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纷纷公布第二财季、第三财季财报后,相较于前一季财报出炉时引起的震动,日本家电企业此次更像是斗败了的将军,颇有哀鸿遍野的苍凉劲。无论是国内相关专家还是日本家电企业的“自己人”,都对下一财季的盈利几乎不报希望。面对持续的亏损,各企业也都在积极的通过产业重组、裁员等方式来试图解决,这其中的松下很扎眼。
松下和索尼作为曾经全球电视界的王者,近几年来随着韩系企业的崛起,已经英勇不复当年。今年7月份,松下以高达304亿日元的亏损数额结束了第一财季;9月30日,在第二季的财报上,赫然是1060亿日元的净亏损;11月1日,松下第三季财报出炉,这一次松下直接将本财年的盈利预期从全年盈利300亿日元大幅下调至亏损4200亿日元。这一亏损数据也创下了松下10年来的业绩新低。
在第三季财报公布之后,松下开始了大规模的瘦身行动:停产液晶面板厂、计划关闭等离子厂、超过1.7万人的大规模裁员……一系列的动作都在告诉我们:松下将要以缩减成本为目的进行由量到质的瘦身。而在之前,松下已经宣布不再对液晶面板业务和等离子业务进行投资。所有的消息中,尤其以关闭等离子厂最为引人注意。
松下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等离子面板最忠实的拥护者和最坚实的后盾。在2008年以前,松下电视的全部重心都放在等离子上,即便2008年之后迫于液晶电视在全球压倒式的优势而开始发展液晶电视,松下也坚持42寸以上的电视全部采用等离子的策略。我们可以看到,在电视产业中,松下与等离子几乎是互为名片。但就是这样一个坚有力的“成员”看似正准备逐渐退出,等离子电视今后能否伤得起真的会成为问号。
据悉,为了缩减用工成本、平衡产业发展,松下宣布将停止等离子电视最新显示器工厂的生产,并且拟将其2009年12月才投产的尼崎第三等离子工厂关闭。值得注意的是,这间即将被关闭的面板厂甚至还没有完成资产折旧,松下也因此会面临很大的投资亏损。在此之前,松下已经关闭了尼崎的第一和第二等离子面板工厂,将其产能合并到2010年4月投产的第四等离子面板工厂。可以看到,松下一直在试图将等离子工厂进行各种降低成本式的瘦身,以期在财报公布时有相对好看的表现。
有人将松下此次对等离子产业实施的措施称之为断臂。
的确,作为一直以来都坚持在等离子产业一线的松下来说,放弃等离子犹如断臂。只是在看过松下对其他产业的措施之后我们便很快释然:即便是断臂,等离子产业也绝不是第一条。就在几个月前,松下刚刚将其收购来没几年的三洋电机及相关业务出售给中国白电巨头海尔。当时这一新闻也曾引起业内震动,关于松下收购三洋电机之后一直未能完成整合的传言也被坐实。而在此之前和之后,松下都在一直出售、关闭、外包一些业务和工厂,即将被关闭的等离子面板厂也只是其中小小的一员。
这也能看出松下的策略:在全球制造企业纷纷喊退,日系家电企业因用工成本过高、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日元上扬等不利的环境下,松下已经在逐步尝试转型。之前其相关负责人宣布,由于来自各方的压力,松下将年度电视销售预估从2500万台下调到1900万台,并且正将注意力集中到诸如太阳能电池板以及充电电池等绿色产品领域。
松下在绿色产业上的投资也正在逐步的得到回报:今年第二季财报显示,松下电工领域的销售达到了8792亿日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对比第二财季整体亏损的情况,不难看出绿色产业为松下带来的财富和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力。
因此可以做出结论:即便是断臂,关闭等离子厂、削减等离子产能也不会让松下痛很久。因为在断臂之前,它已经找到了绿色产业这个融合性强、无不良反应的“假肢”。
那么对于全球等离子产业,松下的不断瘦身意味着什么?
在探讨这个问题前先来看看等离子电视在全球消费市场的表现。虽然有松下这个前业界老大压阵,可是等离子电视近几年在与液晶电视的市场争夺战中还是节节败退:2009年等离子电视的全球市场份额开始大幅下滑;即便2010年曾借助3D技术短暂复苏,出货量也仅占全球电视总量的7%、为472万台;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全球等离子电视出货量更是再度出现了6%左右的下滑,根据预测这个下滑速度未来几年都会保持在5-6%左右。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松下怎样强势保持42寸以上电视产品全用等离子、怎样坚持宣称等离子比液晶更适合做大尺寸电视,都挽救不了其近乎独行者的败局。
当然,在等离子苦苦挣扎多年、尤其是3D技术开始横行之后,国内的电视企业也同样看到了其优点。因此除了一贯坚持走等离子路线的长虹外,包括TCL、康佳、海信等电视企业也在逐渐加大等离子业务,丰富等离子产品。但无论是松下还是等离子产业本身显然都已经等不了这种丰富的速度。在国内与液晶电视出货量比甚至达到1:22的等离子电视让人看不到希望。
如果说液晶电视的强势是等离子的宿敌,那松下的“逐步叛逃”就是等离子自身不可避免的衰败。就目前而言,松下的断臂最终伤到的是等离子产业而非松下本身。
鉴于此,等离子要么找到可以一招制胜的法宝;要么等着断臂的伤口流血不止最终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