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长百米的历史电影--中国国家馆·智慧长河
一踏进中国馆的十二层,映入眼帘的巨幅画卷令人震撼。近120米长,6.3米高的动态《清明上河图》蜿蜒辗转,画卷下方潺潺河水清可见底,漫步"河边"仿佛一下子就来到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笔下的那条熙熙攘攘汴河边……
让《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都以动画形式"活过来",在巨幅的画卷墙上动起来,其实就是音效加光影创造出来的逼真效果。在这百米多长的巨幅画卷的对面,隐藏了12台目前世界上最小巧的科视CP2000-M数字电影放映机。每台机器由8个不同的智能电动主镜头所组成的新镜头组可以自动切换,设定好之后完全不需要有人看管 ,其实简单地说就是在同时播放着12部不同内容的小电影。但这看似简单的把12个电影银幕拼在一起的工作,却又恰恰是实现这个创意中科技含量最高的环节。
仔细观看展现画面的巨幕墙,并不是通常我们看电影的"平"幕,而是在幕墙上做出来很多凸出和凹陷的"折痕",这是创意之初为了追求更立体和时空效果的特别设计。"如果每块"银幕"和每块"银幕"之间画面重叠不好,就会出现加重的阴影或"漏光"的现象,会严重破坏整体画面的统一和谐。如何让每台电影机的画面衔接更自然,如何保证画面投影在这种不规则的'折幕'上不变形,是最需要工程师们花心血攻克的难题,但也是这种设备最擅长解决的难题。。。" 科视负责此项目的工程师梁军为我揭示了这种DLP数字电影放映机比普通的电影机的优越之处就在于,它拥有"几何变形矫正融合技术功能"。 为了不让这巨幅的《清明上河图》上留下任何瑕疵,早在7个月前,科视的工程师们就在世博园外搭建了一处模拟基地,在1:1的模拟画卷旁架起三台机器,开始了他们的细致的边缘融合效果调试工作。而最终这种电影放映机器确实也做到了令画卷上的每一个面的过度处理都"天衣无缝"。为了让整张的画卷看起来更具时空效果,工程师们还特意把电影放映机原有的白光改造成偏古旧色调的土黄色。
一幅神来之笔的《清明上河图》,就这样在世博会的中国馆被现代高科技重新赋予了生命。
水中"仙石"
沿着百米多长的《清明上河图》缓步前行,电影画卷的脚下还流淌着波光闪闪的"小河",这也是由吊在顶棚的十几台投影机完成的。 "河床"仿真的铺了层细沙,而与画卷幕墙所不同的是,投影"河水"用的幕布是层纱幔,水波图案的影像透过纱幔时又产生了另一层的水波图案。层层叠叠的影像落到底层的沙地,便产生了流动的河水和水深的视觉效果,加上逼真的流水声,无论如何都会让你觉得,似乎一不小心离得太近就会被河水打湿了鞋。。。
之所以把这一巨幅画卷取名叫做"智慧长河",是因为创作者选取的这部分《清明上河图》中蕴藏了很多勤劳智慧的古代人民传承下来的文化故事。在潺潺的"河水"中会若隐若现几块泛白的"石板",随着光线越来越亮,石板上会浮现出清晰的动画影像。《清明上河图》中"南北通衢、勤业乐事、诗礼传家、方圆成矩"等八个智慧点的小故事清晰、生动,分别向人们讲述了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及建筑、医药、文化、交通等方方面面中华智慧,无论是在古代还是传承至今,都一直对普通百姓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而展示这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手段却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数字显示技术。这水中的八块"石板"其实是Christie?MicroTiles?--一 一种模块化的数字显示墙砖做成的。这种显示砖墙,屏幕尺寸仅为408mmx 306mm。并有超薄的设计,深度仅有260mm,可以像积木一样堆叠和群集,创造出你想要的任何形状、大小的显示墙,而且每块之间拼接的缝隙都小于0.5mm。这是目前的平板LCD、等离子屏幕或LED墙所无法实现的,完全可以用"浑然一体"来形容拼接后的画面质感。这一次的石板造型,每一块石板都是先采用20-30块的数字显示墙砖完成初步拼接,然后为了营造石板的自然形状,在图像制作时故意用黑色遮挡掉显示屏的方角和边缘直线,形成石块的不规则形状,最后再加上石头的纹理。这种显示墙砖无与伦比的亮度、对比度和色彩再现,令这些水中浮影的动画故事栩栩如生,营造出犹如梦中仙人点化般的沉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