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监控是安防行业中发展最早、最快的部分,当然也是目前安防行业中最成熟的细分市场。但是即便如此,对比一下视频监控市场和IT、通信、机电等其他相关市场,很容易看出不论是市场的规范性,还是成熟度等,都有相当的距离。这点集中体现在监控管理平台上。
实际上,监控管理平台已经成为监控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要素。
:
管理平台是个偏软性的概念,传统监控以设备组网为主,人们很容易忽略管理平台,实际上,无论在模拟监控时代还是以DVR为主的数字监控,管理平台的价值都很弱化。
模拟监控系统的实现本身以机电硬件为主,软件因素少,管理平台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个附属产品,完成进行硬件配置等初级工作,价值自然无从体现。
到了DVR时代,软件因素已经成为产品最重要的组成之一,由于产品的功能特性、人机友好性、系统可靠性可维护性等因素都取决于软件,软件价值也已经大大提升, 但是由于DVR主要应用场所监控,应用模式以单机系统为主,基本没有管理平台软件的概念。此时虽然软件的价值已经开始为人们所认识,但更多的是以产品内在特性为主,在最终业主端更多还是体现为硬件产品,对软件价值的认识也更多是局限在企业的产品研发,而不是最终用户和市场。
随着监控应用的规模逐步扩大,尤其是IP网络监控出现后,监控系统的覆盖范围逐步由场所扩展至园区、由园区扩展至城域,同时很多行业出现了联网监控的需求。随着监控覆盖范围的扩展和监控管理业务的增强,如何管理这些监控设备?如何跨设备调度这些监控业务?如何使用图像资源等都成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从而出现了监控管理平台的需求。于是监控市场催生了一些专业的监控管理平台软件厂商,如天视、互信互通等,都是专门的第三方监控管理平台厂商。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虽然监控管理平台的概念已经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但是从现状看,我国的监控管理平台发展仍处在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这里面有技术、市场环境、人们观念等各方面的因素。
技术架构:
从技术方面看,由于在前端设备(DVR/DVS/编码器/解码器等)和管理平台之间缺乏真正的管理协议和标准,当前的监控管理平台多只能通过DVR厂商提供的SDK获取对前端设备的管理能力,通过对分散的各种DVR SDK编程分别完成对前端设备的设备设置、图像获取、云台控制能功能管理,目前的监控管理平台更多的完成监控基础业务的调度和控制功能,真正属于设备管理范畴的内容很少。
这种技术模式本质上以DVR管理为中心,上层平台通过DVR提供的SDK进行被动集成,管理的重心本质上是DVR,中心的管理平台更多的是一个统一人机界面的工具,管理平台的功能和效率严重受限于DVR SDK本身的能力。这种模式下,管理理念不是由中心到前端的正向传导贯彻,而是由前端到中心的逆向迁就。所以,目前的监控管理平台本质上是DVR/DVS集成软件,只是具备一些监控设备和业务的初级管理功能,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软件。
这种模式带来的直接问题是监控管理平台的低效、可复制性差、无法形成规模效应等诸多问题。
由于所有的设备管理和业务管理都是通过SDK进行的,由于SDK的通信和交互本质上属于上层软件功能,需要经过很多的内部操作,消耗大量的CPU等系统,这种方式在所有的通信机制中其实是最为低效的一种,从而这种模式的管理和业务调度效率无法得到根本提升。
此外,由于当前DVR品牌众多,不同厂商的SDK实现的方式和提供的功能各有不同,都需要监控管理平台去做相应的适应性开发,这种适配工作成了当前监控管理平台软件开发的重要内容。实际上当前的专业监控管理平台厂商实际上更多的是花费大量的精力去适应各种品牌DVR的SDK包,完成很基础的设备管理和基础监控业务功能,根本无暇估计更高层面的增值开发工作,这也是为什么虽然近几年,中国监控市场虽然出现了一些专业的监控管理平台厂商,但是无论业务规模、产品稳定性、产品业务功能等都和国外同行却始终有很大的差距。中国最大的专业监控管理平台厂商的规模也不足百人,同时所做的工作也始终DVR SDK适配、基础业务功能、人机接口等方面进行低层次徘徊。目前这种状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监控产业的上升和发展。
市场环境:
当前监控管理平台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存在诸多问题,这已经成为监控行业的共识,但是仍有很多厂商和客户选择这种实现方式,为什么呢?不得已为之,这是由当前的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环境决定的。
首先是监控设备及业务管理协议和管理标准的失位,由于DVR/DVS/编码器/IP摄像机和监控管理平台之间都缺乏相应的管理标准,同时监控管理平台和前端又往往属于不同的企业,彼此缺乏沟通和契约,所以监控管理平台不得已选择了被动适应各种DVR/DVS的SDK。
其次,从当前的市场格局看,由于中国监控市场的发展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从前端摄像头、光端机或DVR/DVS等出发,逐步向管理平台、安防增值业务、监控服务等高端领域发展,很少有企业定位于整体解决方案。在目前的市场格局中,相对于摄像头、DVR/DVS、编码器等前端产品的厂商,监控管理平台厂商无论在规模、品牌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因此,在涉及前端设备和中心管理平台的协调沟通时,前端厂商往往要比监控管理平台厂商要强势得多,除非客户对监控管理的重要性具备足够的认识,对中心的管理平台给予足够的支撑。
