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提出要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物联网产业高地,并确立“创新驱动、应用牵引、技术突破、产业同步”的发展思路。
成都建设“智慧城市”,哪些方面将应用物联网技术?以应用促发展,成都物联网产业又取得哪些新进展?
公共领域率先试水
天色渐晚,市政路灯可否根据照明需要间隔打开,而不是一次性全部亮起来?双流东升塔桥路和三强北路二段的100套路灯,正在成都率先试水单灯精确控制:每盏路灯都安装了感应控制终端,由供电电缆与路灯控制柜内的集中控制器连接,通过移动互联网构建成一个整体。相比传统路灯管护,这个智能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控,自动巡检预警、报警及故障灯具的快速处理,更重要的是可预设开关灯计划,实现开关灯时间、亮度的远程控制,做到按需照明,降低能耗。
这是成都建设智慧城市、发展物联网产业的一个缩影。按照《成都市物联网示范应用工作方案》,今年以来,成都加强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现代物流、城市管理、安全监管等六大领域的示范应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发展。这也意味着,“智慧芯”将率先在公共服务领域跳动。
今年7月,成都智能交通指挥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内设的大屏幕可以实时显示城区道路监控图,以红、黄、绿三色,分别表示城区道路交通的拥堵、缓慢、畅通状况。如果出现拥堵,可通过警力定位指派最近的民警立即前往现场进行疏导。据悉,到明年底整个中心城区都能实现智能交通系统全覆盖。
在蒲江县已试点一年的CNG信息化集成监管系统项目,则将汽车CNG改装纳入规范管理。只需用读写器轻轻一扫,1秒钟内包括CNG气瓶的出厂设置、年检时间、上次加气时间等信息即刻显示在屏幕上。这一系统如果全市推广,将对全市现有登记备案的10多万辆CNG汽车、30多万个车载CNG气瓶和近百个CNG加气站实现有效监管,防止违法改装或“废物利用”。
此外,生猪追溯体系、肉、菜流通追溯体系、成都水务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系统等都是物联网应用于民生的典型例证。通过在城市地下主要污水干管安装监测传感器,可测量流经此地的污水流量和流速,将实时数据传输至全市排水管理信息系统。在位于新津地源水厂生物毒性检测站,新技术实现了河流水位、水压、水质、流量等指标的全天候监控,改变过去“监测水位靠标杆尺,监测水质则靠养鱼”的传统模式。
明年力争达到300亿元规模
物联网推广应用背后,是这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去年5月,成都市印发《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提出到2012年全市物联网产业规模达300亿元以上,在RFID、定位跟踪、传感器件、信息安全以及物联网相关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软件与系统集成、信息服务等领域,形成龙头企业20家以上、集聚骨干企业100家以上。
截至目前,高新区已完成天府软件园四期A1号楼约3万平方米、物联网信息安全产业园约10万平方米载体建设;加上已建成的孵化园、天府软件园、天府新谷等载体资源,一园多点的布局正在形成。
同时,启动新川科技园的物联网专业园区规划和物联网产品与应用演示体验、交流、培训场地的规划设计工作。
双流县加快推进物联网产业园区建设,已完成3.5平方公里产业园区控制性详规和2680亩拆迁安置工作,进入园区能源等配套规划、产业园区标准厂房和物联网孵化园的规划设计阶段。园区内标准厂房场地平整已完成,园区主干道—工业大道延伸线、物联网大道路基等基础工程已建设完成,华阳迎宾大道延伸线全长2580米,将于12月底前建成通车。
园区载体建设同时,重点项目也在加快推进。双流去年签约项目7个、协议投资116.3亿元,现已开工建设项目5个,投资金额101.5亿元。今年又新签约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1.68亿元,预期产值11.9亿元。为了促进物联网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成都市科技局还开展重大产业化科技项目挖掘行动,筛选出多个项目予以扶持。
目前,产业集群规模初现。高新区聚集物联网企业70家,实现产值65亿元。双流重点支持成都物联网技术研究院开展感知健康舱联网试点、成都千嘉物联网研究院检测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企业聚集和产业化能力。
成都市经信委有关责任人表示,成都物联网产业目前还面临产业规模小、核心企业少、制造水平不高等问题,下一步将通过加快资源集聚破解困境:充分利用成都良好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加快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资源聚集;加强物联网高端人才引进,带动相关技术、产品、项目引进;梳理出在物联网产业领域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技术和产品市场前景好、成长性好的企业重点引进;积极引导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进入物联网领域,利用资本平台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