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中国国家馆的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是如何制作的呢?昨天,记者采访了《清明上河图》设计团队负责人、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展览展示事业部总监于正。他说,去年9月,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该公司组建了一支近70人的专项创作团队,耗时半年多,终于完成了全部制作。“这是科技专利和历史考证共同作用的结晶。”
这幅《清明上河图》的影像是用12台电影级的投影仪拼接融合而成的。由于《清明上河图》展品尺寸巨大,为避免让参观者感到枯燥,整幅作品被设计成褶皱状,因此投影仪投射到展品上的影像会出现变形,12台投影仪的影像如何做到“天衣无缝”也是个问题。
为此,上海市科委于2008年成立“大尺寸屏幕人机互动”的世博科技专项,由水晶石公司负责研发。最终,他们研制出一种变形融合软件,并申请了发明专利。该软件能对变形的影像进行修正,让多台投影仪投射出的影像彼此融合,使它们达到“无缝拼接”。
但动画版《清明上河图》的制作难点远不止这些。于正介绍说,故宫博物院向他们提供了《清明上河图》原图扫描件,但把扫描件放大近30倍,达到动画版的尺寸后,扫描件的精度就变得很低。“毕竟这幅名画有上千年历史,很多画面细节和色彩缺失了。而且,原作是画在绢上的,扫描下来比较模糊。”于是,专项创作团队做了大量修补工作,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对画中人物的服饰、行为举止进行了重新设计。
北宋人穿的衣服、戴的帽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在程民生教授、韩顺发先生等宋史专家的指导下,创作团队参考了《水浒传》等古典小说的绣像素描,研究这些图画所反映出的北宋服饰特点,把它们融入人物设计中。画面中出现的驴车、牛车、独轮货车,甚至是船夫用的橹,制作团队在设计时也都请教专家,使它们尽量接近北宋时的原貌。在制作《清明上河图》夜景时,历史专家和创作团队还遍查古书,考证了北宋灯具的样式。
于正说,他们制作《清明上河图》的大致步骤是,先将画上的人物全部去除,把亭台楼阁、河流树木等组成的背景动画制作出来;用三维技术设计每个人物,经过渲染后输出二维平面人物,与背景动画结合起来。
对于画作底下的那条“电子河流”,于正解释说,这条河流是26台投影仪将水纹影像投射到纱网上形成的。纱网下,铺设的是砂石。这样一来,水纹影像会同时出现在纱网和砂石上,砂石还会透出水面,营造出河流具有深度、澄澈见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