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号称有近800亿产值的数字出版行业,在国内却鲜有靠电子书大幅盈利的企业和作者。电子阅读器一度在世界排名第二的中国电子书产业链的僵局并未打通。版权问题的不明晰、产业链的不完善、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的缓慢速度、电子书阅读平台的缺位、商业模式的模糊、定价与分成模式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就像横在数字出版业面前的N座大山。
自从网络遍天下之后,人们的阅读习惯似乎也随之改变,众多热爱读书的年轻人,一改古人手不释卷的传统,将阅读载体转向了手机、MP5、电脑和电纸书。新年伊始,图书出版大战刚刚拉开帷幕,在被称作2011阅读风向标的盛会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数字出版专区成为了全场最大亮点。而电子图书、数字出版也一跃成为最闪亮的关键词。
期待很美现实很残酷
按常理说,电子图书的流行足以让读者、作者和商家三方欢呼雀跃。电子图书一边给读者提供了便宜实惠、方便快捷的阅读方式;一边给无数怀揣文学梦的写手们提供了圆梦的平台;一边又为疲软的图书市场开辟了一条新的生财之道。可在国内数字出版市场,这貌似很美的前景,却遇到了无数纠结的问题和症结,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有专家认为,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迫在眉睫,转型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出版业未来发展大计,产业链各相关行业虎视眈眈,都希望在数字出版上分上一杯羹。可如今,一个号称有近800亿产值的数字出版行业,在国内却鲜有靠电子书大幅盈利的企业和作者。电子阅读器一度在世界排名第二的中国电子书产业链的僵局并未打通。版权问题的不明晰、产业链的不完善、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的缓慢速度、电子书阅读平台的缺位、商业模式的模糊、定价与分成模式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就像横在数字出版业面前的N座大山。
比如,如今网络原创文学出版虽然红火,但缺乏内容品质和赢利能力。一位在某文学网站连载小说的蔷花红莲告诉记者:“我写的小说有14万读者,靠着读者的打赏和奖励,平均一本书只能收入几千元。”一位出版商告诉记者,如果我们赶将所有传统纸质图书业务停掉让他转向数字出版,那公司该关门大吉了……
电子图书产业尚未启动
1月9日至10日,在北京举办的“2011中国电子书产业峰会”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出版社、书店的传统出版人士,及来自国内外的终端生产商、软件服务商和技术平台商。许多专家认为,2010年美国电子书市场已达到10亿美金的规模,已占到其大众图书市场的10%,且5年内将增至50%。而电子阅读器规模占世界第二的中国,电子书市场小得可怜,整个电子书产业基本上处在没启动的僵局。
究竟该如何打破僵局,对症下药?当当网CEO李国庆觉得,E出版是场革命,版权保护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命脉,终端是模式走通的关键,而定价则需出版商认真权衡。转型期间,明确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对传统出版业的转型非常重要。研究员程三国在《2011中国电子书产业报告》中指出,电子书有三个基本类型:即电子书1.0、2.0、3.0,三个类型分别对应纸质书电子版、原生电子版、增强型多媒体读物,他们之间有着各自的产业逻辑,不能混搭。这三个世界背后的商业模式有着结构性的差异,从内容特色、出版类型、版权要求、编辑制作、技术条件、阅读终端、创作群体和读者群体上其实都有差别。他强调,电子书1.0产业链上的玩家还是传统出版界的玩家,如果能启动1.0 时代,中国的数字出版就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因为,在电子书1.0时代里,传统出版商仍然承担内容生产的角色,遵循纸质书出版的基本规律。由此,传统出版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包括出版商、批发商、销售商等,都能在新产业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数字出版领域扮演重要角色。
传统图书不会消亡
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古炉》电子版权之争,引发了传统出版社与网络付费阅读媒体的第一缕硝烟,电子读物以低于纸质图书价格六倍的低价战略,向老牌出版社发起了冲击。传统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的矛盾越来越深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更引发了传统出版业的集体恐慌。
不过,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对传统出版的未来十分看好,他认为:传统出版不仅不会消亡,而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方面,理念和人才都格外重要,传统出版完全可以成为数字出版的主力军。首先要做好出版物内容的转型。第二是技术和人才的转型。要培养一批既懂传统出版、又懂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人才。最后是出版经营模式的转型。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间,如果传统出版单位内容资源比较丰厚,完全可以寻找有效的运营方式和盈利模式。一般出版单位也可以考虑三商合一,即通信运营商、硬件生产商和内容提供商联手推动的模式。
“数字出版是一场技术革命,其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的变化确实引发了这个产业的恐慌。”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表示:“但是,我们不会忘记电视被发明出来的时候,所有的电影人惊恐的程度,公众都说电影完了,谁还会花钱去影院呢?但是这么多年过去,电影市场依然火爆,传统出版也绝不会迫于数字出版的压力而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