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这个既让消费者喜悦又恼怒的技术,如今终于开始慢慢摆脱“叫好不叫座”的质疑。据英国专业调查机构FuturesourceConsulting最近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今年蓝光碟机的销售情况非常乐观,预计全年出货量同比增长80%以上,而欧洲、美国和日本蓝光碟机销售量有望达到2400万台。另一方面,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蓝光碟机市场销售也很火爆,据不完全统计销量同比增长超过4倍(数据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那么,蓝光碟机销量火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降价,还是蓝光概念已经深入民心?
两度降幅达50% 蓝光碟机依然任重道远
根据市场观察,十一前夕,华录就推出了千元蓝光播放机,此后,索尼BDP-S370、飞利浦BDP3100等老机型的售价也调至千元以内,国内、国外蓝光碟机品牌均举起了降价促销牌。有知情人士认为:其实,各大品牌今年以来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降价,只是降价力度不一样而已。事实确实如此,春节前后,松下、索尼曾经推出2000元左右的蓝光BD碟机,此举被媒体认为蓝光BD碟机降价幅度达50%。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半年时间,市面上就出现了售价千元的BD蓝光碟机,降价幅度再次达到50%,频繁的降价举措印证了蓝光光盘协会中国推进组组长赵桂志去年的预测“明年美国市场蓝光入门级碟机价钱与DVD持平,最低售价有望降至50美元”。难怪业内人士纷纷认为:高清碟机普及趋势明显。
然而,对于不到一年蓝光碟机售价降幅甚大的原因,却是众说纷纭。生产蓝光碟机的上市公司——深圳市实益达实业有限公司推广经理莫聪慧分析称,蓝光BD碟机降价原因受三大因素影响:一是电视机节目源的增加,二是蓝光片源的丰富,三是蓝光碟机本身售价偏高、存在一定的降价空间。在影音行业深耕十数载的深圳市艾普林克数码科技有限公司黄小龙总经理则认为,目前来说,蓝光碟机还只是针对发烧友的产品,而且本身市场报价相对较高,加之蓝光片源还是比较有限,降价是必然的,“总的来说,我认为蓝光碟机行业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蓝光自进入中国,就由于价格过高,推广步伐一直相对缓慢,而与所有新技术和新产品一样,要赢得市场,必然需要通过降价促销来争取消费者。DIGITIMESResearch预计,在蓝光碟机价格持续滑落,以及内容片源日渐丰富的趋势带动下,2012年全球蓝光碟机将可出货4500万台,届时蓝光播放机可占全球播放机市场25%。
降价不是主因 国产品牌机遇挑战并存
不可否认,蓝光碟机销售情况火爆肯定有降价因素的影响,以前售价高达三四千元的蓝光DVD,现在只需要一千元就能够购买,对消费者来说确实难以拒绝的诱惑。艾普林克黄小龙总经理认为,蓝光碟机今年以来热销的情况还与蓝光光盘售价大幅下滑有关,“以前,一张蓝光光盘售价一百多元,现在只需要十几二十几元,降幅达10倍的吸引力不容小窥。”
不过,实益达和艾普林克都认为,降价并不是蓝光碟机赢得市场欢迎的主要原因。实益达推广经理莫聪慧先生认为,蓝光概念深入民心才是主因。莫先生分析称,经过几年的大力推广,大部分消费者都开始接受蓝光这个概念,也都具有了强烈的高清需求,因而蓝光碟机还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艾普林克黄小龙总经理也认为,市场对蓝光碟机的需求正在增加,市场消费能力正在提高,另外由于有线电视高清节目源的增加和蓝光光盘的丰富,消费者对蓝光碟机的需求自然也有所增长。
面对需求不断增长的市场,面对2012年全球蓝光碟机出货量有可能达到4500万台的预测,本土蓝光碟机企业又是否能够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呢?分析国内市场,不难发现,生产经营国际社会认可的蓝光技术——BD碟机的本土企业很少,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更是少之又少,可以说中国的蓝光碟机市场还只是处于预热阶段。
莫聪慧先生也指出,本土蓝光碟机企业出现在大众视野的频率和机会无法与外资品牌相比,由于在推广和宣传方面的力度比外资品牌稍弱,因而认可本土品牌的消费者要比外资品牌少很多。不过,莫先生也认为,随着杰科、山水等更多企业逐步推出蓝光碟机新品,相信整个蓝光市场很快会“热”起来,届时外资品牌在市场上的反应可能更被动,因为本土企业更懂得中国人的消费心理。
艾普林克数码的黄小龙总也承认产品质量已经不是制约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竞争的主要因素,目前很多国内蓝光碟机企业在技术方面已经没有太大问题,品质能够得到保证,只是,作为硬件制造的企业并没有提供片源,也就是说配套服务还做得不够完善,服务缺乏个性化,“配套服务欠缺是本土企业最大的挑战。”
【编后语】蓝光光盘协会中国推进组主席赵桂志表示,目前国内市场上做蓝光的企业已经达到46家,但主要以做出口为主,深耕国内市场的企业并不多,原因之一是这部分企业认为在没有品牌的情况下推广蓝光做起来肯定很艰难。这说明了品牌对蓝光碟机推广的重要性,也暗示了本土企业面临的严重挑战——如何提高自有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过去几个月蓝光碟机热销的情况来看,国内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蓝光碟机企业如何才能分享“大蛋糕”,值得所有本土企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