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0年,消费者对于蓝光光盘早已不在陌生。但其“幕后组织” 蓝光光盘协会(BDA)在消费者面前还是略显“默默无闻”。日前,蓝光光盘协会(BDA)在沪会举行了第八次蓝光光盘技术研讨会及上海媒体交流会,也为消费者揭开了其神秘面纱。
自从2002年2月,索尼、飞利浦、松下等九家核心公司向全世界共同发布下一代DVD光盘格式标准——蓝光标准,到2004年Blu-ray Disc Association(BDA)的成立,再到目前的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了180家以上的会员,蓝光光盘协会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光盘格式标准制定与推广者,和全球下一代DVD标准的唯一继承者。目前由超过180家业界知名企业组成,共有19家董事会成员,包括:苹果电脑,戴尔电脑,惠普,日立,LG,三菱,松下,先锋,飞利浦,三星,夏普,索尼,SUN Micro,TDK,汤姆逊,二十世纪福克斯,迪士尼,华纳兄弟, Intel。
本次媒体交流会,官方公布的相关数据及信息的公布表明蓝光BD技术标准在松下、索尼等厂商牵头之下已对高清领域实现了统一,并且蓝光技术在播放机和光盘多次降价调整之后,已逐步具备了普及的条件,并且在3D影视及游戏的带动下,蓝光的大容量格式普及更是达到了顶峰时期。
在美国市场,今年第一季度和去年第一季度的数据对比显示,碟片增长了82%,播放设备增长了77%,AMR公司对2001年底的预测,估计有1630万家拥有蓝光播放设备,比去年增长将近60%。
在日本,从09年11月份,蓝光播放机已经占到了70%以上的市场,而蓝光刻录机则已经占据PC中的3成。而欧洲,在09年一年,在欧洲BD碟机的销售量已经达到了320万台,这320万台仅仅是碟机,不包括PS3的数据,其中有75%的碟机销量都支持互动的功能。基本上这样的销售数字已经接近08年的200%的增长。并且2009年在欧洲蓝光影碟的销售,基本上是在3100万张左右,这个增长还是相当快的,基本上是08年的3倍了。而蓝光影碟方面,销售量正在不断增长,同时价格也在不断下滑,甚至已经做到了50元不到的“普及”价格。
而在在中国市场,目前已有9家公司推出了将近20个型号碟机,价位区间在1000-3000元。整个蓝光影碟发行超过300部,价格在49-179元区间。
据笔者了解,蓝光技术在播放机和光盘多次降价调整之后,已逐步具备了普及的条件,并且在3D影视及游戏的带动下,蓝光的大容量格式普及更是达到了顶峰时期。在中国市场,特别是去年蓝光BDXL格式正式在中国开发,从这一点也表明中国的企业和技术正式参与蓝光电子的发展。在技术层面,蓝光也不是只停留在目前,最近也完成了不断完善的过程,比如开发了3D的格式和高容量的蓝光格式,以及BD-ROM和BD-RE的混合格式。内容端方面,来自迪士尼的成敏玮指出3D化和高清化都是现在影片市场的两大诱惑力,特别阿凡达等3D影片的出现,让电影等高清视频的领域出现了新的契机,蓝光大容量和3D化刚好可以完美结合。
然而成敏玮也坦承,虽然从据一些调查显示,凡是看过3D电影的中有76%的人希望在家里体验到3D的效果,消费者对3D的兴趣非常浓厚,但现在3D家庭娱乐市场只是处于起步的阶段。“我们刚刚进入到HD的时代,对3D家庭设备的升级需要产生一些费用,3D蓝光影碟的内容还是比较匮乏的。但是随着人们通过不同渠道体验到3D电影,预计在2013年将有一个飞速的发展。”成敏玮表示。
现在在中国大部分消费者的认知中,提起蓝光的感觉有两个:一个是蓝光的碟少,一是蓝光的碟贵。对此问题蓝光光盘协会中国工作组主席松村纯孝认为这个现象是跟量有关,如果机器的量不够,肯定内容也不会多,反过来没有很多影片,消费者也不会买碟机。因此未来蓝光协会需要和内容提供商建立中国市场完整产业链。
成敏玮认为从去年开始到现在,内容商发行的蓝光影碟片目越来越多,相信未来随着发行产品的越来越多,价格趋势一定是往下走。“包括现在不是最新产品的影片,我们的价格在一些卓越、当当网络渠道,基本100元左右就可以买到蓝光影片。大部分蓝光产品刚刚出来要卖到190多,现在基本已经降了一半的价格。”成敏玮说,
上海新索音乐有限公司业务总监胡群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新索大概有630个影片,其中290个影片在中国发行,华录到目前为止有70个影片,在加上其他内容商发布的影片,目前能够在市场买到的正版应该有370张。而碟片的价格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制造成本、内容成本、销售成本,这些成本完全跟数量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未来蓝光光盘价格能否下降,消费者的需求和厂商的产量将成为主导因素。
目前蓝光主要目标消费群是时尚数码类的爱好者,这一类人以18岁到34岁的男性消费者为主,当中有一些是运动迷,希望通过3D电视观看主要的运动比赛,而且他们当中对价格不敏感的中高收入群体也期待3D游戏的诞生。次要的消费者是家庭的妈妈,妈妈会比较倾向为家里的孩子买诸如《玩具总动员3》的3D影碟。
目前虽然在价格、内容上,蓝光存在着需要完善和补充的方面,距离真正的全面普及也尚需时日,但相信在产业链上的各公司的共同努力之下,蓝光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将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