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日本家电在中国市场上表现不佳,索尼等巨头上半年业绩报亏,进入第三季度,日本家电企业又纷纷开始缩减在中国的业务,进行大撤退。
先是海尔于今年7月与日本三洋电机达成协议,将以100亿日元收购其在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的冰洗资产及销售网络,三洋这一家电品牌以后将淡出市场。随后,日立表示其电视机业务将全部实行代工。10月,索尼称有意于年内将持有的合资企业韩国S-LCD公司的股份出售给三星。松下决定削减等离子电视面板产能,位于日本宾库县尼崎市的第三等离子面板将停产,同时将出售千叶县茂原市的液晶显示面板厂。夏普和东芝也将更多委托代工。
为什么日本家电业企业在中国市场纷纷撤退呢?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
第一,日本家电企业的经营模式问题。日本家电企业对核心技术的保护意识强,多采用垂直化的经营模式,研发多在本土进行,中国公司的产品开发需要向总部报告并获许可,复杂的产品开发流程往往使产品开发的周期较长,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海外市场。同时,垂直化的经营模式增加了国际化企业的经营成本,当中国一线家电市场日益饱和时,开发二三线城市市场成本更高,相对中国企业,日本家电企业缺乏渠道、价格和政策优势。
第二,国内外经济环境使得日本家电企业成本上升、业绩下滑。一是美国和欧洲债务危机,日元大幅升值,日本家电企业出口成本增加;二是中国面板业进口关税可能从目前的5%提高到8%~12%,消息虽未经证实,但可能影响企业制定经营策略;三是日本国内地震、劳动力减少等因素使得日本家电企业销售下降,人力成本上升。
据市场调研机构GFK称,上半年,日本家电连锁门店的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约20%。家电巨头多面临亏损,松下电视机业务已经连亏三年,索尼在2011年则是第8年亏损,目前索尼已经将2011年电视出货目标下调19%,降至2200万台。
第三,家电行业日益微薄的利润使得日本家电企业纷纷开始战略转型。据中经网统计,家电制造业的行业利润率不到5%。面对日益微薄的行业利润,日本家电企业纷纷转型。索尼将锂电池业务、3D电子产品、网络服务并列为集团的三大增长引擎。松下则向新能源、环保领域进军。在2011年中日绿色博览会上,日立、东芝展台上已经看不到家电产品;索尼展出的则是太阳能,水处理等环保概念与技术;松下以创能、蓄能、节能和能源管理为基础,向参观者展示了从家庭、店铺、楼宇、公共场所到整个区域的综合节能解决方案。夏普虽与索尼等企业不同,强化其液晶电视和白色家电业务,但仍然主打健康节能牌。日本产业结构“十年一换”的规律在家电行业得到充分体现。
那么,日本家电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撤退对于中国家电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日本企业的撤退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市场空间,但日本家电企业仍然是不可小觑的竞争对手。尤其应该看到的是,日本家电企业只是在传统家电领域的撤退,在节能、环保、数字家电等新领域不但没有撤离,反而加紧了布局。
事实上,日本家电企业正从产业链的下游向上游转移,从低利润的整机组装向高利润的产业核心部件制造转型,从终端零售市场向家居、商用市场转型,从产品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型,以期抢先占据家电行业高利润环节,日本企业的转型将进一步挤压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缺乏电机等核心零部件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从事家电整机生产和制造的中国家电企业的利润空间。
此外,日本家电企业从传统的家电产业向附加值高的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转移,也给利润日益微薄的中国家电企业带来了启示。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家电行业依赖价格战的生存模式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受到挑战。以旧换新、新电下乡等政策逐渐退出,也要求家电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用户体验的关注,使得智能化、数字化、人性化成为未来家电产品的发展趋势,这必然要求中国家电行业加快产业升级。
家电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快速变化的市场设计出符合用户需要的产品,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要加强上下游整合能力,加强上游零部件和产品的研发,加强二、三、四级城市市场渠道建设,不断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