再者,从监控应用发展的过程看,往往是先部署了DVR/DVS等前端设备或场所监控设备,随后再出现整合管理的需求,所以从投资保护的角度出发,监控管理平台必须接入原有的DVR/DVS,由于要求原有部署的DVR/DVS全部升级不现实,只有让中心的监控管理平台先适应前端,先利旧再改造。
最后,是人们的观念问题,在当前的中国市场,软件价值未得到充分认同,这是监控管理平台厂商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是制约监控市场进一步成熟的最大障碍之一。
软件开发对厂商而言是一块不可回避的硬成本,但在当前的中国市场环境中,软件的价值却无法得到认同,国人愿意花大价钱购买硬件产品,但是却吝啬于花钱购买软件,总认为软件不需要成本。这种观念严重的制约了中国软件业的发展,当然也制约了监控管理平台软件的发展。据IDC统计,监控系统中,在除去摄像头和监控器的总体设备投资中,软件仅仅占了约10%的份额,但实际的软件开发投入却远大于这个比例。这个数字很好的反映了监控管理平台软件发展所处的尴尬处境。
随着监控基础设施不断扩大和完善,监控资源调度和业务管理不断复杂,独立的监控管理平台也将不断发展。IP网络监控出现后,这种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随着平安工程、全球眼/宽世界等一些大型监控应用的发展,监控管理平台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监控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定位看,当监控网络和业务发展发展一定阶段后,监控系统管理和监控业务操作必然逐步分离,形成独立的监控系统管理平台,包括设备管理、用户管理、安防策略管理和业务管理等内容,管理平台将不断向专业化发展,其部署位置更多是在中心机房;而日常业务操作将仍由监控中心安保人员完成,其所需的只是操作客户端程序,以提供操作用的人机界面,其部署位置以监控中心为主,当然,作为IP监控特有的优势之一,只要IP网络连通的地方,都可以部署这样的操作客户端程序,甚至可以通过Web方式实现更简易的部署。类似的发展轨迹,在通信、IT等行业发展历程中都曾出现,例如,最初的IT应用也是单机系统为主,随着应用的网络化,及应用的不断复杂,出现了专业的网管系统和IT管理中心。
在安防IT化的大势下,监控管理平台的发展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
从技术发展看,一个先进的监控管理平台,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首先,任何管理都是由中央到地方的,相应的,技术只是管理理念的实现手段,合理的监控系统应该是以监控管理平台为中心的,而非以DVR/DVS为中心,DVR/DVS更多是执行中心管理平台指定的监控功能和管理要求的。
其次,从管理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作为管理者监控管理平台和作为被管理者的前端之间应该通过标准管理协议进行交互,而不是前端设备的SDK或API。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监控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共同努力,总体而言,监控管理协议和标准还处在一个发展的初期,实际上,目前已经有相应的组织和企业开始了这方面的努力,如TC100发布的3111标准中,对监控管理平台对前端设备的管理和控制标准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如要求基于SIP实现,类似的努力在全球眼、宽世界等一些企业和行业标准中也可以看到。
最后,一个好的监控管理平台,必须是采用分层开放架构的,提供平台级接口,对上层业务屏蔽底层监控设备管理和业务调度细节。端到端纵向完全整合不符合经济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的规律,在任何成熟的产业中,其业务的提供都是分层的。如在IT产业中,基础硬件设施、设备管理软件/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应用软件等已经形成稳定的分层架构,越靠近底层,标准化、规模化的优势越明显,越靠近上层,专业化、个性化特点越鲜明,相应的增值能力越强。
从市场环境和产业格局看,随着监控管理平台在监控系统中核心角色的不断强化,“软实力”将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市场环境和产业格局必然也随之变化。
同时,随着设备管理和监控图像资源的调度管理成为监控管理平台最基础的功能,提供监控管理业务将成为一个监控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的义务。这点从国际监控厂商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相应的,监控软件开发商可以从这些基础的初级管理工作中脱身出来,能够更专注于上层业务应用和服务,在扩大最终用户价值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增值,从而,监控产业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监控业务软件提供商”。随着整个监控产业的价值将不断由前端向中心,由底层硬件设备向上层软件业务转移,中国的监控产业也必将逐步做大做强,走向成熟。
当然,监控管理平台的发展在受制于国人对软件价值的认同偏见同时,也会反作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人们对软件价值认同度的不断改善。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也是包括监控管理平台在内容的软件产业长期面临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