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的过去
3D投影已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了。第一种主流3D电影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那时的人们相信3D就是电影的未来。诸如《非洲历险记》(1952),《黑暗中的人》(1953),《蜡像馆》(1953),以及《宇宙访客》(1953)一类的电影,以这种新技术让观众们激动不已。虽然来势汹汹,然而3D却没能站稳脚跟。少数的3D影院因为昂贵而复杂的放映设备而苦苦挣扎了一段时间。很小的错误就能让双投影系统失去同步从而破坏3D效果。观众对黯淡的图像质量和不甚理想的观看条件感到不满。3D电影于是蛰伏了许多年。
3D在上世纪80年代有过一次短暂的复辟。这一次,技术有了一些进步——电影院能够用单独一台而不是两台投影机显示3D。这极大程度地减少了同步错误出现的几率,虽然放映师为了修复胶片而进行的一次不正确的粘合仍然会让电影失去同步。这个时期还出现了IMAX 3D。有那么几年,3D享有了一次健康的复苏,而人们又一次确信3D影院是正确的方向。然而随着《大白鲨3D》(1983),《黑色星期五3)》(1982),以及《鬼屋3D》(1983)这些节目面市,观众们很快就对这些花招感到厌倦了,对3D的狂热也逐渐消退。
而今,随着《极地特快》,《鬼妈妈Coraline》,《怪物大战外星人》,当然还有《阿凡达》这些电影的发行,3D再一次复出。这一次,有几个关键的区别,预示着3D可能会再也不会离开舞台了。随着数字影院的出现,同步和时序问题完全被消除。电影放映设备的成本和复杂程度的下降,使得3D系统可以被安装在更多的影院中。而电影摄制者们也正在学习怎样使用3D。早期3D电影的那种投机取巧的效果已经被抛弃,他们现在偏爱对深度感的更让人投入、更具有整体性的应用。
可能最重要的是,如今将3D体验带进家庭要容易得多了。凭借主动式LCD快门眼镜,一台兼容显示设备,以及一台足够强大的电脑,我们已经来到了新的时代:电影和视频游戏能够以接近商业影院体验的高质量3D效果进行观看。蓝光播放机即将能够以3D的形式将全1080p电影呈现给能够显示3D的电视机和投影机。
3D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并且也曾经消沉过,因此,类似于“3D这一次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之类的结论,在不加考虑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做出。然而,随着最近的影院和家庭3D投影的技术进步,这一次的把握比之前任何时候都大。
3D是什么东西?
简而言之,3D技术使用两个互相重叠的图像来增加观看者的深度感。一幅图像作用于右眼,另一幅图像作用于左眼。节目以一种专门的摄像机拍摄,这种摄像机有左右分开的两个镜头,很像你的眼镜看到两幅具有些许区别的图像的那种方式。这就产生了深度感,使得图像仿佛由屏幕表面向后方延伸,有时又仿佛从屏幕往观众方向伸出来。
有几种互相竞争的3D技术的具体实现形式,但它们都是为了达到同样的目标:为两只眼睛显示不同的图像。不同的技术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眼镜,有选择性地将画面的不同部分显示给你的左眼和右眼,达到这个相同的目的。这些方法之间的区别在于这两幅图像的产生方式以及眼镜用于区分这两幅图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