾奇美电子一季度净亏损138亿元新台币;台湾友达光电去年四季度亏损达113.39亿元新台币。
等到各个面板企业产能全部释放,如何形成稳定的下游“出海口”是竞争的焦点,也是国内面板企业扭亏的关键。家电分析师梁振鹏指出,京东方若与长虹、康佳等没有上游液晶面板业务的企业进行交叉持股形成利益捆绑,就会有稳定的下游“出海口”。一旦面板的销路打开了,京东方亏损的局面就会有很大改善。但陈炎顺并不看好这种方式。“我们不会绑定一家企业,这样就不会因为合作企业出问题而背负很大的风险。我们会广撒网,扩大客户群。”
尽管如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面板业竞争的关键就在中国国内市场。三星、LG已经提前动手拉入中国本土企业做同盟,未来的“拉帮结派”之势将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