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有营销专家也表示,商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只是基础层面,其代表的符号价值往往更值得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电子产品、汽车制造过程中已出现智能化、傻瓜化趋势,在产品上跟进、模仿并不难,而从精神层面来塑造品牌才见真功夫。
“苹果之所以能够在电脑、手机、音乐播放器等领域引发革命,与乔布斯不仅重视技术,更关注"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制造让顾客难忘的体验"等人性化的创新有关。”专家指出,整个日本的电子企业都面临类似的问题,从电视到显示器,从平版电脑到智能手机,几乎每一个主要领域都未能持续创新,并推出引领行业先锋的产品。
与此同时,去年3月的日本海啸和福岛核电站事故导致日本本土一些精密零部件制造缺货,直接暴露出日本企业注重成本管理、非常精细的生产规划和合作机制,应对突发事件时不够灵活的问题。
而另一方面,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泡沫之后,日企加大海外投资及产业转移力度,经过多年发展,日企大多依赖海外市场,而海外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就成了一颗“不定时炸弹”。
“严重依赖出口的日本一向偏重欧美市场,但欧美市场2008年以来一直是金融危机的重灾区,自身难保。去年"3·11"大地震彻底地把日本经济推向了谷底。日本政经界人士始终以"亚洲的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自居,导致很多日企战略判断上出现差错或延迟。”肖恩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孙伟强认为。
此外,日本产业链的海外布局也使技术外溢、人才缺失等问题更加凸显。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指出,虽然日本企业目前仍然掌握大量核心技术,但“人才积累”这一隐藏在企业财报和经济数据背后的重要因素,将越来越影响日本企业未来的发展。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日本企业所积累的高端、核心技术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依然有它的优势和特点。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也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一方面要在吸收外来投资的基础上加强技术投入;另一方面,在实行“走出去”战略时,注意强化核心技术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