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企业宣称“等离子是3D显示的最好载体,有望借助3D实现咸鱼翻身”。
3D和等离子到底是什么关系?等离子是3D最好的载体吗?3D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这一连串问题,都需要我们给出思考和答案。
作为一种刚刚兴起的新型显示技术,3D因为显示三维立体画面而被称为“显示技术的革命”。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显示技术经历了两场革命,而今,显示技术再次走到新技术革命的门槛前。从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看,3D必将取代目前的2D显示并最终走向普及,这是毫无异议的。
但是,3D的蓬勃兴起与等离子振兴没有必然联系。虽然3D技术的登场借助了风靡全球的《阿凡达》上映,而《阿凡达》找到索尼等离子则纯属偶然。实际上,今天索尼大力推广的3D电视,几乎全是液晶而非等离子,这一点值得注意。
可以说,作为新型显示技术,3D可以使用等离子这个载体,也可以使用液晶这个载体,二者在3D面前机会均等。
上述是从理论上说。在实际操作中,液晶的机会要远远大于等离子。这不是因为液晶更适合显示3D画面,而是因为液晶阵营太庞大,一旦这些企业进入3D电视领域,必定借助液晶来实现。因此,消费者未来看到的3D液晶电视数量,要远远大于3D等离子电视数量。
在观察家看来,等离子借助3D电视实现咸鱼翻身的可能性很小。据报道,等离子与液晶的市场占比进一步发生变化,已经由2007年的2:8变成2010上半年的1:15,等离子已经被彻底边缘化。对此,消费者有明显的感觉,他们去大卖场购买平板电视的时候很少看到等离子电视:“不是说等离子也很好吗?为什么看不到?”销售人员只能告诉他们:“我们不卖非主流的产品。”
从全球看,等离子阵营呈现大幅度萎缩态势,坚持做等离子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少,即使等离子阵营的代表型企业松下,现在也是液晶为主等离子为辅。因此,松下向液晶领域延伸被解读为“等离子走向衰落”的标志性事件。
正是因此,中国彩电企业几乎均以液晶为主,从产业发展方向来看,这样的选择是正确的。未来随着液晶面板产业链架构的逐步完成,液晶的主导地位会进一步加强,等离子退出市场有可能随之到来。
再看3D。无疑,3D是时下全球彩电产业最火的概念,明显盖过此前蜂拥而起的互联网电视。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3D电视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并不具备大规模走向市场的条件,这是3D技术不成熟、节目源太少两大因素带来的结果。3D技术不成熟突出表现产品价格过高消费者承受不起,以及需要通过特殊的眼镜才能收看。
目前,3D电视所处的时期与2003年液晶电视刚刚兴起相似,正处于概念启蒙期,消费者接受这个产品,厂家推出成熟的产品,都需要时间,这个时间约为3—5年。
这实际上意味着等离子指望3D实现产业振兴的希望很渺茫,快速兴起的液晶电视不会给等离子留下“等等我”的时间。对于等离子阵营的企业而言,现在最需要做的是,抓紧时间向液晶和OLED转型,切莫错过最后一班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