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李东生:经济体制改革要让市场发挥更大力量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更新日期:2011-12-30 作者:佚名

以制度和改革为动力

    苏格拉底在两千四百年前这样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

    2011年,TCL度过了精彩纷呈的三十华诞。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不能留住飞逝的时光,但我们留下了三十年难忘的回忆。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梦想赤子般的执著,TCL 从一个5000元人民币起家的小小合资公司,发展成为年销售额600多亿元的国际化消费电子领先企业。而今已步入而立之年的TCL,正在和全体员工们一道,实践着“诚信尽责、公平公正、变革创新、知行合一、整体至上”的企业价值观,朝着实现“成为受人尊敬和最具创新能力的全球领先企业”的宏伟目标而不断努力。

   

    很多中国企业和我们的目标殊途同归。但在当下全球经济并不景气且危机四伏的情势下,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经济结构调整,包括我们产业结构调整。

    从经济结构调整来看,过去10年国内经济结构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有很多工作是滞后的。目前表现比较严重的一个滞后,在整个中国经济运行当中市场的力量比例还是太小,而政府的这种力量还是显得太大,对于一个健康的经济体来说,这是一个不太合理的现象。未来经济体制改革如何能够让市场的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我们一个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对于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应该从低端产品向高端全产业链这一块去扩充。因为过往我们企业竞争更多的是依靠效率、速度和成本领先的优势,但现在很明显,单是靠效率速度、成本领先是不足以支撑我们企业继续的发展。

    然后是如何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动力的问题。

    我非常认同吴敬琏先生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评价。他曾经说过,中国的长期发展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增长模式存在缺陷。经济发展的核心还是经济发展的模式,经济增长关键主要要靠投入资源来实现增长,还是要靠提高效率来实现增长。从现在来看,我们经济增长很明显,我们是要更多靠提高效率来实现增长。

    经济增长的前提是要有持续的要素推动,目前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无非就是三个,一个是外部需求因素,一个是内生财富追求的因素,另外一个制度贡献和改革创新的因素。

    前两个因素大家都很认同了,重点就是如何在制度贡献和改革创新方面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多动力。譬如说,制度的改革,你看这几年我们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已经连续几年超过GDP的增长,看起来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是大家想一下,实际上这也是代表在经济制度这个方面是存在可改进的地方,它一定会影响企业未来这种积累和发展能力。在税制没有大的变化情况下,实现这样一个结果本身也说明我们在制度方面是存在这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尊崇技术与创新

   

    最后,企业发展要如何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这其中三个方面最重要。

    首先,无论你从事哪一个产业,企业发展战略一定要想得很清楚。如何在一种新的,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更加合理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

    其次,要持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中国商业精神里面尊崇、尊敬技术的精神不足,我是非常认同的。中国是很有企业家精神的,也是很有商业精神的,但是我们对科技、对技术的崇拜是远远不如我们对财富、对金钱的崇拜。对企业来讲,特别是制造型企业,一定要在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能够持续不断的努力,我们才有未来。

    最后,继续走国际化道路。虽然外部经济环境不是很好,但是中国企业要成为有竞争力的全球性企业,我们一定是要在国际化方面有更大的突破。走到今天我们应该说,我们当年对汤姆逊彩电并购,和对阿尔卡特手机并购是取得了阶段性成功的。目前这两个业务海外销售收入,加起来已经占到集团整体的52%,已经超过我们国内业务的收入。我们彩电在全球排在第六位,我们手机全球排在第七

    位。当然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中国企业一定要在国际市场中能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我们才有未来。

    历史无数次证明,没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我们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不会得到尊重。而这个强大的国家是要靠每一个行业里有许多强大的企业做支撑。我愿意和各位企业家同行一起努力做一个中国的有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在此我也欣喜的告诉大家,2012年1月,由财经作家吴晓波牵头创作并审定的第一本全面阐释TCL发展历程与企业精髓的图书——《鹰的重生》——即将面世。在这30年已成过去,TCL迎来崭新起点之际,作为这家企业的守望者,我衷心地感谢社会各界的一路同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过往的优秀不能保证未来的成功;在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必须超越自我,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追梦三十年,TCL再出发!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