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8日,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圆明园管理处联合举办的“数字化视野下的圆明园研究与保护国际论坛”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隆重召开,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伟景行数字展示科技有限公司首次发布一项名为“再现圆明园”(Re-Relic)项目的最新成果——数字化复原的圆明园多个历史时期的22景区4D效果图,不仅展示空间概念,而且也展示时间概念。同时,“再现圆明园”网站(www.Re-Relic.com)正式开通,公众可观赏发布景区的图像与3D视频,实现网上虚拟游园。
本次论坛由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担任论坛名誉主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担任论坛主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尹稚,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博士担任本届论坛副主席。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梁伟博士;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数字城市所副所长、清华伟景行数字展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杰先生;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郭黛姮工作室副所长贺艳女士分别做了《从数字圆明园到Re-relic》、《基于CITYMAKER的圆明园虚拟复原研究与实践》、《Re-relic圆明园的实践与思考》的主题演讲。近年来,随着圆明园相关遗存考古发掘和档案原状研究这一基础工作的不断推进,数字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于圆明园数字化研究也开始了一些实践,新的技术手段也应用到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展示和管理领域,给圆明园的研究、保护和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朱杰先生指出,基于CITYMAKER的圆明园虚拟复原研究与实践,可以更加精确细致的展示圆明园的历史原貌,目前国内数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本次论坛成果斐然,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伟景行数字展示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清华大学强大的科研实力、借助10余年经验积累的研发团队和国内外影视创意的优秀班底、运用自主研发的视频软件为数字圆明园项目复原研究与实践做出了突出贡献。
首先,圆满完成“再现圆明园”项目第一期工作。2009年4月,“再现圆明园”项目启动,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伟景行数字展示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数字圆明园项目的发起者和技术解决方案提供方,就新技术背景下的遗产保护与展示做出了探索。目前第一期工作已经结束,通过资料收集和原始档案数字化,形成了基础史料数据库,完成正大光明、九州清宴、方壶胜境、同乐园、含经堂等22个景区,其中20个景区在圆明园,2个景区在长春园,完成55个时空单元的全景复原三维模型库,精确复原了圆明园建筑的彩画装饰,是目前关于圆明园精度最高、内容最丰富、涵盖时期最全面的数字化复原工作。
夕阳下,圆明园数字复原建筑屋檐发出金光,房梁上的雕龙绘画清晰可见……圆明园3D复原实景画面首次公布,标志着圆明园数字化复原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同时,搭建“再现圆明园”网站(www.Re-Relic.com),并通过该平台发布22个景区的信息,公众可观赏发布景区的图像与3D视频,实现网上虚拟游园。
其次,建立数字博物馆。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70年后,中国营造学社开始对圆明园史料进行收集整理。此后在几代学者的努力下,圆明园的历史档案不断被发现和发表,对圆明园历史和原状的研究不断深入,到今天,圆明园的遗产保护理念已经从“重建之争”转变为在文化遗产保护概念下的具体实践,公众对于圆明园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如今,通过建立圆明园数字博物馆解决了这个矛盾,为大家缅怀历史,再现圆明园辉煌提供了网络平台。数字博物馆是运用数字和网络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信息数据展示库,或者将历史文化遗迹进行数字化复原和展示。
但是,圆明园研究工作仍遇到一些瓶颈,如对圆明园研究、展示和管理重要意义的遗存和档案藏处分散、信息不公开,遗产管理与展示的矛盾等问题,本次国际会议旨在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圆明园研究、展示与保护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资料保存者和管理者提供一个深度交流的平台,开创圆明园研究的新局面,新视野。据悉,本次论坛还特邀了许多国外嘉宾:如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组组长潘铭燊;法国华夏建筑研究学会主席、华裔建筑师邱治平;韩国汉阳大学校建筑大学韩东洙教授;韩国传统文化大学传统建筑系张宪德教授等。
同时,圆明园史料与遗物的收集、辨析、整理与管理;圆明园历史原状研究;新技术背景下的遗产保护与展示;公众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等课题还摆在大家面前,数字圆明园项目第二阶段也与9月19日正式启动,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伟景行数字展示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数字圆明园的幕后英雄表示:将一直坚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理念,为数字圆明园的二期三期工程继续默默付出。